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投资已经有2年大半了,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脑中关于投资的想法和感悟如流水般不绝,但是真的想到提笔写写一篇终结又不知该从何时何处何种想法着手,自小对于写文章不太感兴趣也就不太练,导致如今话都表达不利索,但是什么事也都有第一次,即是对投资的整理回顾,亦当是对逻辑叙事能力的提升吧!
在20年末也写了简单的总结,现放在一起对照,
关于2020投资策略
2月后伴随疫情而来的巨幅波动不少证券出现了合适的价格,我们没有过于自信而是选择以投资基金的方式持有一篮子证券以求平均收益。7月伴随着市场高估,我们逐步采取平衡性的投资策略,固定收益类证券到现在逐步配置到大部分仓位。期间我们一直关注于公用事业类证券,力求追求后续本金的安全性而非收益率。
关于反思
资金量带来投资的局限性,资金量少与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都相矛盾,集中持股会使下跌时候没有资金注入,带来的是心理压力和机会成本,分散持股又没有足够资金去分散。
关于明年
高估的证券越来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少的采取行动,转而去等待着一个机会,我们也想如非洲草原上了解猎物习性的狮子,只有在确定能捕获的时候才猛扑上去。
关于未来
重回学校学习专业化理论或许必不可少
关于感悟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败。
记得20年排在平安证券我所在开户地区第132名,心里那个开心,21年的业绩是有点拿不出了,收益率百分之2%,排名前30%,1500多名哈哈哈,不过呢我不是基金经理,排名并没有给我啥压力,反倒是吃的多笑的欢快,因为这一年波折比向上更考验我的心智。
年末本人的仓位约是45%股票,40%基金,15%债券组合(从年中50%债券仓位减持加仓到股票和债券)。
今年的持仓同20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20年强调关注于公用事业,最近好像有刷到一篇新闻说是某支公用事业基金今年翻倍了,证明去年猜的还挺准。当然自己能力有限,自己在公用事业股上只有精力关注几家公司,20年中搜索垃圾发电股看过伟明环保,心里想着是这种公司模式比较好,每增加一个工厂,建设工厂签订合同也都是有公开好查,电的销路就不愁,而且还有几十年特许经营权,一个区域垃圾发电需要一家公司就可以,对照起书中的观点就是有效规模加准入门槛的无形资产优势,粗略看未来几年利润也可以大致预估出来,但是好巧不巧上交所发了一篇长达十几页的问询函,记得有一条问他的利润率对比其他家为什么高那么多,想着能问出这么多可能是财务上有点问题,当时也就不想细看财报之类的,倒是看了些小道消息说伟明待遇不高,工厂环境一般,想着这样的公司不是我喜欢的就没研究了。今年再看都快翻倍了,不过心理学上有种解释就是添加自选股票都有其优势,各种理由导致你没买,但是当有一只涨很多的时候,心理就会觉得当时分析多么好,就是没有买进,其实本质也是概率问题,看这一支股弱化同他一起加入自选的其他股票涨幅,进而推导自己能力强,我自然是会克服这种心理的。
自己持仓的公用事业股不过是长江电力,对于长江电力的财报略有研究,对于这类公司我相信抓住主要矛盾比纠结细节财报来的更清晰,喜欢他的商业模式,流水变成钱,还不愁产品的销路,也不会有库存和应收坏账,用了(折旧后利润+市值摊到大坝生命周期年均额)/市值+股息率来评估年均收益率,21年有好多次达到加仓价格,大概加到10%仓位。有个理论把最原始的产品加工成高价的产品,其中必然有核心技术不然就是准入限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公司,比如把水装装成可乐,把粮食酿造酿造成白酒。
对于长电,想说句愿为江水,与君通行,长电聚水滴以成电惠及万家,本人聚小钱买之不过是想对冲家中电费。
股票重仓于房地产保利和万科,占百分之25%仓位,去年看了介绍房地产报表的书,也看过新加坡房地产模式但是回头自己看也只知道大致的逻辑,也在房地产税出台时看了近10年关于房地产税政策时间线梳理,提炼的核心观点是房地产头部企业没有在走错的路,做对的事不一定成功但不会死,走错的路可能就会死了。核心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top10的房地产企业整体市占率并不高,现在的情况也正是行业的重新整和,需要国企央企去承担这个责任,但是虽不可简单类比宋治平整和水泥产业那样达到百分之60%市占率,但是top10市占率翻倍提升问题大吗?万科的核心价值观为了人民生活的美好需求就很好嘛,格局打开了,胆大包天的计划我听中期业绩预告也体现了,日本房地产几十年低迷,但是大和房屋一直增长。
投资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另类的投资。
元旦之后就是26岁了,去年遇到了一起要奔赴未来的人,仔细想想能懂自己自己也爱护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以前就像是忘情水中唱的一句,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现在是想给爱的人和家人未来自由呼吸的生活。$保利发展(SH600048)$ $长江电力(SH600900)$ $央视50(SZ399550)$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