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未来:巨人远去的背影

原创 人人S财神 聚宝盆投资

图片

就像血库和输血管功能要分离一样,更适合的企业应该干更适合的事。金融行业未来将可能分化为两类职能:直接服务于零售客户的个人财富管家 和 单纯只供给资金的钱柜。

--人人S财神

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大师不吝批评指正。

   

曾几何时,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经常需要费尽周折去银行网点,老老实实地排队至少1小时办理业务。那时候我们说:世界上哪还有这样的好企业?别的企业都是自己费老鼻子劲去找客户,唯独银行,客户要主动送上门来找他。银行应该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把网点的作用发挥起来。

当年,银行确实把网点的广告作用发挥起来了:摆几个沙发,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高息存款、高回报理财产品,客户看到了,如果感兴趣,就会自己去购买。

2016年2月25日,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罕见联手,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推出多个举措加强账户管理。五大银行承诺,将对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的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免收手续费,今后,通过这五家银行的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汇款,无论跨行还是异地都可免费。

从那以后,人们再也不去银行排队了,因此,可以判断银行对零售客户提供的2个最大的价值,就只有:查询、转账(缴费

对财神个人而言,工资在到达招商银行账户的下一秒钟,就会转走,转到互联网基金定投账户上去。

因此,普通人和银行打交道最多的是:查询、转账、还信用卡、还房贷。不是人们不想找银行,而是因为银行没有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人们没有感受到这种诚意,也不知道银行还能帮到我们什么。

你已经多久没去银行了?你的钱还存在银行里吗?

吸引你的,一定不是装修豪华漂亮的网点和玻璃门那边漂亮的妹子,而是,你银行到底能够给我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你在银行能获得什么好处和利益?

在零售端,银行业群体将要、正在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客户。银行似乎不知道零售客户是什么?要什么?正在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该给客户提供什么帮助和服务?

其实,这一切早就有人研究透彻,并向全行业公开了。如下图:

图片

可能是因为银行的存贷利差太赚钱了,银行业的高层管理者觉得没有必要主动在其他业务领域费力不讨好地做一些没影的事,也无需开辟所谓新的利润增长点。在2018年12月出版《银行4.0》中阐述的商业智慧,在银行业中没出现类似的功能,相反,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群体中我们倒是看到了这种创造的积极性。

态度决定一切,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孪生年代,未来,传统银行的业务将会走向何方?财神对此定性分析如下:

传统银行业的困境

如何破局?

终极归属是什么?

银行业利润还会持续增长吗?


1传统银行业的困境

银行业已经衰落了吗?没有!

今天银行业比10年前提供的服务好多了,只是,银行的旁边出现了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年轻帅气的竞争者,他有能力、有意愿给人们提供比银行更敏捷、更贴心、更好的、费用更低的金融服务。

银行做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竞争者永远可以做得更好!

银行缺什么?

缺客户数据

对公业务,银行缺企业的实时经营数据:

传统银行的对公服务靠的是业务员一对一贴身调研企业,可以做到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有订单、进货、生产、销售、结算的企业经营活动数据,在工具的帮助下,银行甚至可以精算企业当下的经营,并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私而言,银行缺个人的实时消费数据:

海量的个人用户在银行系统中只存放了个人的静态信息和账户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学历、工作单位、工资、房贷额度、月供金额、信用卡消费场所明细、月信用卡消费金额等。
而对客户的消费场景、商品浏览、消费商品、消费层次、品牌喜好、社交群体等一无所知。

银行,不是现在才缺数据,而是一直都缺,本来就缺。只是由于以前没有互联网电商,银行业没有竞争对手,自由自在,即使不思进取也能活得很舒坦,现在卧榻之侧有人酣睡,自然就感觉到有点儿紧张了。

图片

新兴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银行有武器代差

缺消费场景

银行核心业务之一“花钱”,在以前线下实体经济时,确实无法实现--银行总不可能去开线下实体店铺卖东西吧?!但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公司网上卖商品,坐拥用户行为大数据,顺手就把与消费场景有关的金融服务也做了,如,京东白条支付与分期、阿里花呗支付与分期。同时还扩展出来小额现金贷,根据客户的消费行为大数据实现秒批放贷。
尴尬之处在于,电商可以顺手做金融服务,而银行却难以另起炉灶做电商。银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生的竞争对手蚕食自己的地盘。
我们经常说,银行要精准营销,营销什么呀,你有什么丰富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把你的全部产品全部摆出来,一个手机屏幕也能放下了,犯不着去费劲巴拉地推荐,也并不需要多么精准,用户有脑子,他宁愿、也倾向于自主决策自己到底该买什么,你推荐的,如果不能说出站得住的理由,取得客户信任,那也是白推荐。

缺金融产品

高品质的金融产品都在基金公司,银行业缺乏对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

除了极少数银行对客户提供自己投研团队精研的基金产品、组合产品之外,大部分银行只是简单地做一下基金产品的上架就行了,甚至竟然申购费不打折,不提供对产品的参考意见和分析说明。
大部分银行没有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研究。

图片

交通银行这样贴心的产品服务,仅此一家

缺金融人才

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基金行业的高手都在基金公司、券商、私募里,银行算是该领域的新手,缺乏相关的人才、工具、经验。
估计因为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银行也很难招募到高手加盟。
投入较大,前景似乎不明,对这块的业务,大多数银行估计也难以下定决心去做好。


缺运营思路


想到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

术业有专攻,就像苏宁做不好电商一样,银行除了传统存贷业务,其他业务也很难做好。比如说:招商银行掌上生活2010年上线,如今10多年过去了,你有几次是在招行的APP上买东西?你在该平台上购物的理由又是什么?招行年报一直都不披露掌上生活的销售额,可见,营收应该是忽略不计,效益并不太好。

互联网有互联网的打法,永远是反应敏捷、变化多端、热热闹闹的,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老是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肯定办不成互联网的事情。


2

如何破局?

我们来看看银行当前是怎么做的?

向互联网企业买数据

银行和保险一样,做的是有关风险的业务,而风险,是可以计算的,银行和保险行业都不承担未经计算的风险。买到用户信用数据、活动数据,就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行为规律、偿还能力了。对公对私都是如此。

向互联网企业买数据,提供秒批秒贷,计算授信额度,提供现金贷。有数据,系统能运转;缺数据,系统就得停下来。
永远要受制于人。

创建碎片化的消费场景

银行业现在感受到了终端客户脱离了与自己的接触(以前虽然也没有接触上,但中间并没有插入另外一个互联网电商进行隔离),努力地、徒劳地打造消费场景。

饭店吃饭、停车缴费、医院、校园,想尽一切办法贴近客户。但客户大概率不会在自己手机中安装100家银行的APP,每到一个不同的场景打开一个对应的APP完成一件特定的场景业务。
那么,这一切费劲吧啦做出来的碎片化场景,也许永远也不会成为经典的高频应用,银行当下的此种战略,给人一种盲目感、无力感、挣扎感。

没有大的战略思维指导,胡乱出招,结果一定是可以预见的惨淡。

为互联网企业提供资金,由互联网企业面向客户去放贷

银行缺客户、缺贷款场景、缺信用数据,那就放下身段,当互联网企业的资金供给方就行了,稳稳地赚自己该赚的、能赚的钱。

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数据,缺钱,那就求着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自己用大数据计算风险,贷出去就行了。

从这点上讲,银行挣钱靠的是垄断牌照,靠的是自己有钱;互联网金融公司靠的是自身能力,靠的是自己有数据。双方把资金定价、利润分成谈好就能好好合作了。

财神认为,以上这一切看似有效的所谓战略行动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气候,纯属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银行业要能独立自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构建自己的金融大生态平台(存钱+借钱+生钱+花钱+投教+社交),不求于人、自我发展、迭代更新、持续强化:

图片

金融大生态平台才是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融生态+投资生态+消费生态


3

终极归属是什么?

万物互联的时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形成孪生,实体世界运转的情况都会实时印象对照到数字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高速流动与交互,信息鸿沟被迅速填平,信息剥削被消除,物质世界的各种角色都会以更快的速度归位到他该去的位置上去:好的东西会迅速崛起,差的东西会快速沉沦。

互联网时代讲究效率,在市场化竞争的情况下,“看不见的手”自然会让更擅长的人,做更擅长的事。

对金融行业而言,胸怀不同战略和理想的企业,随着自身的努力和市场的自然选择,最终会成长为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

图片

图片

不同类型的银行有不同偏重和终极归属

在零售端,传统银行将让位于互联网金融公司


4

银行业利润还会持续增长吗?

在《银行的过去:垄断牌照下的垄断利润 》一文中,我们提到了,银行是一个靠资金规模挣钱的生意,存贷利差就在2.5%左右,因此:

资金规模越大,银行挣钱越多

利润 = 贷款本金 * 存贷利差

谁能搞到的资金越多,谁的资金体量越大,谁挣到的利润就越多。所以,银行有一个任务是:吸储

自有本金越多,银行挣钱越多

银行的贷款总额有一个最高限度,不能超过核心一级资本的100/8.5=11.76倍,简单地说,银行自己应该有本金,将借来的钱,自己的钱全部贷出去,总共贷出去的钱不能超过本金的11.76倍。

靠借贷规模挣钱:本金越多,可以贷的越多,利润自然就越多了。

风险控制能力越强,银行挣钱越多

贷出去,就可以坐地收钱2.5%,这是多好的生意。但是,糟糕的是,如果贷出去的钱连本金都收不回来,那不仅挣不到钱,反而要亏钱了。

100/2.5=40倍

一笔坏账造成的本金损失,需要用40笔好账取得的收益去弥补。所以,风险控制,永远是银行的最重要的关注点。

巴菲特说:只要不做傻事,银行就是好生意。那就是说,只要银行不把钱胡乱贷给那些还不起钱的人,就一定能挣到钱。

贷款有5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银行对贷款的风险管理理论上非常严格:在客户还能够正常还款,但只要判断出客户可能会出现还不起的因素将要出现,就标注为关注了;而且,贷款的客户是有资产抵押在银行的,一般来说总能收回一些钱,不至于全部打水漂了;而且,在管理上,银行对次级、可疑、损失级别的一股脑地打包为“不良贷款”,并当成本金损失进行提前的资金拨备,可以说是非常谨慎的。

理论上,银行对贷款管理非常严格,没有问题。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的企业越来越多,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银行能贷出去的钱越来越多,银行挣的钱就能越来越多。

只要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银行业整体能挣的钱将会越来越多,利润没有天花板!


如果以“存在银行的钱全部是被贷出去的钱”这个原则粗略估算,银行的年化增长,应恰好等于广义货币M2的年化增长。近年来,M2的增长率约在10%左右。

也就是说,银行理应获得年化10%的利润增长。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