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3月13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财访》栏目,与主持人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进行深入探讨,杨德龙通过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何把握产业投资节奏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前瞻给出了答案。

以下为采访全文:

《财访》:在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样的投资决策?

杨德龙: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个长期赛道,而且正处于行业先导期,具有较好的布局机会,因此我在去年12月27日接管了前海开源盛鑫混合基金后,将该基金的持仓调整到了人形机器人细分行业的相关龙头公司,配置的主要是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上市公司,比如做丝杠、传感器、固态电池等细分领域的公司,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些卡脖子技术。这些企业中很多原来是汽车零部件公司。

我在2006年北大刚毕业入行的时候做过三年汽车行业研究员,对这些零部件公司很了解,知道他们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是细分行业龙头,转型为汽车+机器人的行业龙头后,对他们的把握会更大一些。

我认为不能把机器人产业当做一个短期题材炒作来看,人形机器人有可能是中国继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第四大重要产业,未来产业规模有望超过新能源汽车。马斯克提出过一个假设,未来机器人和人的比例应该是2:1。

《财访》:2025年会不会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您是如何理解量产这个概念?

杨德龙:2025年可以被定义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只不过量产放量是有过程的。如果同比来看,去年人形机器人从可能的几百台到今年的几万台,是放量了百倍。如果看明年从几万台变成几十万台,就是放量十倍。比如特斯拉机器人计划基本是每年十倍增长,这种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我认为刚开始量产不一定追求每个厂都要生产几万台,因为前期的测试、推广等工作,以及零部件的供应需要一个产能释放的过程。对于量产,首先不应该苛刻地追求数字,不是说一个工厂生产多少台才叫量产,关键是大家制定大量生产计划;外界对于人形机器人量产还有一个误区,之前高盛发表一篇关于宇树机器人的调研报告,报告里面指出要3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机器人会蹦会跳会表演不代表能干活,机器人能干活需要一定的智慧适应周围环境,还需要灵活的手来执行。但是我认为中国机器人量产不一定非得等到它完全智能化再量产。国内已经有一家机械公司做出可以给你沏咖啡、烤面包、端水的机器人,它的价格也很贵,结果下面的网友热评是赶紧上链接。所以说这个机器人只要有一定的功能,大家为了好玩可能都会买一台,哪怕作为玩具都会有大量的需求,因为中国市场太大。包括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树机器人,大家在网上都还买不到,关键是它的产量受限,毕竟还需要零部件配套跟上。一个机器人身上可能也是好几万零部件,未来可能还会不断的升级,哪怕你现在买的机器人比较笨,就像当初买iPhone一样,它是有迭代进步升级的。将来你买的机器人,你有条件再买一台新的,如果没有条件可以更新它的软件,让它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我们的手机过段时间升级系统是一个道理。所以我认为不应该等到机器人很智能化,完全成熟才量产,一开始看到趋势就行。

华尔街有句名言,做模糊的正确大于精确的错误。我刚开始接管前海开源盛鑫混合基金的时候,并不知道机器人产业链的细分公司接了多少订单,但我知道行业未来的趋势和空间比较大,这就是模糊的正确。

《财访》:您提到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规模将超越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这个是确定性还是存在可能性?

杨德龙:如果不加时间限制,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规模肯定会超越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马斯克预计地球上有80亿人口,将来机器人肯定在100亿台以上,这个产值规模大概率比新能源汽车多。但是如果你说到底需要5年还是10年能实现?这存在不确定性,它需要一个人类接受的过程,还有包括道德、伦理、法律需要跟上。比如很多网友担心的碰瓷机器人问题,肯定要有像交通法规一样的条例明确哪些责任属于机器人的,哪些属于使用者的责任。

《财访》:三年内人形机器人能进入家庭吗?您认为Ai+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什么?

杨德龙:三年内人形机器人想要进入家庭,完成一个复杂的家庭工作还比较难,需要等软硬件进化能够适应个性化复杂化的工作环境才可能。我认为三年之内首先是工业机器人会普及,例如某台资制造业企业在国内有一个黑灯工厂,整个车间没有灯,里面是机械手为主的机器人完成手机零部件组装工作,全程不需要一个人操作,工业化自动化程度很高。

芒格最后一次参加股东大会说过,他和巴菲特一起到中国某新能源车企工厂参观,发现工厂生产线有很多这种机械手,自动化程度很高,就感慨说:“原来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都在中国”。未来三年,会有更多的场景会使用到机器人,比如送外卖的机器人,无人驾驶车也属于一种机器人。所以我认为大家要打破对机器人的概念,除了未来数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各种形态的机器人,比如机械狗,都是由不同的工作环境决定的机器人形态。

目前机器人产业领域既有硬件也有软件的瓶颈。硬件方面,机器人手的灵活性还不够,比如让机器人给你倒杯水这个动作都很难完成,还有对周围的感知是靠感应,容易出现对周围环境判断出现偏差;软件方面,需要提高大脑和小脑的智商。现在机器人的智商还达不到小孩子水平。但是随着Deep Seek的问世,让资本家对中国大模型有了信心,因为这些技术开发没有完全受到高端芯片的限制。

《财访》:有人说人形机器人波澜壮阔的行情有可能会发生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您是如何看待的?又有哪些投资建议?

杨德龙:我认同这个观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是比较确定的,而且现在还处于先导期,业绩完全没释放,很多企业还在开模阶段或者进入到特斯拉机器人配套体系,还没到供货阶段,这个时候用现有业绩看估值没有意义,即使有业绩也是做汽车零部件产生的传统业绩。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看这些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也是失效的,我们看这些科技股是看他们未来的市值增长空间。 如果说机器人产业是会比新能源汽车还要大的产业,那未来会出现很多可能万亿、千亿市值的公司,相对现在百亿市值的公司,未来市值增长和投资回报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只是需要多长时间来实现,如果你为了规避一个短期波动轻易下车,那么很可能再上车就难了。

我建议如果大家不确定哪个公司未来能成功,可以用投赛道的思维买机器人主题基金。

《财访》:未来,在机器人产业链选择上,您会重点选择哪些方向投资?下一阶段人形机器人投资节奏如何把握?

杨德龙:目前来看还是选择机器人板块上的卡脖子技术方向,比如做传感器、灵活手、丝杠、大脑小脑的公司,未来还会增加固态电池的供应链企业。机器人对这些技术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可以放100斤电池,但机器人配的电池需要灵巧,就必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像汽车续航里程一开始充一次电只能跑200公里,被认为只能用于市内交通,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突破,新能源车电池充一次电已经可以跑800公里。

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做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是从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入手,比如机械手臂、灵巧手、传感器这些都是最先被关注到的。对于比较复杂的、看不清楚的部分,比如神经网络技术等,基金经理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变化,观察发现哪个公司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并且已经向大厂开始供货,就需要开始配置。

目前进入人形机器人板块的资金量还比较小,相关主题基金还没超过10只。随着该板块逐渐受到市场关注,会有越来越多基金切换到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来,这需要等到一季报披露的时候。而一季度的披露可能会带动新一批资金买入,这将推动机器人板块整体震荡上行的走势

《财访》:如何看待近期的科技牛行情,美股科技股暴跌会否影响A股科技牛行情?

杨德龙:今年开年以来的科技牛最终会带动整个市场走牛。因为在科技股上赚钱的人,可能会获利了结一部分去关注那些还没怎么涨的股票,这样其他板块就有资金流入,还有一部分人看到科技涨得好,受赚钱效应吸引进场。随着新资金的进来,必然给整个市场提振投资信心。这就是板块的扩散效应。

去年年底我提过美股在今年会见顶回落,A股和港股则会走出牛市的行情,当时看好的方向是科技。因为当时美股科技股泡沫已经比较大,A股总市值相对比较小。而且巴菲特已经在去年大幅减仓,现在账上现金达到了3300多亿美元。在每一次美股泡沫破裂之前,巴菲特都是提前大幅减仓,过去5次都应验。我认为美股泡沫破裂并不会导致A股港股的科技流结束,有可能这些资金会回流过来一部分,这就是大家最近经常提到的东升西落。


上下滑动查看备注及风险提示

数据来源:

基金定期报告、前海开源官网,截至2024-12-31。过往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产品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前海开源盛鑫混合A成立于2018年4月4日,史延任职于2024年10月28日,杨德龙任职于2024年12月27日,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x5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x50%。历任基金经理:李炳智,管理时间:2018.04.04-2019.05.15;谭荐丰,管理时间:2019.05.15-2021.03.16;魏淳,管理时间:2021.0316-2023.0310;马文婷,管理时间:2023.3.10-2024.11.29。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净值增长表现分别为21.36%、47.36%、27.64%、14.40%、-14.12%、-8.80%、-5.10%;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8.50%、20.09%、15.25%、0.50%、-9.48%、-3.21%、12.35%。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在符合《基金合同》约定的前提下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比例,导致投资收益不及预期。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市场观点具有时效性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