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弃购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当下市场最鲜明的状态。

“打新神话”不再,部分投资者已打起“退堂鼓”,近期网上弃购逾亿元案例亦增多。近日申购的钠芯微,弃购金额高达7.8亿元,四成的网上中签散户选择弃购,不仅是散户,这种亏钱效应使得部分固收+基金率先退出打新市场,新股弃购潮已经来了。

图片

打新收益率创新低

过去,投资者总能通过“打新”方式获得超额收益,但今年以来,新股频频破发,新股破发逐渐成为常态,尤其是注册制新股,首日下跌20%、30%的比比皆是,最高日内浮亏超过60%,这是新股弃购的根本原因。

今年2月,新股破发率一度达到88%,该月17只新股上市交易,其中15只破发(上市首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打新赚钱效应极差,参与打新需要承担的风险很高,二级市场新股上市即亏,必然会倒逼一级市场,中签者弃购的数量也越多。

图片

(注:4月统计日期为4月1日至25日)

不只是散户打新不能稳赚了,机构打新收益率也从往年超过10%向个位数下坠。

根据华安证券测算,在 2 亿规模账户,新股全部入围的假设下,以网下 A 类平均中签率估计,2021 年 11 月打新收益已经从 166.94 万元跌至2022 年 4月的-10.04 万元,亏钱效应明显。(注:A 类账户为通过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由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

图片

以新股卖出日为统计时间,截至目前,2021年至今 A 类 2 亿打新收益率达到 15.27%,2022 年至今 A 类 2 亿打新收益率 0.75%,打新赚钱收益率大幅下降。

图片

截至目前,2021年至今 C 类 2 亿打新收益率达到 6.80%,2022 年至今 C 类 2 亿打新收益率 0.28%,降幅巨大。(C类:所有不属于A类、B类的网下投资者,B类: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

图片

本轮新股破发潮和2010 年有何不同?

回顾历史,上一次新股破发还发生在2010-2012 年,2010 年首日破发共计 26 家,2012 年破发 41 家,而2022年只过了4个月,新股破发数量已经达到80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股破发潮的诞生一般伴随着市场的大级别调整,2010-2012 年的破发潮更多是与紧缩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2011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欧央行杠杆率超 08 年。同时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海外再次量化宽松有可能带来的持续的“热钱”流入,国内面临商品价格、粮食价格,以及有可能的资产价格攀升等等,引发较强的通胀预期,造成对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冲击。

为了缓解通胀压力,2010 年 10 月开始了一轮 9 个月加息周期,总共升息125bp,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 3.2%升至 4.1%。同时A股成交额持续走低,市场成交低迷,平均成交额下滑超 60%。市场情绪低迷与资金面紧张双重因素是造成 2010-2012 年大面积新股首日破发局面的宏观因素。

同时,由于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为期两年的“四万亿“宽松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市场货币释放持续收紧。2010 年初至 2012 年,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由16%上调至 20%,在 2011 年末一度高达 21.5%,金融机构资金日趋紧张。从货币增速数据可见,M1 同比由 38.96%降至 6.1%,M2 同比由 25.98%降至 14.1%。

而从当前货币政策来看,2020 年 5 月至今 M1、M2 增速大幅放缓,货币释放情况与2010-2012 年略有相似。但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低位,央行表态后续将维持货币投放相对稳定,从资金层面上判断出现 2010-2011 年的大幅紧缩局面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我国处于宽松周期,与美国政策并不一致。但是,美联储紧缩预期加剧,压低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此外,美联储紧缩预期的加剧也带来了今日北向资金大幅流出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股市的风险偏好也形成压制。今年 10 月以来,A 股成交额迅速下滑,目前多日两市成交额不足 1 万亿。

另外,公募基金建仓也是造成市场成交活跃下降又一原因。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6.38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达8.77%。根据公募基金2022年一季报,第一季度,公募基金对股票资产进行了减配,一季度末股票市值为6.04万亿元,减少13.96%,配置占净值比为24.38%,环比下跌了3.85%。

图片

新股破发并不意味着市场成熟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随着新股破发现象原来越普遍,新股弃购现象将愈演愈烈,市场机制将发挥自发调节作用,新股发行价会越来越低,逐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去年9月18日新股询价机制改革之后,询价机构的抱团压价行为不再,但是新股“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现象仍旧不减,百元以上的发行价随处可见,超募现象仍旧频发。

新股的高弃购率和深度破发,都挡不住高价发行,这种现象显然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市场机制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发调节的作用。

目前,申购新股者依然非常踊跃,每只新股中签率非常低,每个月的有效申请账户都是增加的,投资者仍旧习惯无脑一键申购,只是中签以后才如梦初醒,发现发行价太高了,勉强作出弃购的决定。

而目前实行余额包销制,企业要想发行失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个人投资者不参与发行价制定,而弃购也不影响新股的发行成功与否,对于新股发行没有影响力,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者根本无法有效约束市场。因此,指望投资者放弃申购新股来倒逼发行人降低新股发行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打新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发行人和承销商处于优势地位,且利益高度一致,其它市场主体很难和承销商公平博弈,个人投资者更是只能成为高价的被动接受者。虽然发行价越高,跟投和包销的亏损风险也越大,但是对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来说,发行价越高,超募资金就越多,他们的保荐费和承销费收入也水涨船高。

新股“三高”的发行人和承销商赚的盆满钵满 ,打新的投资者却不得不默默吞咽着破发的苦果,这恰恰是股市不成熟的表现,投资者利益能否得到保护,才是衡量股市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股市的成熟,新股破发并非有效衡量标准,关键看新股定价机制是否合理。

正常的市场机制是,只有好的公司才能够获得资金认可,而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在资本上市伸手就能募集到钱,才能避免劣币驱良币。

显而易见,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失灵是因为IPO制度的设计还存在某些缺陷。

如今大面积的新股破发后果也启示我们,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提高新股定价效率,制定明确的发行失败标准,如网上弃购比例大于40%则视为发行失败,保护投资者利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已经成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的当务之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