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时间已经来到9月份,2021年至今日已过去了完整的三分之二,回顾刚刚作别的8月份,香港资本市场的底蕴与活力依旧,IPO赛道的多维度比拼正如火如荼。

稍早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香港市场已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透过18A通道成功上市,IPO集资额合共超过220亿港元,同时还有25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正在排队等待上市,显示港股IPO市场尤其是生物科技及医疗健康板块的IPO赛道仍保持着强大后劲。如今,这个数据又继续刷新了。

8月港股再迎10家医药健康领域企业递表,IPO市场持续火爆

笔者据港交所官方公开信息资料统计,8月份港股主板共有28家待上市公司递交了IPO申请,其中拟通过上市规则第18A章特殊上市(适用于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北芯生命-B、推想医疗-B、纽脉医疗-B、药捷安康-B,以及百奥赛图-B。这5家目前正全力冲刺港股IPO的生物科技企业概况如下:

公司名称

成立时间

递表时间

简要概况

北芯生命-B

2015年

2021.08.18

国内领先的心血管介入器械企业,聚焦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领域,为唯一一家拥有精准血管内生理学及影像学产品组合的国产医疗器械公司

推想医疗-B

2016年

2021.08.20

一家AI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发部署全院级AI医疗产品,服务医院内多科 室医生,实现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管理及研究。

纽脉医疗-B

2015年

2021.08.23

一家技术驱动的创新型中国心脏瓣膜器械公司,处于快速增长、潜力巨大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市场的前沿。

药捷安康-B

2014年

2021.08.25

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公司,围绕肿瘤、免疫打造了丰富的创新管线,其中包括具有全球突破性的First-in-Class产品和高度差异化的Best-in-Class产品。

百奥赛图-B

2009年

2021.08.29

一家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及临床前研究服务创收公司,以专有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小鼠平台、综合动物病患模型及高通量体内抗体发现平台为依托。

除了上述5家申请透过18A通道IPO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外,8月份港股主板还有另外5家处于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公司也相继递表排队等待上市,分别是有“医美鼻祖”之称的伊美尔(伊美尔医疗科技);主营医疗服务的生态平台公司思派健康科技(ThinkGeek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癌症筛查服务领域的基因检测龙头美因基因(Mega Genomics Limited);慢病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智云健康科技(ClouDr Group Limited);以及新加坡雅善耳鼻喉医疗集团(雅善耳鼻喉医疗)。

也就是说,在整个8月份于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的28家公司中,涵盖生物科技多个细分领域的医疗健康板块就占了10家,比重高达35.7%,当前香港资本市场主要行业发展格局可见一斑。

政策引领与资本赋能助力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随着2018年港交所上市新规的施行与18A政策的出台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开板,香港及内地市场允许生物医药企业在未获取利润的情况下即可通过IPO上市融资,不仅为生物科技、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也为资本的退出提供了更快捷的通道,大大激发了全球资本参与生物科技与医药健康领域创新投资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至今年7月份,香港市场合共33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18A 条款成功上市,成功募集了约870亿港元的融资总额;而上海交易所科创板开办以来已有2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合共募集了约419.69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正是政策的引领与资本赋能将中国医药创新市场推向了高潮,目前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而在飞速发展的创新药市场中,肿瘤药物市场的规模增长尤为强劲。专业研究机构报告数据显示,于2020年,全球肿瘤市场达到1503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到3048亿美元及4825亿美元,于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15.2%,于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9.6%。

下图所示为于2016年至2035年中国、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肿瘤药物的历史及预测市场规模,及占全球药物市场的百分比,以及于所示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肿瘤治疗涌现多种创新疗法,溶瘤细菌YB1抢跑癌症治疗新赛道

目前,国际上(包括全球及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主要由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组成。在全球范围内,靶向疗法及肿瘤免疫疗法的总贡献比例占全球市场的83.8%,预期到2030年将增长至89.8%。国内受利好政策、患者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诸多创新疗法的推出等因素所推动,这些先进的癌症治疗方法(也就是癌症靶向疗法及肿瘤免疫疗法)的增长潜力更大,预计总贡献比例将由2020年的36.6%增长至2030年的85.8%。

未来肿瘤治疗领域创新疗法的发展将直接驱动肿瘤药物市场的规模增长,进而撬动更大的创新药物市场,因此,关注现阶段兴起及未来涌现的创新疗法是全球资本把握投资方向的重要环节。

在手术、化疗与放疗之后,癌症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逐渐扛起抗癌大旗,近年来以PD-1/ L1抑制剂及CTLA-4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抗体疗法、利用病毒“以毒攻毒”的溶瘤病毒疗法,乃至新近开始在市场引起关注的以YB1为代表的溶瘤细菌疗法等,众多新兴癌症治疗方案开始崭露头角,并努力在新赛道的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具有PD-L1及PD-L2两个配体。肿瘤细胞可利用其细胞表面产生的PD-L1来逃避T细胞的破坏。当T细胞表面的PD-1识别肿瘤表面的PD-L1时,其可以传递抑制信号。由于其抑制作用,T细胞将无法检测到肿瘤细胞或向其发出攻击信号,肿瘤细胞可以生长并实现免疫逃逸。加入PD1/L1抑制剂后,T淋巴细胞的PD-1与肿瘤细胞的PD-L1不能有效结合,从而打破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当前全球小分子PD-L1抑制剂均处于早期临床试验开发阶段:

(*附注:阿诺医药的试验注册已于2021年7月7日获批准及发布,目前尚待审核)

国内现时有两种小分子PD-L1抑制剂产品处于早期临床试验开发阶段:

(资料来源:CDE、弗若斯特沙利文)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除检查点抑制外,这种疗法利用若干病毒在肿瘤 中选择性复制并直接杀死肿瘤,以及诱导有效的、患者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这类溶瘤病毒有可能产生针对个别患者特定肿瘤抗原组(包括肿瘤中独特存在的新抗原)的免疫反应。

近年来,溶瘤病毒疗法已成为一种被认为有前途的抗癌疗法。溶瘤病毒通过肿瘤特异性复制,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的情况下破坏癌细胞,随后促进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显示出治疗癌症的巨大潜力。

溶瘤细菌疗法是较溶瘤病毒疗法更前沿的一种癌症免疫治疗新方案。由于人体大多数的肿瘤(超过90%)都会形成实体瘤,而实体瘤的微环境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肿瘤的中心部分会形成一个非常特别的低氧区,这个低氧区明显区别于正常人的组织,因此实体肿瘤缺氧的微环境就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而减毒溶瘤细菌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的载体。

随着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究中实现沙门氏菌Lambda-RED高效编程技术,建立了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并在此前提下研发出全球首个溶瘤细菌载体,溶瘤细菌疗法的研究宣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据悉这家公司名为港药溶瘤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发明的核心技术产品被命名为YB1,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合成生物技术改造并以癌症治疗为目的的减毒沙门氏菌菌株,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宠物癌症治疗领域,效果据报道称非常显著,令其成为抗癌新疗法中的有力竞争者。

从PD-1到溶瘤病毒,再到溶瘤细菌,这些创新疗法的涌现,在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在为资本市场培育下一个生物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期待未来这些新疗法成就更多行业新巨头。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