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数家的第325篇原创
全文共1765字,阅读约需5分钟
昨天在外调研项目,中午吃饭的时候,邻座的两位很大声在聊天,一听聊的是基金和股票,还挺有意思的。最近好像路上听到人聊投资的又开始多起来了,基金出圈以后群众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了。
男孩:这两天总算回了点血,前一段跌得我真是每天都不想看,你怎么样?
女孩:还凑合,上周抄底了两只白酒的股票,赚了点(赞一个)。
男孩:你咋这么喜欢白酒股,你又不喝酒。
女孩:我就觉得白酒股是跌下去还能涨起来的,放心些,对了,早上看新闻说张坤又开始买白酒了,你看看要不要抄一点。
男孩:哎,我都没钱补了,过年前加了两回仓,已经满了。
女孩:那就等着吧,没事,总能涨起来的,我还定投了一个白酒基金,慢慢攒吧。
男孩:你都买白酒股票了,还定投白酒基金干嘛,怎么不做点不同行业的。
女孩:其他的我不懂啊,也不敢买,总觉得没啥好公司(看得真通透)。
我默默的打开了万得看眼行情,心里想,这女孩去做基金经理,估摸也要排进前10%水平。白酒真是万年的神啊,正好把看项目的分析逻辑粗暴的套用一下,一个简单实用的框架。
通常我们用一个简洁的三要素来看商业模式,重点考察三个方面:刚需、高频、高毛利。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如果能占住两个方面,就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出很牛的公司。举例来说,像典型的互联网公司,拼多多、美团这样的,绝对的刚需和高频,但是相对低毛利,尤其是早中期发展阶段。
最近大火的医美行业,是刚需、高毛利,占住了这两条,就足以被人追捧,市场空间和盈利模式都非常好。
那有没有业务模式占住了三个方面?也是有的,典型的代表是这几个,小贷、游戏、白酒,可以脑补一下对应的三个龙头,蚂蚁金服、腾讯、茅台。
这个理解很直观,小贷对于需要钱的来说绝对是刚需,而且因为周转和拆借的周期短,也成了高频使用的产品,同时通过收取高利息、使用银行提供的低成本资金,获得了高毛利,想不火都不行,当年名不见经传的趣店不过接了支付宝一个入口,就能有几十亿美元的市值,本质是因为产品满足了这三条。
游戏更不用说了,呼朋唤友打几把农药,遇到喜欢的皮肤就买下来,要是高频、刚需、高毛利,三个方面能量化的话,几乎都是比小贷产品更强的存在。
最后重点是白酒,因为成瘾性和社交属性,白酒的高频和刚需程度,更强过了游戏,而头部白酒企业的毛利水平也长期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同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想象空间,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商业模式,相比小贷的政策风险,游戏的迭代风险,白酒完全不存在,从股价上看,茅台的周期波动也要远小于过去的阿里和腾讯。
这里还想说几句,蚂蚁为什么是个很好的商业模式,但是对用户是造成伤害的,小贷鼓励了过度消费,把钱借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是被口诛笔伐最多的。我最讨厌的一点是,蚂蚁把互联网运营的一整套方法论都搬到了金融领域,通过创造热点、包装产品、搞直播搞内容、打造爆款的逻辑等等方面,生生把公募基金这样一个应该低频使用的金融产品,变成了一个高频产品,我们看到的几个结果,基金抱团、造神运动、新基金过度营销,导致投资者高换手赚不到钱,哪个背后不是蚂蚁在大力推动。
说回白酒,这么好的商业逻辑,又有稳定的前景,怎么能让机构不抱团,在现在的估值水平之下,有两个问题我没搞明白,如果有朋友了解的可以留言分享。
第一是白酒的总需求是看得到边界的,不像可口可乐卖到全世界,消费升级的故事是否能支持总需求的持续高增速,是不是未来两年将进入行业内卷的时代?普遍高估值的逻辑还能不能有支撑。
第二是现在白酒全行业的需求旺盛,有多少是经销商囤货的部分,按过去商品期货的经验,在牛市过程中,经销商囤货,厂家缺货,然后涨价,而涨价的预期会导致更多经销商囤货,没有深入调研,这一块我认为存疑。
总结一下就是白酒要是有跌下来的机会,要买进来,没机会跌就看着它玩吧,这波领涨的迎驾贡酒和水井坊这些已经不太好追了。@天天精华君
- 招商中证白酒指数(LOF)(161725)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