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早盘震荡走弱,午后集体回升。板块上,第三代半导体及创业板低价股依旧是行情主线。截至收盘,沪指涨0.72%,报收3316.42点;深成指涨0.07%,报收13293.33点;创业板指涨0.36%,报收2650.63点。
今天各大指数站稳了60日均线这个分界线,其中北向资金功不可没,开盘就猛冲猛买,全天净流入63.5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23.63亿元,深股通净流入39.87亿元。
两市合计成交不足9300亿元,各大板块都在缩量,但今天创业板的成交金额超又创下历史新高,且是历史首次创业板全天成交金额超过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成交3375亿元,而上证指数共成交3202亿元。
市场逐渐走向均衡,估值较低的银行、保险、煤炭等暂时成了大资金的避风港——既然这些行业向下空间有限,那就把仓位挪在这里等待估值修复。
说到低估,大家肯定会想到港股,就像提到医药、科技、消费板块都会说估值太高一样。港股低估已经很久了,却迟迟不见价值回归,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呢?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恒生指数累计下跌超过12%。数据显示,港股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且横向对比全球主要指数,港股都是当之无愧的“估值洼地”。
数据来源:wind
但是,恒生指数估值低并非意味着港股市场普遍低估,而是因为恒生指数的行业结构特征导致的一种“结构性低估”。
香港股市有两个代表性的指数,一个是恒生指数,另一个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又叫H股指数。
一直以来,这两只指数成分股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能源等传统经济板块。传统经济股票的估值比较低,而新经济股票的估值较高。比如腾讯PE42倍,阿里巴巴估值30倍。所以说,恒生指数估值低并不表示港股整体估值低。
但这一切已经发生了改变。
随着中概股回归加速,越来越多的科技股在香港上市。恒生指数编制规则进行了调整。以H股为例,目前指数纳入了A股稀缺的中国互联网龙头标的,包括腾讯、美团、阿里、小米。
这些科技股纳入后,H股指数金融行业占比下降,科技行业占比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45%,跃居行业占比第一。
数据来源:wind
H股指数已经不是当初大家认识的那个H股了。现在的H股指数是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融合。
再说估值,伴随着阿里、小米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纳入及科技行业占比的提升,H股指数的估值也随之相应提高,摆脱“低估陷阱”(当然横向对比A股及其他国家指数,估值仍然相对较低)。
而新经济板块的纳入,加强了H股指数对香港股票市场的代表性。对于投资H股指数的投资者来说,更能分享科技领域优质龙头企业带来的 “收益馅饼”。
随着港股科技板块的不断壮大,H股指数未来将迎接更大的“换血”,投资吸引力将持续上升。建议小伙伴们密切关注H股50ETF(159823),这个基金下周正式发行,跟踪的就是H股指数,精选了50只最具代表性的香港上市中国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H股50ETF作为QDII产品,可投资尚未纳入港股通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占得港股科技浪潮先机。
- 嘉实恒生中国企业(160717)
-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A(501311)
-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C(006614)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