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浩瀚海洋蕴藏着支撑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终极密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深海科技”,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海洋经济正在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新质生产力主导跃迁。这场蓝色变革不仅关乎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更将重构人类与海洋的共生关系,开启文明演进的新维度。本期风向,走进波澜壮阔的深海,感受深海经济的独特魅力。


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深海经济的三链融合


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0%的增速迅猛发展,总产值在2024年已突破十万亿大关,占GDP比重超过7.8%。

叠加“十四五”规划中“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的目标,深海科技将成为继航天、量子后的又一国家级战略赛道。据测算,深海科技相关产业规模将超3万亿,市场预期差巨大,这片覆盖地球71%面积的蓝色疆域,正在孕育继航天科技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

深海经济是以深海资源开发与科技应用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涵盖矿产、能源、生物资源开发及配套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深海科技则指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相关学科,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深海探测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深海通信与导航技术及深海工程技术。

深海经济实际上涵盖了探测技术、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四大产业链环节,形成“科技驱动产业”的完整逻辑。

与此同时,国家级实验室在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推动海洋科技进步。海洋国家实验室利用“东方红2号”深远海综合考察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填补了国内在深海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深海生命起源与演变、深海碳循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传统渔业转型、船舶工业高附加值转型、海洋数字经济布局、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绿色金融持续创新,眼下,“海洋+”跨界融合愈发多元,中国海洋经济正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发展路径。

创新蓝色债券 践行绿色金融

深海经济相关项目往往具有资金投入高、生物保护经济效益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作为绿色债券的分支,蓝色债券专门用于支持海洋治理与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投融资活动。以蓝色债券为代表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正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引导资本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绿色产业聚集,蓝色债券形成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政府、国际组织、公司、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项目,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治理的发展。

2020~2024年蓝色债券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2024年国内碳中和/蓝色债券市场年报)

国内首只贴标蓝色债券于2020年11月落地,发行主体为青岛水务,此后华电福新、华电福瑞、国电电力、浙能集团等多家主体陆续发行了多只贴标蓝色债券。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累计发行32只蓝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309.9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同期发行数量及规模比例为1.47%和0.96%。随着 2025 年政策红利释放有望加速海洋经济专项债发行节奏。

波澜壮阔 未来十年万亿级投资图谱

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面积,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深海科技产业重心或将转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经济对GDP的拉动

预计之后的5年至10年,深海科技行业将在技术革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爆发式增长,呈现更多深海新质生产力趋势。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表示,新质生产力理念着力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助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也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深海科技主题是全新概念,战略定位高度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后续一定会有更多政策落地催化,且板块整体位置较低,后市有望持续演绎。同时在深海科技概念加持下,板块公司估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拔高。看好“深海科技”主题投资,既有主题和想象空间,又有较为强劲的基本面支撑。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