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丽/文

这是一个有点典型的故事,关于职业女性如何面对职业与母亲角色的内心冲突。

黎阳有两个孩子,六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女儿一岁半。“之所以回归家庭,是因为从儿子身上目睹到父母缺失的遗憾。”

黎阳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班。工作忙碌,压力巨大,加班加点出差都是常事,经常累得回到家不想多说一句话。但凡儿子有丁点无理取闹,就会冲他大吼,“闭嘴!自己一边玩去!”丈夫也很忙,早出晚归也是家常便饭。孩子大部分时间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儿子上三四年级以后,黎阳逐渐发现儿子越来越磨蹭散漫,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心。加上黎阳怀女儿已有四个月了,经过深思熟虑,黎阳决定辞职。

辞职的消息传出后,黎阳的妈妈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供你读研是让你有个好前程,可不是让你回家抱孩子的。”闺蜜们的说辞更是尖利,“女人经济不独立,在家根本没地位。”“整天在家,很快变成街边大妈,外面诱惑那么多,不怕老公有外遇?”

黎阳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做全职主妇真的就是脱离社会、处处有风险吗?”“我的现状是暂时的过渡期,等女儿上了小学,我还要工作的,到那时我该怎样面对全新的职场环境?”

在黎阳的讲述里,可以看到黎阳内心有一些选择其实是很明确的。

黎阳已经整理好重要内在价值的排序。由于工作很忙,无法兼顾做好妈妈和职业女性,黎阳毅然选择了辞职回家,这说明在黎阳心里,认为妈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优于职业女性角色,有时这个价值排序可能随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但是在目前阶段,黎阳内心认为做一个称职妈妈是最重要的。

清楚生活重点也是随不同阶段而变化的。黎阳提到“我的现状是暂时的过渡期,等女儿上了小学,我还要工作的”,在这里可以看到,黎阳选择做全职妈妈,离开工作是阶段性地选择。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看到一种论点,要维持好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但是有些时候,有些阶段这种平衡就是无法维持的,这时候选择某个时期一个生活的侧重点,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黎阳选择在孩子幼小时期,优先做好妈角色,等孩子长大一些再去侧重自己工作的部分,从人生更长的时期来看,这样也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虽然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选择,但是当遇到来自妈妈、闺蜜、高中同学们的不认可不理解,黎阳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选择会得到周围人的支持,这样会让我们内心有一种确定感------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产生怀疑情绪的时候,黎阳可以重新明确一下自己内在的价值排序。妈妈这一角色包含的内在价值有对孩子的责任,孩子的健康成长等,而职业角色包含的内在价值可能有个人成长、自身价值实现,以及可能与此相关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等,只有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最珍视的,才会进一步坚信自己的选择。

对于像黎阳一样的高学历妈妈,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可以有更丰富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作为。

使用更“整合”而非“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决策。照顾孩子与个人发展并不是非要顾此失彼,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更积极的思考方式:如何才能既照顾好孩子,又能实现个人发展呢?比如在黎阳回家带孩子的时期,可以试着边做妈妈,边为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一些内在能力的储备。职业发展既有外在显性的发展,比如职位收入等,也有隐性的发展,比如能力知识的储备等,如果黎阳在充分考虑了自己的优势兴趣后,选择孩子长大后继续从事金融领域的工作,就可以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每天规划出一部分时间,去研读金融经济书籍信息,结识这一方面的朋友,考虑去考取一个相关领域的证书;随着孩子成长,也可以把一部分照顾孩子的工作外包给保姆等,给自己留下更多的职业成长时间。

争取“影子爸爸”给孩子更多的陪伴。爸爸妈妈给孩子的陪伴与关爱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工作很忙,在陪伴的时间上不多,也可以在陪伴的质量上进行弥补。争取让“影子爸爸”变成“半小时爸爸”“一小时爸爸”,每天给孩子一些交流和陪伴,也是巨大的进步;如果经常出差在外,可以多借用视频沟通等形式,给孩子一个比较近距离的爸爸形象。

不要用“过渡”心态度过当下的时间。如果我们把孩子从小到小学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都当成一种过渡,就会有一种没有充分生活过的感觉,就好像这里并不是旅游的景点,不用用心去看去想,因为这里只是在去往目的地的路途上。其实这十几年可以就是生活和生命本身,可以尝试去创造性地度过,尝试把这十几年当成人生难得的际遇,当成空白的画布,或许这十几年会变成人生中最美的风景,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成就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好妈妈,还可以是一个好厨娘,一个好摄影师,一个儿童教育家,一个金融分析师写手……因为,你不仅是一个妈妈,或是一个职员,你还是你自己本身。在这样的时光里,孕育什么没有可能呢?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