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将出现3%的萎缩,在疫情的经济海啸下,我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同比下降6.8%,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艰难。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018年8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著名的“五六七八九”的论断,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并吸纳了90%的新增就业人员。可以说中小微企业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压舱石。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受困于需求萎缩和停工停产,经营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许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尽管国家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出台了相应的信贷和财政纾困政策,但是在执行层面却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和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偏好而遇到许多实际的困难,疫情危机之下,中小企业能否获得一线生机?

中小企业现金流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新冠疫情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根据抽样经营数据,中小微企业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不及去年同期50%,超过80%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现金流问题。

其中,教育、餐饮、住宿、文体娱乐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教育业中小微企业今年2月和3月的营业额仅为2019年同期的10.2%和11.8%,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微企业营业额仅为去年同期的12.8%和23.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小微企业今年2月、3月的营业额均不到去年同期的30%,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今年2月和3月的营业额均不到去年同期的40%。

教育、餐饮、住宿、文体娱乐行业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受需求端因素影响,包括疫情防控、消费者保持社交距离导致的需求大幅下降;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受供给端因素影响,包括员工无法到岗以及(国内外)供应链上下游无法协同复工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受到经营成本高、劳动密集性程度高、产业链渠道单一、数字化运营程度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不仅复工复产普遍比大企业要晚,而且面对疫情更多采取消极性的措施。

收入大幅减少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现金流困难:根据2月份金融壹账通的调研,80%以上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无法撑到今年六月。

自Covid19被世卫组织定义为全球大流行以来,其已成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走势最重要的变量,疫情扩散范围和持续性也一再刷新各界的预期疫情对企业的用工、现金流、生产、销售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规模和抵押品,资金极为紧张,长期持续的疫情使得线下经济出现明显停顿、商业活动骤减,现金流趋紧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倒闭潮,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保证中小企业的存活率,是为了防止社会失业上升,居民中长期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停顿下降,即防止疫情产生的危机从供给侧放大传导至需求侧。

中小企业融资纾困政策落地仍有改善空间

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其中“金融支持”和“减税降费”两项政策共安排的资金超过6.03万亿元中小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面临挑战。截至 3月 30 日,前期央行推出的 8000 亿元纾困资金,已使用 5000 亿元,其中 3362 亿元转化为中小微企业贷款。

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最主要的外源渠道,并且,大量研究都表明,大银行倾向于给予大规模企业资金支持,而中小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ayaratne和Wolken的研究显示,即使在美国这样金融高度自由化的国家,中小企业也更多地依靠中小银行获得贷款。

中央金融支持政策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中小银行的放贷能力。目前来看,不良贷款率上升、净息差缩小制约中小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不良贷款率方面,宏观经济下滑压力叠加疫情冲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增加。2020 年一季度数据,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2.04%,比年初上升 0.06 个百分点。由于不良贷款的确认具有滞后性,银行业资产质量真正的考验可能要在二季度才会到来。

对不良贷款率的严格考核是阻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原因之一。中小银行为了满足不良贷款容忍度的要求,不敢向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信贷人员因担心被追责,也可能选择减少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因此,如何让阶段性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短措施发挥更大作用,灵活调整信贷人员考核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不良贷款的上升,也会对银行增加拨备、补充资本带来压力,资本金约束世会制约银行发放中小微贷。

在净息差方面,如果中小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低利息贷款,净利差会缩小。目前,银行利用类行再贷款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净息差为2.05%,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

基于此,帮助中小银行管理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关键。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不仅体现在于贷前的风险识别和逆向选择,更体现在贷后资金的监管及道德风险防范。

为防止中小微企业用获得的贷款资金进行政策套利,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市场或资本市场,加大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可以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及电子发票技术和数字身份认证技术,核心是给予中小企业精准信用画像,构建低成本低风险的贷前评估、贷中监控、贷后实时跟踪的全天候信贷信息服务系统,打造中小企业批量、快速、低风险融资的新模式。

例如,通过电子发票系统技术,银行可以快速批量查询与验证电子发票信息,从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借款对象的异常行为,实时预警等。通过构建全天候信贷信息服务系统,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信贷评审功能,提高信贷效率,而且可以深度开发,专业建模应用,例如发票贷、信用贷等创新产品,这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中小微企业的后疫情课题

除了宏观政策直面的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在危机中实现转型,也成为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尽管疫情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市场造成了明显的冲击,但也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疫情的特殊场景提升了客户需求与模式创新的适配程度,催生数字经济一次新的路径跳跃,由流量红利的争夺进阶为新生需求的挖掘,从而对企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疫情期间,迫于现金流压力的中小微企业开始主动寻求变革,将工作场景向线上迁移

此次疫情冲击对中小微企业而言是一次“稳定性测试”。在这次测试中,很多中小微企业发现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敏捷应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急剧变化,因此,必将会加速寻求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突破,增强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弹性,以维持企业生存并获取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在疫情期间对企业的调研发现,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则越小,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

从生产方式来看,疫情期间,企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可用性、易用性和有用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破除了技术认知障碍这也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的广泛与深度应用

一是中小微企业可以在商业竞争中加速采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智能分析工具,根据先行指标精准预测行业变化和市场动向,以此作为生产与库存管理的决策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快对传统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更大规模地引入智能生产线,更加敏捷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弹性变化。三是中小微企业上云速度进一步加快,通过云上迁移更加灵活地进行成本结构调整,降低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支出。

共享制造将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新型生产方式。共享制造是一种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能力集聚起来,在需求方之间进行弹性匹配和动态共享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利用数字技术增强经济活动柔韧性的表现。

一方面,共享制造平台成为促进共享制造模式发展的关键环节,逐渐打破企业边界,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网络化组织和平台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共享制造不仅推动了技术和资本投入方式的演变,同时还改变了企业的劳动投入方式,使共享用工成为企业用工方式的必然趋势。

短期来看,疫情造成经济下行,社会生活受到冲击,也使企业存活面临大考。而从更长期的历史视角观察,疫情造成了供需双弱的独特萧条场景,却也加速了企业的艰难蜕变,中小微企业如何把握数字经济下的新机遇便是后疫情时代破题的关键。

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贡献了大量的税收,更保障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是当下我国宏观政策必须直面并努力解决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在危机中实现转型,是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困境的背后还有困境,但困境也将加速长趋势的形成,每一次重大危机的发生都会产生新的商业机会,过去的非典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时下的新冠也正以阵痛指引方向,这对于个人或是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或者国家都是压力,也是机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