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约车龙头DiDi被车主怼上了热搜。有车主反应说,自己私家车出来跑单,有这么一个订单,乘客本应支付154元,而自己却只收到了95元,平台抽成接近40%。于是引发了网络的热议,大部分网友都在吐槽平台不地道,甚至不少知名媒体也就平台抽成问题和大数据杀熟问题进行了批评。而网约车平台给出回复依然是那么让人触动,大意是说,我们感受到了大家的不满,我们接受,争取改进。

平台自己也为自己申辩,表示对于整个客户订单而言,抽成超过30%的订单不足总量的3%,也就是说,如果车主用网约车软件收揽乘客,跑100次单,仅有不到三次的可能被平台抽走30%以上。这么看,实际被抽成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可为什么大家对网约车平台的仇恨却越来越浓呢?

原因就在于一家独大。说起网约车平台,大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那个橘红色图标的DiDi平台。虽说我国目前从事网约车相关业务的企业有超过2000家,但大多数人出门打车基本上都会使用DiDi,这就是一种习惯吧。就像是微信,不是因为我用着顺手所以会一直用,而是你在用我也在用他也在用,我不使用了,反而就会丢掉很多人的联系方式。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一家独大就意味着,出了问题我想承担就承担,抽成比例我想拿多少就拿多少,而且你还不得不用。于是,不满之声只能借助媒体或者官方部门的力量来谋求些许可能的变化,可平台有变化吗?你看此前出的那些社会问题,有多少都是不了了之了!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讲,做生意开公司本就是为了赚钱,说什么社会责任,说什么情怀,那都是赚了大钱之后的事情,不然要是公司生存都是问题,谁还想什么责任?网约车平台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确实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出行问题,也解决了很多空车的出行价值问题,总体来说,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只不过资本都是逐利的,网约车平台融资了这么多钱,除了给予投资人希望外,总得赚点钱来安抚一下投资人。

那么未来网约车平台在抽成方面会有所收敛吗?短期有可能,长期不太可能。短期可能会因为公众的压力收取相对合理的费用,长期看,所有具有统治力的产品,其提价速度都会快于物价上涨的速度,更何况,未来无人驾驶一旦成为出行的常用选择,网约车平台涉及的业务会更加广阔。

有位网友说,之所以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如此之快,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你看日本,基本上就不存在什么打车困难的问题,也没有商家敢乱收费。

老伊不否认网友的说法,但如果说打车困难,不能绝对说是法律的问题,用不够市场化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没有网约车之前,老伊对打车这个事儿挺反感的,主要是因为出租车的车内卫生,契约精神、服务态度大都不是很好,而且在出行需求多的时刻,要么是打不到车,要么就临时加价。总体来说,乘坐出租车的经历大都不是很好。虽然说网约车乘坐体验也会因车型和车主习惯出现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感受会好于出租车。有时候,真是不想听到耳边那个不停抱怨的声响,坐在车上就想休息一下,可惜污言秽语还真就少不了。

所以说小到网约车,大到互联网经济,能够在国内迅速发展,关键是有需求,也有可发展的政策扶持。试问,如果出租车的整体服务和体量能够满足大众日常出行,那么谁又愿意在补贴结束后,冒着所谓的“生命危险”去网约车平台叫车呢?这就算是No Zuo No Die,但凡出租车司机以及公司能有点担当,能多一点付出,哪有DiDi的份儿啊!

当然,说到日本,虽然老伊不喜欢这个国家,但不否认他们的法律确实很健全,据说连食物包装纸上面的图片,都能与包装内的食品的大小完美重合,在细节方面确实发展到了极致。但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像是法律,像是观念,像是年功序列等一些列社会和政治问题,限制了年轻人的创业空间及奋斗动力。

举个例子来说,由于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都特别快,年轻人选择就业的时候,无需特别在意知识壁垒的问题,因为年轻人完全可以选择年轻的行业,也正因如此,不用太在意那些资历深的老同事的压制,毕竟大家都很年轻,即便不在同一起跑线,差距也不会很大。而日本显然没有这样的好事。

因此,互联网经济在日本的发展就比较缓慢,甚至说,所有的新兴领域和思维都很难在日本进行推广,日本的年轻人什么都有,有保障,有学问,有素质,就是没有希望。所以,我们不能单从韭菜的角度去看到整个互联网经济,没有新经济,很多人可能根本找不到工作。同时也别忘了,人家当初补贴那几十亿请全国人民打车的时候,两马心里也是很慌乱,现在有回报了,反而当时的受益者不满意了,是不是有点既什么有什么了。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