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陕建股份(SH600248)$    $云南城投(SH600239)$    $上证指数(SH000001)$   

踏着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浪潮,西安市建筑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4天盖一层楼的造楼机、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监测系统、项目施工现场的机器人“工友”、会“自主呼吸”的超耗房子……如今在西安的建设项目中,多种智能建造“黑科技”大展身手。

在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的过程中,含“新”量不断提升。当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理论变为现实,不仅使现场施工的安全性得到提高,而且让城市的建设步伐和节能降碳跑出了“加速度”,支撑整个建筑行业向“新”发展。

给高楼大厦穿上“溜冰鞋”

隔震技术支撑建筑“以柔克刚”

近日,记者在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看到,一场模拟地震正在上演。

在同样剧烈的晃动中,展台上三个建筑模型的状态却不尽相同。传统结构建筑模型及上方的水杯均出现剧烈晃动;采用减震技术的建筑模型出现了左右摇摆,杯中的水也晃动明显;而隔震结构建筑模型,只见地下部分一个看上去极像弹簧的装置扭来扭去,但地上楼体部分仅出现了极小幅度的平行移动,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杯中的水甚至也没有任何涟漪。

隔震结构建筑为何会如此稳固?“因为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安装了隔震支座,就好比是人穿上了‘溜冰鞋’。在运动中只是脚下移动,整个身体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来自陕建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王佳佳介绍道,“传统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以刚制刚’,主要手段是凭借钢筋混凝土增加构件的刚度;而隔震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这样可以把地震作用大大降低。同时节约钢筋混凝土用量,节约建筑综合造价10%,每平方米建筑可节碳30~80千克。”

在模型一旁,记者看到一个由橡胶、钢板、铅芯层层黏合组成的圆形“黑疙瘩”,这便是使建筑隔震的“奥秘”所在。它是由一层橡胶、一层钢板硫化而成的叠层橡胶支座,数量、规格都需按照不同的建筑物结构来“排列”。从专业角度而言,每个隔震支座的生产,都得按照建筑物的所在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整体特性和结构布置、结构刚度等各种因素精确计算、量身定做,既要做到符合建筑物的垂直承载力及垂直刚度,又要实现有稳定的复位能力、抗老化性、耐久性、防火性、耐酸碱等,以达到建筑物减少地震反应的目的。采用该装置的房屋能减少地震力50%~80%,抗震能力是传统建筑的8~10倍,能达到“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特大震不倒”的效果。

建筑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的地基部分增加特别的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外,在建筑物内部的重要连接部位,例如通风管道、天然气管道、桥架等也会增加一些柔性连接模块,这样可以让建筑内的管网设施在地震中同样免遭损毁,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记者了解到,目前建筑隔震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92套隔震橡胶支座,54套弹性滑板支座……在保证了建筑安全的同时,也为馆藏珍贵文物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抗震保护。此外,正在施工中的西安戏剧学院等也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