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社会福利同比增速再次回升0.3个百分点,达到10.8%,创下2021年7月以来的新高。

此外,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47万亿元,好于预期值4.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867亿元,高于预期值2.4万亿元。

在上述金融数据发布的当晚,经济学家任泽平发表了《从今天起,继续乐观:信贷社会金融大幅回升》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继6月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指数大幅反弹后,社会金融信贷数据超预期大幅反弹,显示出中国经济强劲的韧性,带血复出。

与6月份亮丽的金融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4日以来,中国央行已连续多日将逆回购规模缩减至30亿元。这一操作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被一位业内人士解读为与下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压力有关,货币政策释放出回归常态的信号。

一种观点认为,下半年通胀压力会明显加剧,CPI很可能破3%。从节奏上看,CPI的第一个高点可能出现在9月份,大概在3.3%左右。略有下降后,年底再次逼近3%。

任泽平认为,当前市场的主要逻辑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复苏,但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稳增长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仍处于宽松区间,物价总体温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经济复苏的早期阶段,因此不必过于担心通胀和货币政策的过早转向。”

一位银行人士对《财经》表示,央行逆回购已经从100亿元的正常模式转变。这种“批量”操作可以看作是对一些高杠杆机构的敲打,旨在释放“杠杆控制”信号,并不意味着资金面紧张

虽然6月金融数据明显回升,国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信贷总量结构有所改善,但可持续性仍需观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确表示,下半年信贷能否“接盘”,提振社会金融增长,仍需政策继续引导、鼓励和“保驾护航”。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政府将继续提振信贷增长,包括放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加大对小微企业、基础设施和能源行业的信贷支持,以及进一步放松房地产信贷。

但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对上半年整体信贷增速有很大的提前和加速作用,汪涛认为下半年其增速可能会明显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3.4万亿元(今年新增额度的94%),下半年仅剩2500亿元,而2021年下半年实际发行规模为2.57万亿元。

因此,汪涛预计,7-8月整体信贷同比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至11%左右的同比高点,到年底将小幅回落至10.3%-10.4%。但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压力和财政收支的潜在缺口,如果明年专项债券额度或提前发行的专项国债在今年四季度获批,四季度整体信贷仍可能保持平稳增长。

7月4日至7月8日,央行回笼3850亿元,货币政策释放出回归常态的信号。5月以来,资金面持续宽松,DR007利率一度降至1.5%-1.6%左右,比央行OMO政策利率低50bp左右。本周央行逆回购规模骤降,引发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我们猜测此举一是为了避免资金面过于宽松,导致资金空转,二是与央行担心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剧,CPI破3%有关。央行通过“地量”逆回购释放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信号。

更高的CPI和更紧的货币政策

展望未来,由于美联储加息和国内通胀,MLF利率将很难下调。除了上面提到的物价上涨,美联储加息也会制约政策降息。在美联储加息历史上,中国央行从未下调过政策利率。自3月美联储开始加息以来,中美利差迅速收窄并出现倒挂,加剧了国内资本尤其是债券市场的资本外流。继6月美联储宣布加息75bp后,7月8日公布的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超预期,失业率维持在3.6%不变,显示劳动力市场持续强劲,进一步增加了美联储本月再次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预计市场结束时基准利率将提高至3.5%左右,或推高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对央行降息形成硬约束。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在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的需求仍然非常强烈,现在转向还为时过早。央行二季度问卷显示,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更多居民储蓄占比创有数据以来新高,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创有数据以来新低,未来就业预期指数环比大幅下降;商业景气指数和国内订单指数分别降至2020年第三季度和2020年Q2以来的新低。在居民和企业信心不足,经济和就业复苏乏力的情况下,说货币政策转向还为时过早。未来,货币政策可能主要依靠降低LPR和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