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甘金融社区

作者:老拙

新三板的前景讨论系列 之一

纽约的精英知识分子,怀有一种普遍的焦虑:美国在走下坡路,而中国,迟早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更可怕的是,中国凭借其低成本规模优势,已经建立起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美国,即将失去其全球主导优势,他们通过征收全球铸币税所取得的富裕生活,即将遭到侵蚀。

这种焦虑之外,还有在美华人精英的另一种焦虑: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同学在国内踌躇满志,自己如何才能搭上祖国经济增长的这班快车?

与经济中心转移相背的是,当我们讨论全球金融中心何时会转移到中国,我们何时会产生一个与NASDAQ比肩的证券交易所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可能不大。

可能真的不大吗?

从大历史视角来看,一家能够成功的全球性交易所,至少应存在三个要件

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什么会发展起来?

要件一:足够的规模需求之经济体量

中国汽车产业在本世纪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模需求;二是产业保护政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劳动力要素丰沛,资本和技术却极度匮乏。但汽车产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刚性,对劳动力的需求却没有那么刚性。因此我们汽车产业政策的基调是:用技术换市场。

中国有相当庞大的汽车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产业保护政策。要求那些想在中国发展的国外车企,必须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几年内国产化率要达到50%,其后几年国产化率要达到更高。借助这种限制性的产业政策,我们不但获得了数目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也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汽车产业配套体系。

如果当时我们就秉承自由市场理念,通过比较优势理论一下放开中国的汽车产业,相信我们的产业,会与俄罗斯一样,立即被成熟欧美日韩汽车业摧垮。

但随着时间的逐步积累,中国的要素禀赋变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汽车这种重资本、重技术的行业,对我们不再遥不可及,中国的汽车企业虽没有国际竞争力,但起码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获得了自生能力。生产的车虽不高端,但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有竞争力的民营汽车企业,虽不被产业政策扶持,但借助产业政策的保护,他们以强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敏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如比亚迪,如吉利,如长城。

我们的汽车产业保护政策,是建立在庞大需求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规模需求,允许我们通过保护性的产业政策,在一定时间内为自己积累原先所不具备的要素优势,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

这些观点,来自老拙在纽约的一位同学的观察。他在中国开了若干家4S店,用自己的经验实证了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性。

从一个交易所到另一个交易所的转换

要件一:足够的规模需求之技术变迁

1609年,荷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交易的是联合东印度公司股票。

1693年,英国才发行了自己的第一笔国债,与荷兰相差几乎一个世纪。

1773年,也就是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建立160年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才在一个名为乔纳森的咖啡馆成立。

但到了19世纪,伦敦证券交易所已经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原因是什么?是工业革命的巨大机遇,使帮助英国迅速崛起为第一大经济体,同时完成了金融中心的转移

1792年,一个纽约的经纪商约翰萨顿联合其他人,签署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建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但纽交所之所以能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大证券交易所,是因为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率先进入了大规模的电气化革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当时还没有计算GDP)首次超越了英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大约30年后,美国完成了金融中心从伦敦向纽约的转移

1971年,纳斯达克柜台市场正式成立,但直到整个1980年代,它仍然只是那些在纽交所无法上市公司的聚集地。直到1992年伴随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点燃了新一轮信息革命的火炬,纳斯达克才真正开始新经济从美东向美西的转移

每一次金融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一次产业革命的巨大变迁,也同时伴随着经济领导力的转变。

仅仅认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就认为金融中心会向中国迁移,无疑是不充分的。但如果中国能够在结构转型中完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信息革命,完成人均资本存量的迅速积累,完成金融体制从自生向完全竞争的转变,那么最有可能的未来金融中心,无疑在中国。

未来那个交易所会是谁?

要件二:降低信息不对称

与汽车产业一样,只有当一个国家具有领先世界的规模需求的时候,才可能完成金融中心的转移。

我们说,如果有转移的话,最可能是中国。但这只解决了一个“在哪”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还要解决“是谁”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卡洛夫在他1970年有关“柠檬市场”(二手车市场)的论文中,证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是柠檬市场消失的根本原因。

二手车市场是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卖方掌握了二手车的真实信息,而买方却不拥有。因此,买方在确定二手车价格时,往往是根据某一款车型的使用年限、外观等有限信息,来确定一个平均价格。为什么这样?因为买方拥有的信息太少。

如此就造成一个这样的恶性循环:卖者如果认为市场价格低于其二手车的内在价值,就会选择继续驾驶;而那些认为市场平均价格可以接受的卖者,他所卖出的二手车质量往往低于平均价格。

这样,在一个没有第三方信用介入的二手车市场里,买方的平均出价会持续降低,直到把所有的卖方都挤出市场。

一个市场就这样消失了,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

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市场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不必纠结于未来的那家交易所,是在上海、深圳还是北京,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未来哪一家交易所,能够在极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同时,还能保持交易成本最低。

淘宝不是个“柠檬市场”吗?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功案例

当大家讨论新三板时,总说这个市场里垃圾太多,不值得投资。那我们要反问一句,淘宝市场里假货横行,为什么却做大了?

因为淘宝至少采用了三种机制,来降低信息不对称。

第一,它采用了成本最低的用户评价体系,来让消费者为商家打分。有差评的商家,买方自然会高度关注。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降低,是淘宝巧妙地通过用户来自主实现的。

第二,它捆绑了淘宝的信用在里面。虽然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如果卖家承诺无理由退货,无疑是为买家消除了部分不确定性。同时,淘宝还会延迟向卖家支付货款,以便买家收货后有一段时间投诉商品质量。淘宝本身承担了这个市场监管者的责任。

第三,它在淘宝市场之上,又设立了专门经营品牌商品的“天猫“。这与在新三板基础层之上,再设一个”创新层“的用意相同。那就是建立一个信息更对称的专门市场,来帮助买家降低包括信息搜索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买家的确定性。

淘宝成功了。但又出现了一个更能降低不对称的市场,名叫“京东“。京东迅速增长的逻辑就在于,它自己先买入商品,然后再把自己的信用背书在商品里,销售给买家。我们在讨论京东的模式时,过多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建物流上,对它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却提及较少。

要件三:有竞争力的交易成本

降低信息不对称很重要,但我们不要忘了,有些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措施,可能会提高交易成本。

每一个交易所都有自己的信息披露规则。信披要求过低,无疑会加大买家的信息搜寻成本。但信息披露要求过高,无疑会像美国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法案一样,使企业上市数量大大减少,减少了买家的选择。对上市公司的惩罚机制亦然同理。

总结下来,一家能够成功的全球性交易所,至少应存在三个要件:

第一,要有足够的规模需求。这不仅要求经济体量,还要求一个技术变迁的时代背景;

第二,要能极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买方的不确定成本;

第三,要能让市场保持一个有竞争力的交易成本,对买家如此,对卖家亦然。

欢迎留言探讨

接下来一篇

就让我们讨论一下那些遍布全球的创业板交易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