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众成医械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医疗器械,是制造之重。

日前,《广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磅发布,明确全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着重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其中重点提出:

聚力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大湾区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设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这是继年初《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医疗器械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后,广州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将医疗器械产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无独有偶,就在前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01、广深医疗器械发展现状

广东汇聚了全国数量最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也是目前医疗器械产业产值最高的省份。作为其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广深两市也占据了广东省全省产值排名的状元和榜眼。

图表可以看出,广深两地医疗器械产业比重就已占据全省超六成,而从排名前五城市产值来看,整体规模已达到全国总产值(2021年)17%以上,可以说,珠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国内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产业链服务体系也相对更加成熟。

规模同样巨大,但是产业结构却各有侧重。我们梳理两地重点上市企业业务类型,可窥见端倪。

广深重点医械上市企业业务分布

企业产品业务重心反映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从两地前十大上市械企业务类型来看,广州上榜企业涵盖检测服务、生物制剂、器械设备等领域,产品类型以体外诊断试剂、临床器械等为主,深圳上榜企业涵盖医用成像器械、有源手术器械等领域,产品以医械设备为主。

在医械制造领域,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创新力,很大程度反映在研发上。

从两地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力量来看,深圳相对广州医械上市企业投入更高,两地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另外,在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截至2021年,广州有286家,深圳有438家,位列全国第一。

两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

02、竞争合作还是协作联合?

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相继均发布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政策,布局未来医疗器械产业高地,不免引发联想:

重新站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两地是选择“竞合”还是“协作”?

我们梳理两地文件可以发现,广州深圳虽然都在强调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但是各有侧重。

广州在此次《规划》明确,要筛查重点产业链缺链、断链环节,制定产业链重点环节招商目录。加强与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聚焦基础好、优势强、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深圳《行动计划》则提出计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并将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对比可以发现,广州更强调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培育更优更强的产业集群,深圳则把政策字眼更多放在提升本地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集聚高质量发展要素。

而从上述广深两地代表上市企业业务类型来看,广州在生命科学、高端医疗、检测认证等产业具有积淀和优势,深圳则在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具有相当竞争力。在医疗器械行业,两地“协作”基因远超“竞争。”

事实上,2020年广东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广深两地发展关系就有明确说明,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联动、资源集聚的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

今年初印发的《广东省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广深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从你追我赶的竞合态势走向互补协作的“比翼”关系,开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迸发。

医疗器械ETF(159883)为目前A股规模最大的一只医疗器械行业ETF。该ETF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一指云集养老、抗疫、医美三大热门概念,前十大权重分别为迈瑞医疗爱美客欧普康视九安医疗万泰生物健帆生物乐普医疗金域医学达安基因华大基因,全面表征A股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双创含量约70%。标的指数成分股中包含52只科创板+创业板股票,根据PCF清单测算,占比合计约70%。板块投资门槛高,且高价股较多。相较而言,医疗器械ETF开通证券账户即可进行高效交易,且一手仅需65元出头,免交印花税,更适合普通投资者。

医疗新基建大势所趋。医疗新基建是国家医疗系统建设的大趋势,尤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内医疗短板显现(医疗资源紧张)背景下更受重视。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顺应医疗新基建浪潮,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估值处历史低位。随着板块风险持续释放,估值修复行情或可期。截至6月20日,标的指数最新PE估值仅20.38倍,处历史0.00%百分位,低于同类医药医疗类指数,板块布局性价比凸显。

场内场外双覆盖。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医疗器械种类繁杂且研究门槛较高,个股波动大,个人投资者研究难度较高,借道指数基金更省心,还可分散个股投资风险。场内用户可通过医疗器械ETF(159883),场外用户可通过联接基金(A份额013415,C份额013416)进行分批布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本基金特有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失败的风险、投资者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申购赎回清单标识设置风险、股指期货投资风险、资产支持证券投资风险、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低于面值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的风险、成份股停牌的风险、第三方机构服务的风险、存托凭证投资风险、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的风险等。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