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血液制品,许多人会感到,陌生。而提到输血以及一些市场上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药物属于血液制品就会明白,这些其实在医学中经常用到。今天我们来了解的是血制品龙头股。其中白蛋白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肝硬化和肾病引起的水肿,以及纠正器官移植等重大手术中的急性血容量减少;免疫球蛋白主要治疗甲型肝炎和麻疹;凝血因子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外科手术和整形手术等。这些血液制品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因此非常珍贵。

  目前,中国现有约35家血液制品企业。由于中国自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制造商,中国的血液制品在未来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回顾前几年发生的艾滋病、疯牛病、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都促进了血液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COVID-19的也不例外。毫无疑问,血液制品在后流行时代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公司的业绩、股价表现,还是从行业并购的角度来看,板块的血液产品仍然具有投资价值。血制品龙头股在血液产品保持强劲和稳定的背景下,否会的行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会的新一轮投资机会吗。

  1、板块血液制品的市场表现

  在个股方面,截至7月23日收盘,年初以来涨幅最佳血液制品公司为双林生物(127.86%)、华兰生物(116.61%)和天坛生物(102.2%)。博雅生物(58.3%),上海莱士(33.6%)

2、血制品“护城河“

  目前,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和泰邦为主导的寡头垄断格局。血液制品企业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纸浆站的数量、收集的纸浆量、品种数量和批量发放数据。

  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有252个经批准的浆站。在其中,浆站数量最多的企业是天坛生物(58家)、上海莱士(41家)和华兰生物(25家)。自2013年以来,浆站的数量是天坛生物以及上海莱士。

  就浆产量而言,在a股上市的天坛生物(1706吨)、上海莱士(1230吨)和华兰生物(1000吨)以及在美国上市的泰邦生物(1113吨)都超过了1000吨。

  就品种数量而言,天坛生物和上海莱士最多,各有12个品种,华兰生物也有11个品种。此外,泰邦和卫光生物有9种,博雅生物有8种,双林生物有7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在血浆站资源、血浆产量和品种数量上保持强势地位。

  此外,在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浆站的增长潜力和促销能力也是血液制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COVID-19的爆发,2020年上半年血液制品的销售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白蛋白和静态丙型肝炎病毒(COVID-19)中重症肺炎患者常用的药物,需求量很大。2020年上半年,中国批量发放了近3144万份人血白蛋白,同比增长36%。其中,批量发行进口白蛋白约2088万片,同比增长约60%,占66%;批量发行国产白蛋白约1056万片,同比增长约4.6%,占34%。血制品龙头股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得到拉升,后市是不是还有一定的机会则是看具体的走势了。更多的概念股关注赢家财富网智能机器人概念股

  根据前几年的数据,进口白蛋白仍是主要趋势。

  一方面与部分进口企业在换发注册证后集中批量发行白蛋白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进口企业增加批量发行以填补2019年上半年批量发行的缺口有关。天坛生物(7.9%)、泰邦生物(5.0%)、上海莱士(4.9%)和华兰生物(3.8%)在2020年上半年人类白蛋白批量发行中占有最大份额。然而,博雅生物和上海莱士的同比增长率最高,均超过45%。

  其中,批量发行最多的企业是天坛生物(占24%),其次是上海莱士, 泰邦生物和华兰生物,分别占16%、15%和10%。从增长率来看,上海莱士和双林生物分别达到383%和186%,批量发行增长非常显著。

  一方面,领先的血液制品企业仍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如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双林生物等市值小型血液制品公司,品种多,销售推广能力强,批量发行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背后是并购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趋势。

2022-08-30 21:42:54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上海莱士于2022年8月30日披露中报,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87.6%;实现归母净利润10.61亿元,同比增长16.6%;每股收益为0.16元。 注:上海莱士于2020年3月13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期间费用率下降4.7%,营业成本大幅上升142.7% 公司2022半年度营业成本18.24亿元,同比增长142.7%,高于营业收入87.6%的增速,导致毛利率下降12.6%。期间费用率为11.7%,较去年下降4.7%。 本期“人血白蛋白”营收贡献较大 从业务结构来看,“人血白蛋白”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人血白蛋白”营业收入为21.45亿元,营收占比为65.1%,毛利率为30.9%。

2022-08-30 23:18:37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人恐慌我贪婪 人弃我取才能立不败之地,巴菲特理念有可用之。138 0708 7607可验正!!!!共1页返回华兰生物吧 上海莱士今年业绩会超预期吗? 1 郑州莱士恢复生产,今年不会计提减值损失为零 2代销基立福产品 3采浆量1500吨增长15% 4 45%GDS股权投资收益增长20% 5同路生物 海康生物 莱士本部产品生产力度增长20% 总计全年利润增长70%,每股收益0.35元左右 本人观点,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2022-09-30 07:33:00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继续看好新能源方向的基金经理选择继续加仓新能源,而对医药行业未来更看好的基金经理则选择医药行业。   基金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现部分基金经理逆势加仓医药。   比如,上半年张坤增持或新买入药明生物、爱尔眼科(28.740, -0.13, -0.45%)、国际医学(9.500, 0.30, 3.26%)(维权)、海吉亚医疗等医药股。   此外,从半年报的持仓来看,多位一直重仓新能源的明星基金经理选择了加仓医药,包括交银的何帅、华夏的周克平、广发的郑澄然、富国的杨栋、嘉实的姚志鹏、金鹰的韩广哲、民生加银的孙伟等。   比如,何帅管理的交银阿尔法,2022年二季度末的医药仓位33%,较去年底的10%提升了23个百分点。   还有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鑫享,二季度末医药仓位20%,同期,韩广哲的金鹰民族新兴的医药仓位10%,姚志鹏管理的嘉实环保低碳的医药仓位8%,而上述3只基金年初医药仓位都不到1%,但在上半年医药股跌跌不休时大幅加仓。   此外,周克平管理的华夏复兴,孙伟管理的民生加银策略精选,上半年底较年初都加仓了近7个点的医药行业仓位。   除了向来重仓新能源的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加仓医药行业,本身就是医药明星基金经理的赵蓓、葛兰上半年也在加仓医药。比如赵蓓管理的工银瑞信前沿医疗二季度末医药仓位84%,较年初增加了近8个点医药仓位;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二季度末医药仓位88%,较年初增加5个点。   事实上,自去年7月以来,医药板块持续调整,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28日,中信一级行业医药指数下跌40.28%,仅今年以来就下跌近30%。   如果说新能源是“最靓的仔”,那医药就是“最丑的仔”,2021年7月以来,中信30个一级行业指数中跌幅最大,达40%,比跌幅排名第二的电子为-33%,医药行业指数跌幅多出7个百分点。   医药股很惨,一路跌一路被基金抛弃。但当医药行业还在跌跌不休时,一批顶流的明星基金经理近期已开始逆市布局医药行业,甚至玩新能源的基金经理都已经开始大幅加仓医药,这是否意味着医药股已跌出性价比,进入左侧布局好时机?   综述基金经理们的看法,去年7月以来医药行业大跌主要是因为估值过高,在跌了一年多后,估值已合理,但尽管是人人在说“医药估值新低”、“公募仓位配置新低”,医药行业配置左侧信号显现,没人知道拐点什么时候来,是短期还是中期。仅就短期来看,基金经理认为,在“集采”压力下,医药行业存在结构性机会

2022-10-15 08:54:24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上海莱士非常简单,只做血液制品,业务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小茅台”。 人们喜欢茅台的原因无外乎这几点: 白酒龙头 业务简单 产品暴利 供不应求 没风险 上海莱士除了有风险之外,其他跟茅台差不多。 一、公司 1、简介 上海莱士全称:《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由“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制品输血器材经营公司”和“美国稀有抗体抗原供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我国第一家血液制品中外合资公司。 2004年,郑跃文入主上海莱士,开始推动公司上市。 2008年挂牌中小板。 当时郑跃文和黄凯两个人都占股37.5%,同时为控股股东。 这种两个人股份完全一样的并列第一大股东的情况,我的印象中好像没别人了。 郑跃文很有钱,投资技巧也很高明,投资过十几家信用社,也是民生银行的创始人之一。 还有参与不少大公司重组改制的情况就不一一说了。 这样一个顶级资本玩家,上海莱士当然也是他的资本工具之一。 老郑说莱士是个好企业,你觉得是不是? 另外一位黄凯是越南人,美国国籍。 2、历程 上海莱士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到现在,都是以资本运作属性为主,没有历史可言。 自从上市之后,公司业绩很不好,增速连年下滑。 尤其是2013年,业绩大幅度下滑,倒回2020年的水平,净利润才1.5亿。 这样子下去公司肯定会垮掉去,不是郑跃文的风格,必须得改变,所以上海莱士发挥自身资本运作的优势,开始了收购之旅。 从收购“郑州莱士”,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接着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国BPL、浙江海康等等,一路收购下来,短短两年时间,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血液制品的龙头。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业绩果然大幅度增长,2015年净利润翻了10倍将近15亿。 市场就更给面子了,2013年才70亿左右的市值,2015年就高达1200亿,足足涨了17倍。 郑跃文因此大赚特赚,登上了医药板块的首富宝座。 天佑不测风云,或许是自信心极度膨胀,郑跃文没有继续让上海莱士深耕行业,潜心技术,而是继续玩弄资本,开始大量的股权投资。 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很大额的股票投资,消耗掉非常多的现金流。 一直运气很好的郑跃文这次没那么好运,2018年重仓万丰奥威兴源环境,结果这两家公司股票大跌,亏了20亿。 上图这样的情况还是不多见的,2018年公司主营业务本来赚了几个亿的利润,最后被弄得亏15亿。 情况如此不妙,只能选择停牌,希望保住当时的千亿市值。 停牌期间,公司也在公布募资和重组的消息,希望把2013年并购的那一套重新再玩一次。 不过这次没那么幸运,2018年12月7日,上海莱士复牌。 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看穿了上海莱士的把戏,并不给面子。 复牌之后,立马连续10个跌停,市值蒸发600亿。 而郑跃文和莱士中国作为两个大股东,早就已经把股权给质押了。 补充一个小知识,一般股权可以抵押贷款70%左右,但是如果股价下跌超过一定程度时,银行就会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借款人补钱,如果不补钱,就会强行拍卖股权。 上海莱士股价的下跌远远超过了30%,郑跃文和莱士中国都无力回天,也没有那么巨额的资金去填补这个窟窿,最后只能被强行平仓。 所以到2020年年初,上海莱士都没了控股股东。 2020年2月,郑跃文又一次玩起了资本运作,开始重组上海莱士。 和国际血液制品巨头基立福“合作”,上海莱士收购基立福旗下子公司GDS45%的股权,作为代价,基立福拿到了上海莱士26.2%的股权。 基立福成了上海莱士的第一大股东。 郑跃文目前还持股10.53,但是从2019年开始,就说准备出售名下9%左右的股权,但是两年了,也没具体的结果。 其实如果不是上海莱士这一连串的资本运作,单从企业产品的角度来看,公司是很好的,血液制品就是给企业送钱的。 二、业绩 营收看起来是不错的,2021年营收43亿,同比增长55%。 但是净利润却有问题,2021年净利润13亿,同比增长-2.21%。 营收大幅度上升,却没能带来利润,这肯定是有问题。 而且上图我用红色框框标记的,这个话在年报上直接这样说,还是很严重的,一般优秀的公司不会有这个情况。 我们先把问题放一放,后面还有。 货币资金是没问题的,账上有28个亿的现金,并不缺钱。 应收款也没问题,医药和生物公司的应收款高是正常的,而且他这个也不算高。 2021年存货32亿,这是有点多的,比2020年多了10个亿的存货,增加部分可以理解,年底进口了10个亿的白蛋白原料。 长期股权投资高达133亿,虽然相对2020年来说,基本持平,没什么变化,但额度总归是太高了,总资产才272亿,股权投资就占了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问题,但是对于优秀公司来说,这是不健康的,不干脆变更成金融企业算了。 商誉将近50亿,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前几年那么大肆的收购企业,当然会产生大额的商誉,但是商誉过高,容易暴雷。 四大费用里面,管理费用每年都比较稳定,近几年都是三个多亿。 财务费用一如既往的大幅度波动,资本操作过多的通病,好在费用只在千万级别,并不大。 研发费用不多,才1.3亿,而且比2020年同比还下降了0.52%,很明显没那么重视研发。 销售费用就比较符合公司的调性,看看下面我做的这个历年对比图。 销售费用几次暴增,2021年高达3.06亿,同比增加52%。 上海莱士研发舍不得投入,在销售商还是很舍得投入的。 这里就有个问题,这是不准备自己研发新技术,靠基立福的技术或者代理基立福旗下的产品吗?当然也不能叫代理,本来就是一家人。 不过不得不说,上海莱士通过资本运作扩张的方式,还是积累了比较好的技术的。 2021年总负债13亿,也没什么问题,没借什么钱,应付账款占了大头,将近10个亿。 应付款主要是进口白蛋白,还没付给人家的货款,都放存货里面去了。 经营活动现金流是健康的,这几年都不错。 经营现金流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投资活动现金流支出依然很大,2021年投资流出现金将近10亿,流入才2.6亿。 健康的公司最好是用自己赚的钱去投资,但是上海莱士2021年净利润不到13亿,明显负担不起如此大的投资开支。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前面那个问题,营收大幅度提高,为什么利润反而下降了? 大多数都是这四个因素: 1、成本增大; 2、毛利下降; 3、减值或计提增多; 4、隐藏利润或造假。 从上图能看出来,上海莱士2021年的总成本是28亿,2020年是17亿,总成本多了11亿。 营业成本2021年是21亿,2020年是11亿,这个差额就有10亿,而这10亿的差额是销售增多的自然结果,也就是营收多了15亿,这多卖出去的15亿元产品,里面有10亿的各项成本,很正常。 所以营业成本并不是影响净利润的关键因素。 接着往下看报表,资产减值2021年达到3.7亿,2020年达到1.4亿,这个损失也不小。 这个减值金额可是实实在在直接影响利润的,相对不到13亿的净利润来说,并不算少。 所以减值是一个因素,而且上海莱士这方面的风险将会一直都有,如果没有好的利润来支撑,很容易暴雷。 再接着看毛利。 前十年,上海莱士的毛利都在60%以上,但是就2021年只有51.83%,减少了10%。 而且相对2020年61.98%的毛利率,2021年同比下降了16.4%。 而且反映到净利率上更明显。 2020年净利率47.75%,但是2021年净利率只有30.06%,减少了17.69%,同比更是下降37%。 这个幅度就更大了。 43亿的营收,少了17.69%的利润,也就是少了好几个亿的净利润。 你看大头是不是出来了。 结论就是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降,加上资产减值,导致“增收不增利”。 除了这一点,上海莱士没有其他问题,负债很低,采浆站数量第二等等优势应该都知道,就不说了。 三、行业 血液制品行业在前面分析华兰生物的时候已经说过,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下这篇文章: 《华兰生物业绩大幅度下滑,还有价值吗?风险还是机会?》 四、总结 上海莱士作为曾经的“血王”,2018年的炒股事件,对公司的影响极其大,但是这个事毕竟已经过去了,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行业也没有变化。 但是他的业务单一性,只做血液制品,但是血液产品的集采影响毛利是一定的,他不像华兰生物,还有疫苗这一个想象空间。 关于出口海外,我觉得这个事没那么美好,包括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在内,都属于行业稀缺,在国内并不缺市场,反而供不应求。 但是问题在于产量有限加上产品低端。 产量问题由政策决定,他们无法控制,就算是并购扩产,目前国内总共也就28家正规血液制品公司,郑跃文虽然是玩资本的高手,但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也不蠢,都会去抢,有钱就行。 但是产品升级,是研发技术问题,需要靠企业自身投入突破,这很难。 即便是跟基立福绑定了,真正好的高端技术人家也不会给过来,给也是低端的,所以两者的合作我并不认为会在技术上有多大的帮助,顶多以代理的角色帮国外的血液制品打开我国的市场,当然上海莱士也能增大销量 华兰生物选择剥离疫苗,血液制品赚的钱慢慢继续研发血液制品,下有保障,上有想象。 上海莱士选择资本运作,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市场,扩张是很快,但风险比较大。 所以上海莱士的确定性没那么高,尽管有一张“血液制品”的稀缺王牌,赌性太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给你带来惊喜或者惊吓! 这是我相对看好华兰生物,不喜欢上海莱士的原因,我不喜欢赌,也不喜欢技术属性强的公司走上销售这条路,离核心技术越来越远。 不要觉得郑跃文当年加是赌,现在公司宣布不再做证券投资了就不是赌,买股票的本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所以投资股票跟投资公司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上海莱士不修内功,依然想靠并购投资获得成功,这还是赌,所有的收购或者并购案例里面,真正成功的其实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表面的。

2022-11-27 05:02:46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行情的四个阶段 绝望、怀疑、成熟和陶醉 在描述市场价格的运行周期时,美国逆向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曾经说过一段名言,被我奉为圭臬:“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时成熟,在陶醉中结束。” 投资中经常遇到上述4个阶段,现在我们看看在一些价格周期循环中,这4个阶段是如何展现的?   在绝望中诞生   在投资工作中,不少投资者喜欢从新闻、研究报告中,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殊不知,这样做很难找到最优秀的投资标的,原因恰如邓普顿所说:“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   在市场最绝望时,投资者可以找到便宜到离谱的价格。   比如,在2022年10月份香港股票市场最惨淡的时候,我曾经在港股找到一些央企的股票,其市净率估值在0.2倍上下。这个估值,对于稳健经营、净资产回报率在8%左右的公司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绝望的行情中,我们就能找到这样的估值。   再比如,在2000年,内地一线城市的住宅类房地产,其租金回报率达到惊人的8%左右。也就是说,一间月租金2500元、年租金3万元的房子,售价不过38万元。站在今天的地产市场,我们会觉得这种价格不可想象。   伴随着不可想象的价格的,也一定是市场最绝望的情绪。这种绝望不仅仅表现在可以感知的投资者情绪上,更是体现在一些不可感知的地方:人们并不是充满抱怨地谈论这些资产,而是根本不会有几个人愿意聊这些资产。   想想看,道理确是如此。如果大家都对一种资产感到“绝望”,那么有谁愿意出价呢?又有谁愿意谈论它呢?但凡还有不少人愿意谈论的投资,都还没到“绝望”的地步,有道是“没人愿意踢一条”。   一种陷入绝望境地的资产,由于不会有多少人有兴趣聊起它,因此指望通过新闻报道、论坛聊天找到这些投资标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发现这些投资标的,按彼得林奇的话说,得靠自己去“翻石头”。   在以上所说的两个例子中,港股极度低估股票的投资机会,在当时几乎没人提起,只有覆盖全市场的数据表格才会告诉投资者,这里有一些很便宜的公司。   而在2000年的地产市场中,当时的一些一线城市(比如上海)甚至推出了外地人买房送户口的政策,可见当时的住宅地产冷清到了什么地步:根本没多少人愿意主动购买,只能靠户口来吸引人。   在绝望中的行情,往往会提供给投资者最低廉的价格。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绝望期经常会非常漫长,甚至能压垮一些非常坚韧的投资者。   对资本市场的敬畏,在任何时候都不该被忘记。和不少人理解的不同,这种敬畏并不是针对资本市场的理智和明智的定价能力,而是要对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和残酷保持敬畏。   在绝望的资产终于被记起来之后,行情会来到第二个阶段:在怀疑中成长。   在怀疑中成长   当走出“绝望”阶段以后,坚守其中的投资者并不会过上一帆风顺的日子,他们会迎来第二个挑战:怀疑。   在一种资产的绝望阶段中,资本市场对这种资产的印象,会坏到糟糕透顶,甚至觉得这种资产就没有一点点价值。   当资产的价格逐步从“绝望”走向“成长”时,资本市场之前在漫长的“绝望期”留下的刻板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之前的批评者现在带着惊愕的目光,看着这种“没有价值”的资产居然开始涨价。   现在,在懊恼自己没从中赚到钱之后,市场舆论往往会以更加猛烈的态度,来嘲讽价格的上涨。于是,投资者就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价格在慢慢上涨,一方面市场舆论却并不友好。   于是,资本市场上一种著名的现象出现了:牛市多长阴(它的反面则是熊市多长阳)。这种现象指的是,在市场上涨周期中,往往反而会遇到最猛烈的回调。这种回调,就是在怀疑的舆论中所产生的。   以标普500指数在1987年遇到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到,什么是“牛市多长阴”。   从1982年开始,标普500指数结束了长达十年左右的震荡市。在所谓“里根宽松大循环”的带动下,标普500指数开启了将近20年的大牛市。指数开始从100点附近一路上涨,到1987年10月初涨到了大约320点。   但是,在1987年10月的大调整中,这个指数在短短4个交易日里,就从10月13日的314点,暴跌到了10月19日的最低216点,几乎跌掉了1/3。   不过,4个交易日下跌1/3的暴跌又怎样呢?在2000年,标普500指数的最高点达到了1552点。在1987年的怀疑气氛中,抛弃股票而去的投资者,后来不知道有多么后悔。   在乐观时成熟   在行情的第三个阶段,邓普顿将其称为“乐观的成熟阶段”。这时候,价格的上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些从“绝望阶段”出现的怀疑论,也已经被持续上涨的价格消磨殆尽。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资产的价值。但是,这时候的价格已经和价值非常匹配,而且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多,已很难找到便宜的资产。定价开始变得乐观起来,便宜的价格已经渺无踪迹,市场交易价往往会高出价值一些。   在“乐观的成熟阶段”,人们倾向于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已经不便宜的资产中找到错配的价格。有趣的是,他们的这种精力本来应该应用在“绝望阶段”:那时候随便分析一下,都可以发现大量的价格和价值的错配。   在乐观的成熟阶段,股票分析师们用复杂的模型,定义一只股票究竟应该值13.5元还是14.2元,却忘记了五年前这个股票曾经只卖3元。   在2021年底至2022年秋天的内地可转债市场中,我就看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在2021年初,可转债市场遭遇了一波血雨腥风,不少可转债的价格下跌到70、80元,而其发行公司并没有多少违约风险。这时候的可转债市场,其实是一个黄金机会。但是在当时,却没有多少投资者进行可转债的分析。   但是,到了2021年底至2022年秋天这段时间,许多可转债变得昂贵,转股溢价率普遍达到20%,甚至更多。在这时,任何新上市的债券,往往都会上冲到120元、130元,而其转股价值往往只有90到100元,纯债价值也不过90多元。   这时候,可转债市场明显已经走入成熟:定价开始变得乐观起来,多出来的20%、30%的溢价率代表的就是这种情绪。   在各种投资论坛、社交圈里,可以看到大量对可转债的详尽分析。只不过,在这种成熟期,还有多少轻松的盈利空间可以争取呢?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语出《列子仲尼》。)在乐观的成熟期行情,已经很难让投资者轻松赚钱。但是,在这时候,对于价格的分析却是数量最多、模型最复杂、理论最丰富,看起来最有道理的,即所谓“心将迷者,先识是非”。   只不过,成熟阶段一切的纷繁与复杂,以及让人微醺的乐观气氛,都无法阻挡最后一个阶段的到来:陶醉。   在陶醉中结束   应该说,约翰邓普顿爵士是一个优雅的人,因此他使用了“陶醉”这个词,来描述行情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是我,可能更愿意用“癫狂”,来描述行情最后的疯癫与狂暴。   在行情的最后一个阶段,价格的暴涨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在“绝望阶段”中的遗忘、“怀疑阶段”中的质问、“成熟阶段”中的锱铢必较,已经被陶醉阶段中的暴躁所取代。   在这个阶段,理智的分析已经无法为飞涨的价格找出合适的解释:哪怕把正统模型的估值参数调到最宽容的数字也不行。人们的着眼点,已经全然在暴涨的价格本身之上,至于背后的资产究竟值多少钱,价格是否太离谱,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   于是,当理智的分析已经没法给价格做背书时,陶醉的市场开始创造新的逻辑。   在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中,人们开始用高得离谱的市销率,来解释没有盈利的科技股公司应当如何估值。只要能卖出东西,哪怕是赔本卖都无所谓,就能给估值。这类估值方法后来也被称为“市梦率”。而梦想究竟怎么定价,谁也没法说。   在2020年到2021年的A股抱团泡沫和高估值股票泡沫中,投资者们喊出了“不买对的只买贵的”、“怕高就是苦命人”的口号。试问,这个世界上哪有付出价格越贵越好的道理?但是在当时陶醉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就是相信。   在1989年的日本地产泡沫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卖掉东京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美国。好像有点不合理,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东京真的值这么多钱?   在陶醉或者癫狂的市场阶段,昔日被绝望的人们所遗弃的资产,现在已经涨上天。怀疑论早已被扔到九霄云外,成熟的估值模型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投资者们陶醉着、癫狂着,享受着价格上涨带来的快乐。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以上所述,就是行情的四个阶段:绝望、怀疑、乐观与成熟、陶醉与癫狂。人类所有资本市场的波动,都逃不开这四个阶段。   身在其中而不自觉的投资者,在这些阶段的轮番碾压中,丧失了自己的钱财,咒骂市场是个肮脏的屠宰场,发誓再也不愿意涉足其间。而理智的投资者,则从这些阶段的起起落落中,找到自己的交易机会,赚取一波又一波的钱财。   也许,这样的周期循环,和其中的喜怒哀乐,就像当年诗人所低吟那样:“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现在上海莱士是阶四个阶段 绝望、怀疑、成熟和陶醉哪个阶段?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