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北移亚洲象“回家”、青藏高原藏羚羊“降级”、北京野生动物园动物“围观”“效仿”人类打架……

8月上旬,上述反映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甚至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啼笑皆非的话题,纷纷冲上“热搜”。

这其中,又尤以青藏高原藏羚羊“降级”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据国家林草局8月9日最新发布,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我国藏羚羊数量已增至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据悉,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划分为9类: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

而在5年前的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曾宣布,中国的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由“濒危”变为“易危”。此次,藏羚羊的“降级”也属于这个范畴。

Image

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分布栖息于我国新疆的阿尔金山、西藏羌塘,以及青海的曲麻河等地区,是青藏高原的基础物种,也是青藏高原动物的典型代表。藏羚羊对于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构建和维持生态平衡都尤为重要。

被“降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但这些珍稀动物的“降级”则是对动物保护工作最好的褒奖,是中国民众生态文明理念的升级和实践成效的直接体现。

今天的CSR视觉栏目,我们为读者盘点了那些从“濒危级”被移除,并且做了降级处理的珍稀动物,希望以此警示——

“降级”并不意味着降低保护力度,反而提醒着我们仍要去关注和保护那些濒危动物。

大熊猫(不再濒危:2016)

Image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 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标志,大熊猫俨然已成为了濒危物种保护最重要的象征。 Image 历史上,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环境污染、与种群隔离等原因,使野外种群的繁衍出现危机。 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个人拥有枪支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熊猫的生存。1992年以后,向保护区内的移民被禁止,并安排居民陆续迁出,使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Image 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有些地方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开始上升。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 濒危级”降为“ 易危级”。由于生育率低,大熊猫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大陆国宝。

查塔姆圆尾鹱(不再濒危:2015)

Image

查塔姆圆尾鹱,又称新西兰圆尾鹱,它们是新西兰查塔姆群岛的特有种,现已只限于东南岛(South-East Island)218公顷的地方。 新西兰圆尾鹱的头部、背部及上翼都是呈灰色的,肩膀及上翼底的灰色较深,形成一个M字型。前额灰白杂色,上身呈白色。下翼白色,主羽端及边缘较为深色。下翼基部有一道黑间。

Image

当人类殖民到查塔姆群岛后,因受到捕猎、入侵物种的掠食和失去森林栖息地等威胁令它们只限于东南岛。另外,它们也要与阔嘴锯鹱争夺筑巢的地方。 于1980年代末,保育工作才正式展开。最初的焦点是在于确定新西兰圆尾鹱的鸟巢及令繁殖率下降的原因。当发现它们的繁殖率是受到阔嘴锯鹱的影响,便有措施推行以保护它们的鸟巢和雏鸟。 于2005年至2006年,155已知的繁殖对当中,有83%的雏鸟成功换羽。雏鸟也有被移送到没有掠食者的地方。从2008年4月开始,在查塔姆岛南部海岸,200只雏鸡被转移到一个不受捕食者侵害的保护区。 现在查塔姆圆尾鹱的数量大约2000只。(2019)

德尔马瓦半岛狐松鼠(不再濒危:2015年)

Image

德尔马瓦半岛狐松鼠是狐松鼠的一个亚种,分布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德尔马瓦半岛。 它们是一种大型的松鼠,体长45-60 厘米,尾巴长20-30厘米。喜欢生活在开阔的橡树、松树林地,其食谱包括橡果、昆虫、鸟蛋和真菌,但也会吃玉米、大豆、燕麦、小麦等农作物。

Image

由于过度伐木、捕猎和栖息地丧失,德尔马瓦半岛狐松鼠的数量下降到原有的10%(1967年)。1967年,联邦政府通过了《濒危物种保护法》。该法案是美国同类立法中的第一部,要求各州列出有濒临灭绝危险的动物,并做出某种努力来拯救它们。 经过近五十年的共同努力,德尔马瓦半岛狐松鼠的数量已激增至20,000多。它们现在生活在半岛的28%的区域内,并且一直在扩大。

北海狮(不再濒危:2013年)

Image

北海狮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 它们体型巨大,长度2.5-3.3米,雄性较大。成熟的北海狮比其他种的海狮颜色浅,一般是淡黄到淡棕色,偶尔有些红色。雌北海狮比雄的稍浅一点。刚出生的北海狮几乎是纯黑色,几个月之后才退色。雄性额头较宽高,嘴部较平,颈部周围有一圈较黑较松的毛,看起来有一点像一圈鬃毛。

Image

北海狮种群遭受了数个世纪的狩猎、多起环境灾难的沉重打击,到1979年,仅剩18,000只。然而,直到1990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才认识到北海狮面临即将灭绝的危险。 通过多项的保护方案以及近20年的努力,到2010年,种群已超过70,000只。随着每年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北海狮现在已经免于灭绝。

阿拉伯大羚羊(不再濒危:2011年)

Image

阿拉伯大羚羊,又名阿拉伯羚,栖息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 阿拉伯大羚羊主要吃草,及多种不同的植物部分,包括树、芽、草、果实、块茎及根。它们的群族会跟随雨水去吃新长出来的植物。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不喝水。研究发现它们主要吃针禾属的植物,其花朵有高含量的蛋白质及水分。 阿拉伯大羚羊肩高约1米,重70公斤。它们的毛色接近雪白色,腹部及脚都是褐色的,在头部及颈部之间、前额、鼻子及由角经眼睛至口部都有黑色斑纹。雌雄都有直立的环角,长达半米。

Image

阿拉伯大羚羊于1972年前就差不多被猎杀至灭绝。于1982年初期在阿曼就开始了重新引入的计划,但数量仍然由1996年的450头下降至2003年的106头,这是因非法的捕猎及在沙特阿拉伯群族的壮大所致。 在沙特阿拉伯的数量就由1997年的400头增加至2003年的700头,连带以色列的群族也有所增加。于2007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在阿布扎比放生了100头阿拉伯大羚羊,目标是于2012年引入达500头。

Image

凤凰城动物园也在保护阿拉伯大羚羊的保育工作上出一份力。 于1962年,她们开展了第一个饲养阿拉伯大羚羊的计划。最初开始时只有9头,至今已有超过200头。这些饲养的阿拉伯大羚羊被送往其他动物园开展新的群族。到了1990年,它们的数量就有超过1300头,包括112头饲养的被重新送到野外。 于2007年6月28日,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成为第一个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除名的世界遗产。理由是因阿曼政府大幅减少其九成的面积,用来开采石油。

印度犀(不再濒危:2008年)

Image

印度犀又称独角犀、大独角犀,重达4000磅,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上体型最大的大单角犀牛。 印度犀的皮厚且十分大片,有数层的皱折,但它们的皮肤相当敏感,因此会定时去泥潭来驱除皮肤上的寄生虫。

Image

印度犀在历史上曾经居住于巴基斯坦到缅甸的广大地区,甚至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但由于人类居住地的扩大,分布范围大大收缩,目前只在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境内少量存在。 约一个世纪前,印度犀剩不到200头存活于阿萨姆邦。经过保育后,2010年,约有2700余头,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邻近尼泊尔的十个小型保留区内,其余约2000头几乎生活在布拉马普得拉河上的加济兰加国家公园内。 降级并不意味着降低保护等级

只有持续加大保护和关注力度

引导更多资源保护仍濒危动物

才算是跨出万物和谐的一大步

只要环境不断改善 就会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相信只要保护不停息 更多“降级”的好消息还在后头

文|十八

来源:部分内容及数据参考自“动物世界”公号

供图:网络,如侵权,请联删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