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造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的下半程怎么走?

五六年前,工信部组织进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当时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世界第二大总量,但全球五百强对比体量来说实在少数。四大咨询公司德勤也参与了项目,最后留下一堆文件,还有一本《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书籍证明公司参与了此项目。结合实操多个企业0-100上市的老师和业内从业者实践经验、政府的战略规划,提炼出一些观点。提出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以什么身段走向世界,集合多家观点,也是一家之言。

中国拿什么产业向全球竞争

分析真正具备全球化竞争实力的企业就要面向未来,不看各大金融资产和市值起量的宇宙行与互联网热点平台,只看国家重点关注的、还有很多短板的高科技制造领域,这是中国制造2025和更长远未来的基石。曾仕强说制造业是国家经济韧性的基础。对标世界发达国家进程,俄土韩三国,在跨上人均1万美元门槛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急速回退,从此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只有韩国凭借强韧的制造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复苏,顺利迈入发达国家收入区间,达到人均收入2万3万刀(更多可见刘世锦等著《读懂十四五》)。有人会质疑韩国的制造业如何能在纵横不大的地盘展开,曾经参与的产业研究,发现韩国与中国都是造船工业的扛把子,且下水吞吐量常年维持世界NO.1,可以直接证明韩国的制造水准和产能。另外,身边芯片公司的朋友,母企就是韩国的,因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稳定性一直占据着国内头部消费电子品牌的80%份额。

只有实体制造才是中国能否成为高质量强国的基础,这么说并不是否定风靡世界的软体公司,起初的中美,99%的中企都怕进入名单,而曹德旺却说不担心制裁,因为除了福耀没人能做,开在美国的工厂工人也要吃饭。

中国都有哪些企业具备全球化的基础

Image

美的智能工厂,来源网络

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历经美国工业化浪潮,德国工业自动化已经发展到极致,率先提出工业4.0。中国立马跟进制造2025,后因德国互联网基础薄弱,发展速度不如中国,全球103家灯塔工厂中国有37家。但德国的精工制造、精密仪器、流程化……仍是中国学习的目标。

不管坊间对于灯塔工厂名声如何(由西方主导制定),不失其评价制造业先进性的一个优良标准,37家中国智能化工厂不只本土品牌,还有外资施耐德,或者中国台湾企业在大陆开办的富士康工厂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群,引领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也是中国除央企军工外,角逐世界最先进工业的核心战略群体。

企业家以国家使命为己任,铁肩担道,以企业拓展国家能力边界

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家获认证的“灯塔工厂”,背后的梁稳根四次创业为国立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果断辞掉了令无数人艳羡的兵器工业部机械厂工作,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看到清一色的国外重工机械,梦想可以“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从而铸造中国的世界品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启艰辛创业之路,如今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先锋,一张新名片。同时,三一是一家拥有3.6万名员工的世界500强公司,多品类生产、全球化布局。

2017年,美的发起了战略转型升级,由家电公司,变更为一家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物流)的科技集团。成立五大事业群,加速前向一体化,9年投入120亿搭建数字化能力,这是何享健把企业的接力棒交给了方洪波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后的成果,4家入选灯塔工厂,扭转中国企业在国内外的认知,躬身入局工业技术领域,学习GE、西门子、施耐德等世界先进,研发投入年年加码,为中国工业科技竞逐世界。

环境势能分析:走向世界面临什么样的障碍

1. 中美博弈下的战略遏制

希腊历史学家提出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他认为,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从到俄乌战争、发达城市的疫情此起彼伏,不去深究,如今各领域,尤其是高科技是美国重点遏制对象。为国杠鼎的华为因为5G之争,孟晚舟被拘留3年、荣耀无奈剥离、消费者业务下滑,如今芯片断供,无芯可用,无人敢供。那么,这些代表先进技术的中国企业想要壮大,必然铺开全球市场,而被美国注意也是铁定的必然。谁发展的快就遏制谁,当年被称为中华酷联的手机终端老大哥中兴, 某高管2015在钛媒体举办的一次大会上说,作为国资背景不愿参与国内手机白恶化竞争,寻求差异化发展,也建议同行把视野投向国外大有可为。可随着拓展速度的加快,最先被断供的就是中兴,当时的侯董事长背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古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股风实实在在的在身边。

2. 面向全球级别的竞争对手、可能的本土企业竞争

英国在乾隆时期就进行了工业革命,欧洲大航海时代助推全球势力的扩张,美国通过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爱迪生、摩根、福特传奇资本家的经营,在二战后掌控全球经济命脉。西方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实现了全球部署,跨国企业已经根深蒂固,与当地市场和政府关系存在一定基础。现在我们要让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并扎得稳,需要直面与跨国老牌公司的竞争,无论从资源上、关系上、资本上、经验上都是重重关卡。完全进入老牌企业并不涉及的新兴产业并不存在,所以竞争不可避免,而期待纯商业和纯技术的自由竞争的想法并不实际。

另外,本土企业因当时环境所限,所有人都在以效率为第一要旨,缺乏调控,冲在前面就是先进。每个细分市场诞生了许多同质化企业,在改开大潮的增量市场和人口红利存在时颇有效用,但在目前大多步入存量市场的时态下,每家为了生存会主动被动的厮杀博弈。刘强东某次就举过一个例子,一条县域高速公路一个加油站挣钱,别人看到前后左右各建一个,最后都没得挣,倒闭。而即将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且不止是高科技企业,良性竞争固然提升行业活性,推进社会进步惠及买方消费者,而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则扼杀产业,甚至浪费战略资源。稀土被称为电子工业的第一原材料,包头被称为稀土之都,某次国外采购项目,多家企业争夺订单,最后定价50元/吨出售,连采购企业都看不下去了,这在同业不是个例,相信在读者你从事的行业里,它也不是个例。根本原因,是人多,但也有西方商业弱肉强食残酷模式思维的影响,丢失了华夏文明中商道的传承。

3. 自身的管理整合与全球运作经验

最简便实现全球化快速布局的方式就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大,近十多年中国企业开始了疯狂的海外并购,虽经常在核心收购被目的地政府阻挠,但整体趋势无伤大雅。相加易,整合难,这不仅面临企业架构、流程习惯、语言、宗教、标准、记账的差异,更核心的是管理思维模式与执行能力。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过,收并购只是开始,最重要的能否有能力管理好不同模式下让其有效运转。凡是都有从学到会的过程,相信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我们的管理能力渐渐适配跨国公司的思路。不盲目笃信自身,我们看到大型公司逐渐吸纳海外职员担当更重要职能,以夷制夷。更多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逐渐采购全球咨询公司,以四大为代表,包括德勤等来优化组织、流程、审计等,融合全球智慧。但全球化管理,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每一天都要学习摸索的,学习西方最多能接近西方的上限,且西方管理模式也有难解的根源性弊病,面向未来,需要融合东西方思维,才能优化出超越性的范式。

环境势能下,前车之鉴的思路

Image

全球的石油能源主要被美国资本控制,包括沙特阿美等,伊拉克战争和阿拉伯地区冲突都是对石油资源的再垄断,而全球石油分销网络也主要依靠美国,具体不言。能源是经济发展命脉,直接影响所有领域。中国目前这么热衷于新能源,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要以差异化的思路建立全球能源体系新格局,碳中和是限制框架,新能源是文章,只有能源不受制于人,才能真正谈自由发展,具体措施也不适多言。目前全球气候极端变化,人口增加,以往高熵值的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工业文明逐渐式落,虽不至于退出历史舞台,但新的碳汇文明是必然趋势。

1. 化整为零的洛克菲勒

差异化也包含另外一种思路,洛克菲勒家族标准石油公司因美国反托拉斯的法案推出,被分拆成34个分公司,但分拆之后各自的发展更加迅猛,集合资产总量达到66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可争强,低调发展也能成其大。

2. 举国之力的三星和西门子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目前全球在工业领域有两家不得不谈的公司,三星和西门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国家型的公司。三星由韩国特情下的财阀掌握,几乎覆盖韩国人生活的所有方面;西门子是德国工业4.0的代表,某些层面上企业的动向能代表德国对外态度。更重要的是,两家都是欧美体系、北约体系下的企业,已经发展成熟,不会受到美国的强烈遏制,可以搞强集中的策略,四海之内只有一个三星、一个西门子。而放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向外拓展的企业备受受美国注视,集中表现的太强难免受到人为阻碍。

3. 吉利、北汽入股戴姆勒的参考

当年吉利以18亿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轿车的全部股权。现在北汽集团以9.98%、吉利以9.69%的股权通过收购二级市场股票的方式增持戴姆勒集团,类似雷诺、日产的合作形式,戴姆勒与北汽一直通过交叉持股、共同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助力双方的合作,以此种方式接轨世界制造技术。在当前世界形势下成为国与国之间纽带,为双边合作和我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实质效益。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向外发展的机遇

易经讲时机比位置重要,有什么样的环境势能就要变通什么样的合理方法。像三星、西门子那样的集中发展,一旦形成气候,大概率会招致华为一样的境遇。手段肯定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此种状态下向外发展的企业就要动点脑筋寻求差异化突破。集合多家观点,列出其中几个供发散,再多也仅一家之言。

1. 对标学习第一,勇做第二

凡是新入局者,进入一个新环境叫嚷着要打造第一、颠覆行业、创造新格局,最后大多数很惨。当年科比初进洛杉矶的时候,逢人就握手,包括亚裔,包括餐厅清洁员,他向每人友好介绍自己“I`m Bryant”。对于中国的全球企业来说,立志高远效仿标杆,以一个新人学习者的态度,把自己介绍清楚就好,不宜太刚硬。让人知晓我们是抱着合作而来,大家都是朋友,目的是提升技术实力,探求未来边界。

2. 持正守中,不赶时髦不抢名头,发展科技实力

尽管近些年突飞猛进,但与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工业体系来说还很薄弱。我们也不乏清醒,粒子物理科学家何祚庥夫妇就说我们技术差远了;科技日报总编辑在演讲中说“我的国还没那么厉害”。

Image

对于现有的成绩,不该也不能沾沾自喜,搞出新奇的概念来歌功颂德,应该继续发挥持正守中的精神,踏实干到实处,暂时干不到实处等待机会干到实处。不赶时髦不抢名头,一步步发展科技实力。

3. 发展科技重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国家已经开始部署基础科学研究,企业也要应用实用主义探索应用科技边界。凡是世界先进的企业都把科研放在首要地位,持续重金投入。发展科技需要人才,发展世界型企业就需要世界性人才。顶尖人才哪里来,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目的的共振,我们洞察世界级科学家都有一个共性。

Image

爱因斯坦回报社会的心态,这样说到,“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Image

塑料袋之父对未能找到化解之法的负罪。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 (Max Schuschny)在实验室中发明了塑料袋。在多次实验降解塑料袋的方法无果后,1921年,他选择在自己的实验室中上吊自杀。在最后的笔记中,他还写下了:自己的工作本来是想造福社会,如今 “对全人类的负罪感”令自己无法再继续活下去。

这个共性就是——对人类福祉的关注,或者说就是为了完成一件事而来。普通的商业目的不能构成他们的行动,只有站在造福人类的角度才可能引来侧目。我们发展最先进的科技就需要让全球知晓我们要完成的是人类的大事,吸引参与,不分贵贱不分种族。

4. 规避竞争的差异化品牌矩阵

工业制造业不像toC品牌可以经常面世,所以人们的记忆有限,所以只能是一个强集中的品牌。但目前的情况不容许我们太过崭露头角,把注意力分散相对比较安全。左右权衡之下,我们要混合出合理的处理方式:在国内和控制性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做强集中品牌,集中十倍资源才能力穿一孔,打造几个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名片;而对于走向全球重要市场的品牌需要分而化之,类似吉利与戴姆勒的方式交换各自目的,也可以分散品牌占领市场,也可以通过收购来的国外品牌当作白手套角逐市场,既能借用被收购公司所在国别的技术认知和地缘好感优势,又能实现全球部署的目的,待时机成熟再集中展示背后母公司。形成内集中,外分散的中国式全球部署战略方法。

5. 生态文明占位的企业主张

古今中外行军征战总要立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品牌战略亦是如此。如前所述发展科研核心在于全球顶尖人才,而人才只会为全人类的大义才有可能加入。一个企业的立身从口号和实践都是为了人类福祉更好未来,定能收获价值千城的千里马。放诸国家,当前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就是要撑起一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给企业和世界一个目标定位。当下的跨国企业要与国家形成辅成之势,共同进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