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从最初的反垄断再到数据安全;

从教培行业整治再到各种黑天鹅满天飞;

从疫情影响再到规模效应拐点到来导致的营收下降。

中概股今年在持续经历着戴维斯双杀时刻。

而现在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就在上周的12月2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该法案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将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当然,消息一出,上周五的中概股又是应声大跌。

其实在今年8月我们就写过一篇文章《抄在半山腰上的中概互联基金,现在该怎么办?》,现在是又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中概互联变得更加中“丐”互“怜”,所以站在当前时点,我们有必要再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核心想表达的概括起来就两句话:

一、那些让你恐惧时更恐惧的,贪婪时更贪婪的往往都是被包装成美丽的歌喉的噪音

以此次中概股事件为例,如果此刻你耳边充斥的都是关于中概股的各种风险,在各种消息之外让你恐惧之时更恐惧的话,你就要警惕了:有没有可能这些声音只是一种被自我过滤后的噪音?我有没有可能是被近因效应所左右和影响了?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的话,我的想法和观点会不会改变?

中概互联的下跌,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从单一事件上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普遍的准则和指引的话, 这个意义就大了。上面给大家说的,其实是一种情绪反向管理方法,即我们回到情绪本身,去考虑我是否被情绪所累,过度放大了情绪本身。投资从来不容易,等得起和熬得住的背后就是在处处面临着与类似情绪对抗的场景。

我最近在和某基金公司合作支付宝的系列直播活动,其中有一讲,讲到了2013-2014年的银行股的投资机会,当时银行股市盈率只有不到4倍,股息率却达到了7%左右,而那个时候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远没有股息率这么高,但即便如此,当时的银行股基本还是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所以才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么低的市盈率和这么高的股息率的出现。

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这样的投资机会呢?因为恐惧时我们会更恐惧,利空之外还会看到利空,每一次类似场景到来的时候,没有什么“这一次不一样”,在情绪对抗上,“每一次都一样”。

再说一个近一点的,大家还记得去年年初的原油宝事件吗?在原油宝事件之前,我就买了一点原油基金,在原油宝事件发生的那个阶段,虽然我已经是在原油价格跌到30块钱以下买的,但是还是被拦腰截断,最大亏损超过60%,现在呢?一年多过去了,原油基金不仅回了本,而且最高的时候还赚到了20%以上,目前回撤之后持仓收益也有10多个点。

而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只是简单地持有,不要在恐惧时更恐惧罢了。

上面是第一句话,接下来是第二句话。

二、波动本身不是风险,本金永久性损失的可能性才是,而难点在于如何识分这两者的区别

“好吧,正反都让你说了,可能我也知道波动是必须要承受的,它是收益的副产物,如影随形。但是,万一这次是本金永久性损失呢?也就是波动之后回不来了呢?两者如何区分呢?”

你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疑问呢?确实,两者的区分

挺难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认知。

但至少有了上面第一句话的加持,我们可以做到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一问题。

再回到中概股的问题,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两方面的问题,加以判断:

第一方面的问题是经营和发展方面的问题,这些中概股公司虽然面临规模增长的压力,但是不是未来真的都日薄西山,彻底崩盘了?

第二方面的问题是退市风险和后果方面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公司最差的情况三年后被迫退市,股东的权益就完全得不到保护了?

第二个问题可以看看摩根大通的分析,第一,法案要求连续三年不符合审计的监管规则,将禁止在美国交易,相信中美监管机构会此期限前达成协议;第二,即使无法达成协议,在中国香港进行二次上市,将美国存托凭证转换为H股,也能保护美国存托凭证持有人权益。

好,两句话说完了,其实关于中概互联是否要持有,甚至要加仓,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上一篇文章给出的建议和观点我觉得依然有效。

在投资当中,面对着机会,我们或许会有很多错过,面对着风险,我们或许也会有很多过错,核心不是遗憾和自责,而是在其中吸收到更多的养分,从而促使在市场下一次的机会或风险到来时,少一些这些遗憾。

相关证券: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