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濒临破产到24个世界第一,从59人小厂到7万人的跨国企业,从单一集装箱到八大业务板块,中集为什么能一路行稳致远?

日前,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大型采访活动——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中集集团,探寻其是如何历经40年严酷的市场考验,赢得世界同行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书写下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深圳奇迹”。

今天,《深圳特区报》跨版A6、A7两个整版报道中集40年筚路蓝缕、满布荆棘的成长道路,以及中集着眼未来的最新创新发展成果和战略规划思考。

以下为详细报道内容:

Image

一线调研

中集:用冠军产品赢得市场尊重

一家企业拥有一个世界冠军,就可以威震八方、衣食无忧。若是同时拥有24个世界冠军,那该是什么样子?

日前,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南头半岛南端的中集集团总部调研。目之所及,中集大楼依然是过去的模样,朴素低调。但随着调研、交流的逐步深入,一个中国企业凤凰涅槃、全球同行闻之起敬的生动故事,深深触动了采访团成员。中集的24个单项产品世界冠军,从到手那一刻起,直到今天,就再也没有旁落过。

这是光阴的故事,是改革开放的故事,是深圳孕育世界级企业的“春天的故事”。

Image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中集集团

产业报国,为中国工业进步做实事

企业林林总总,但基业长青的不多。《财富》杂志披露,美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立最早的市场化企业之一,中集的体量并非最大,科技含量并非最高,但它龙精虎猛,至今活得健康、活得精彩、活得令人钦羡。

在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看来,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集紧跟国家战略,利用深圳这个大平台,坚持产业报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战略定力,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以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世界同行的尊重。

每一个卓越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世界三大集装箱海运公司之一。作为乙方代表,麦伯良每次造访达飞,都是总裁专门接待。

但当“老麦”还是“小麦”的时候,情况可不是这样。

1990年,麦伯良第一次去法国马赛达飞总部找订单。在巴黎机场入境时,移民官一看是中国护照,就给扔了出来。好不容易来到达飞总部,见到了该集团负责采购的副总裁。法国人没有起身,看了一眼中国人,也不示意他坐,就从一个本子上撕下一页,在上面写写画画。“小麦”就这样站在那里。10多分钟后,这位副总裁把纸递给麦伯良,说:“这是你的订单,同意就签个字,不同意可以走了。”

麦伯良接过纸条,上面写着20英尺和40英尺箱的数量、价格,但订单总共只有5个箱,价格还低得离谱。

麦伯良不卑不亢地说:“我坐了20个小时的飞机到你这里,你没请我坐,也不请我喝杯咖啡,就这样让我走了?”

法国人说:“对对对,你请坐。”一边说,一边用免提电话叫秘书倒了一杯咖啡进来。

回到深圳,麦伯良心里很不服气。他对大家说:“外国人瞧不起我们,认为中国制造就是便宜货,中国企业没有服务,产品质量很烂。我们就是要做给他们看,做得比韩国和日本的产品还要好。”

他从头到尾全程参与,和同事们对每一个箱认真打磨,严格检测,将每个产品都当作精品来做,用心制造,用心推广,用心服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集不断敲开众多海运企业的大门。法国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当麦伯良再次造访达飞时,该集团总裁主动约见,并热情邀请麦伯良到自己的私人俱乐部,与所有高管一起聚餐。他向大家隆重介绍:“麦是我的好朋友了,达飞集团的贵宾。中国人,了不起!他的产品和服务都非常棒。大家记住,以后他再来,我们都要提供贵宾待遇。”

麦伯良和同事们一鼓作气,攻下一个又一个市场堡垒,短短几年就将中集从不起眼的破烂小厂变成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制造商,并从1996年保持至今。中集成为最早向西方输出工业产品、并达到全球主流客户高标准严要求的中国企业之一。

中集是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工业区在袁庚领导下引进外资创办的数十家工业企业之一,也是深圳第一家“中”字头的“国字号”中外合资企业。

40年时光荏苒,但中集产业报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未变。从单一的集装箱,延伸至与主业和优势相关的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空港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中集从未脱离装备制造业老本行。

近几年,中集紧跟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大举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的“蓝鲸”系列平台两次用于南海可燃冰开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麦伯良说:“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大国重器总得有人做。国内现在做海洋装备的企业屈指可数,征服深海更是没有几家可以做到。中国海工,舍我其谁!”

40年来,中集从规模化、高效率工业制造流程的设计打造,从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从产业链的完善融通和采购供应的国产化等维度,不断助推中国工业体系升级和完善,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和中国产品登上全球舞台作出贡献,成为深圳制造企业的杰出代表。

今天,中集已发展成为拥有八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带动国内5万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从最初包括所有材料和螺丝钉在内的零配件100%进口,到今天100%国内供应;从刚投产时1天生产8个箱,到如今1个班1天生产500个箱,中集用低调务实的行动,完成了一项无法低调的创举:

在此前从未诞生世界级企业的集装箱行业,中集成为业界公认并尊敬的世界级企业,其全品类产品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知识产权拥有量遥遥领先、雄踞世界第一,是全球唯一能供应全品类、并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企业。

怀揣梦想,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就是一个很好很大的平台,能够培育出好的企业。这里的人有创新意识,敢闯敢冲;又有梦想,敢想敢干。深圳的环境氛围鼓励和支持你去这样做,这点太重要了。”

回忆当年从招商局“下海”到中集,月薪从1万港元降到480元人民币,麦伯良这样说:“当时不仅收入低,更重要的是中集处在破产边缘,起死回生没有太大希望。但是组织相信我,领导认同我。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集装箱做好。这是我的梦想。没想到,我就这么干了一辈子。更没想到的是,居然为民族工业振兴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让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为了这个梦想,麦伯良从设计、实验、工艺、生产到质检,全程参与,每天十几个小时和大家劳作在一起。有一次赶订单,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他说,只要我答应客户的,客户期望100分,我就要给客户120分。

一个英国客户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给中集100个箱的订单。交货后,这个客户震惊不已:这是你们做的吗?中国企业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产品来?他当场对麦伯良说,我再订购500个箱。后来,英国客户将自己的经历和对中国产品的全新认知告诉了多位朋友,大家纷纷给麦伯良下订单。

中集品牌逐渐建立起来,口碑和信誉越来越好。连麦伯良也没有想到,他打算用一生来完成的世界第一的梦想,仅仅数年就实现了。1996年,中集超越韩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

但他并不满足。在他看来,这个冠军只是销量冠军,但在产品种类、档次、技术水平等方面,还难以服众。他有了更大的梦想: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

日本,精益生产的发源地,世界集装箱制造工艺和技术质量的“天花板”。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证明集装箱的“顶流”身份。

1996年,中集尝试开拓日本市场。历经3年,碰了多少次壁、吃了多少苦,麦伯良和同事们都记不清了。好不容易拿到订单,交货时又出“幺蛾子”了。

客户说产品有问题。

这是2000年的一天。企业内部几乎就一个声音:撤。大家说,日本市场太难搞了,我们竞争不过日韩产品,要是一味硬攻,会把中集拖垮的。

麦伯良偏不信这个邪,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他发誓:“拿不下日本市场,我就不姓麦了!”

麦伯良到日本后发现,与中集合作的日铁货运,同时订购了日本、韩国、中集生产的产品,各500个箱,但采取三种检验标准——日本免检、韩国抽检、中集逐个检验。

麦伯良提出质疑。他建议请专家把三种集装箱出产地蒙起来,搞一个“盲盒式测评”。日本人接受了这个建议,安排了20多个专家来测评。最终,三家得分是87分、86分、64分。所有人都以为中集是64分。但揭开围布的那一刻,大家惊呆了:中集产品86分。

中集名声大噪,从此与日本企业各自分享日铁货运50%的订单。中国产品的“劣质”形象在日本市场彻底扭转,中集产品的世界一流形象从此建立。

“我就是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行的,中国产品是可以的。”麦伯良说。

2001年,中集集装箱做到了真正的世界第一,产销量占全球约50%份额,是全球唯一生产全品类、拥有100%知识产权的企业。

麦伯良又萌生了新的梦想:要在更多相关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中集相继挺进道路运输车辆、空港设备、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打造规模、技术、质量全面领先的冠军产品集群。

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今天的中集,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冠军大户”,24个世界冠军产品的背后,有一支400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化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创造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将多个行业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冠军产品”为集团制造业贡献了60%的营收和70%的利润。

每进入一个新的业务板块,中集都会秉承“学习-改造-颠覆”的传统,最终凭借自主研发建立起技术和专利池,主导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从世界冠军稳步向世界级企业、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登机桥是中集空港设备板块的主导产品。在一次某机场一期项目登机桥全球招标中,中集天达与全球行业龙头德国蒂森克虏伯各自拿到一半订单。世界各大机场的23名专家应邀前来对两种产品做评审,结果中集产品的评分高过蒂森克虏伯,一下子轰动全球航空界。

一切水到渠成。

中集天达顺利拿到该机场二期全部登机桥订单,且售价提高了25%。不仅如此,中集登机桥还拿到了畅通世界的“通行证”,并顺利打入蒂森克虏伯的大本营德国市场,从此登上行业巅峰。此后,蒂森克虏伯宣布彻底退出登机桥业务。

40年来,中集人正是以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永不满足、永不言弃的劲头,不断开疆拓土,相继占领各大主流市场,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全球营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作出探索

9月22日是中集正式投产的日子。每年这天,都有数十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飞来深圳,参加中集年会,一起唱《中集歌》。

他们是中集海外企业的高管。

今天,中集与120多个国家做生意,在30多个国家有投资,在德、美、英、澳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生产基地。集团7万名员工中,有6000人是海外员工。海外企业从普通员工到高管,大多实现了本地化。中集在美国的13家企业,全部由美国人当高管。麦伯良就像“空中飞人”,40年飞了2000多次,穿梭于120多个国家。

“全球营运,地方智慧”。

中集以提升竞争优势为目的,全球整合资源,实现了市场和生产、研发的全球化布局;同时,灵活运用本地化市场策略,尽可能聘用本地化管理团队,全方位执行全球化战略。

鲜明的全球化特色,与基因有关。

中集是我国最早引进欧洲资本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80年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1987年改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三方合资。从哌哌坠地开始,中集就带有国际化基因。它依托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及开放的政策环境,从最初将产品销往全球,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颇具规模的全球化营运体系,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样板。

开放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共赢的结果。中集在全球相继完成了30多起较大规模的并购,没有“消化不良”,也无“水土不服”。

“在全球化道路上,中集秉承‘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海外并购的企业,都符合中集整体发展战略,有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美中不足的是原来的成本太高。”麦伯良说,中集把规模扩张和战略布局巧妙结合,收购后同步进行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资金、原材料、品牌等资源的注入及内部融合,做到“并购一个,协同一个,发展一个”。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齐格勒是德国消防车第一品牌,德国销量多年居首。但致命之处是成本高企,连年亏损。

中集收购后,当地市长悄悄问:“你们收购这个亏损企业做什么,是要卖掉吗?”

“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好的设备和产品,为什么要卖呢?”

德国人皱了皱眉:“我们德国人都没办法让它盈利,你们行吗?”

麦伯良笑而不语,而是用行动作出了有力回答:通过资源整合和降成本行动,从第三年开始,齐格勒连年盈利。中集也由此实现消防车在中国市场的全覆盖,市场占有率高居榜首。

40年来,中集沿着“集装箱化装备-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物流装备、能源装备和服务”的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路径发展,以全球视野进行全球营运,不断提升竞争力、培育新优势。

现在,中集又启动了“明日之星”冠军工程,在现有24个世界冠军基础上,择优选取16个产品,培育细分行业新的世界冠军。

“只有拥有越来越多的冠军产品,中集才能在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更进一步。”麦伯良说。

Image调研采访团在中集集团合影

对话企业家

对话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

“我就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制造行” 一家企业拥有一个世界冠军,就可以威震八方、衣食无忧。若是同时拥有24个世界冠军,那该是什么样子?

中集是与改革开放同龄、我国最早市场化运作并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之一。从濒临破产到24个世界第一,从59人小厂到7万人的跨国企业,从单一集装箱到八大业务板块,中集的嬗变和发展成果,映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创建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功。

中集为什么能一路行稳致远?40年面对一轮轮的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资本运作热,中集如何做到“坐怀不乱”坚守制造业这一主业?中集的探索实践给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和借鉴?记者与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展开了对话。

只赚辛苦钱也能做到世界一流

问:很多人说中集傻、麦伯良傻,只知道赚辛苦钱,不会赚快钱、轻松钱。中集为什么40年只坚持搞制造业?

答:中集1980年成立,1982年投产。当时袁庚等改革开放先行者看到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发誓要振兴民族工业,所以蛇口工业区最初引进外资设立的主要都是工业企业。中集是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并成功发展了40年的代表性企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代替制造业。强国的基本特征是制造业强,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标志是工业发达。

中集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引进外资创办的工业企业,肩负着产业报国的使命。我们就是要承担起制造业强国的重任。企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做一个产品,首先看是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国家有需求,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我们就干。

产业报国就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做国家需要的事,做提高国家实力、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事,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事。

我最初去开拓国际市场时,无数次被外国客户看不起、吃闭门羹;后来等我们强大后,又受到客户尊重、礼遇。这些经历特别是前后对比,使我深知个人命运、荣誉与国家实力休戚相关,所以立志要做世界冠军产品,要让中集、中国企业、中国人得到世界尊重和认可。我就是想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行,中国制造中国产品行。

让中集成为世界上伟大的企业,是我这辈子的心愿,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引诱我。我在中集40年,做了30年总裁。要是有私心、乱作为,早就被换了。蹭热点、赚快钱,在中集行不通。

问:从最初的“世界第一”,到“真正的世界第一”,再到“世界级企业”和如今的“世界一流企业”,中集的目标越来越高,其中有什么深意?

答:有梦想才有追求。中集诞生、成长于深圳,这个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城市。我本人就是一个爱造梦的人,中集人也都有着共同的梦想。我们的每个梦想和目标,都是基于当时环境对未来5-10年做出的战略规划。当实现一个梦想后,必然萌发更新的梦想、更远大的理想抱负。

20年前,中集提出要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现在,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品牌影响力来看,这个梦想已基本实现。具体体现在:在多个行业,中集具有全球领先地位,拥有24项世界冠军产品;中集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全球主流市场的肯定和认可;业务和产品符合“国家有需要、行业有短板、中集有优势”的定位;持续创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中集的世界级企业初心来自于振兴民族工业,从这个角度讲,中集的世界级企业的愿望一直在实现,也一直在路上,只是不断向更多领域延展。

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后,中集对照文件提出的“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标准,提出了“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新目标。高质量是指:中集在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受人尊敬是指:中集在营收跨越千亿后,更要以实力和责任赢得行业和主流客户的尊崇;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更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全球化要因地制宜推进本土化

问:中集的全球化基本没有遇到“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问题,是怎么做到的?

答:中集的全球化经历了市场国际化、海外并购进行全球化布局、真正的全球化营运等几个阶段。我们提出“全球营运,地方智慧”,建立全球营运平台,充分利用全球各地最具优势的各类生产要素或资源进行组合匹配,为当地客户提供最高效和品质最好的产品及服务。

比如中集收购德国齐格勒后,发现他们消防车的主材铝合金板产自德国,在成本中占据大头,是企业连年亏损的主因。我们利用自身优势,很快就在山东采购到样品,送到德国检测,完全可以替代,成本却降低30%以上。很快,中集在全球范围为齐格勒配置各种资源,并基本保留从高管到生产人员的员工队伍。我们还打破了这家企业原来只销德国的惯例,将消防车销往全欧洲及更广袤的新兴市场。磨合两年后,齐格勒从第三年开始连年盈利。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集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习俗,积极推进本土化。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保持核心团队不变,雇佣当地员工,真心实意,一视同仁。不管你是中国人、德国人,还是美国人,大家都是中集人。我们对外籍员工和中国员工是一样的。中国员工有的,他们都有。他们行的,就让他们当CEO(首席执行官)、当CFO(首席财务官)。企业活了,政府税收更多了,员工工资上去了,自然得到当地政府、社会、客户和员工的普遍认可。

Image

中集车辆专用生产基地,技术工人们在零部件车间内进行产品组装,严格检测

科学决策机制确保企业市场化运作

问:有专家研究认为,中集坚守主业并保持良好业绩,与好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具体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

答:中集历史上,不管是创立时招商局与宝隆洋行,还是1987年引入中远,到现在引入深国资,股权都是相对均衡的,没有一家大股东说了算,有效避免了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干预。

从治理结构看,中集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两大股东及管理层之间多方权力相对制衡的董事会决策更为科学。这个机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保护了经营团队才能发挥的空间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保障企业市场化机制的运行。这是中集行稳致远40年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董事会内部也有制衡。谁有不好的想法,比如搞投机、赚快钱,根本过不了董事会。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是一群人说了算,我也只有一票。我只有靠过硬的业绩才能赢得所有董事的支持,才能继续干。

特别感恩于几个具有全球视野、广阔胸怀和国际化运作经验的大股东。他们无意直接干预企业,而是致力于股东会、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分权、分责、制衡的制度建设,使中集形成了简明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管理层营造了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并设计了科学、人性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大家在中集实现了人生价值、过上了美好生活,又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和。

中集很让股东省心,从不惹麻烦,历年来为股东挣得1000多倍的回报。

问:中集近几年启动“A计划”,培养接班人,说是要造出几十个“小麦伯良”?

答:中集绝不能只有一个麦伯良,最希望看到二十个、三十个麦伯良。我们已启动“A计划”,培养接班人,到现在已毕业4届,有10多位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他们中很多人管理着年营收几百亿或者几十亿规模的企业。

中集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同事业”的理念,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为本,让中集成为共同事业的平台,不仅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个人也实现理想和价值。对人才,我们给平台、给激励、给成长的空间和耐心,甚至扶上马、送一程,配以中集的各类资源。

问:您觉得是中集成就了麦伯良,还是麦伯良成就了中集?

答:是国家和时代成就了中集,同时成就了我。

委员视角

深圳市政协委员王敬凡: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

“中集的发展与成功,既有时代机遇、市场机遇的因素,更是40年自强不息、敢闯敢试的成果。”深圳市政协委员王敬凡在参加调研后表示,中集作为一家参与全球竞争、在深圳成长壮大的世界级企业,其成功“晋级”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集是蛇口工业区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在管理上一直保持股权均衡的现代治理机制。王敬凡表示,在股权治理上能够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机制,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基本决策依据并不容易。中集的管理机制既保证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又保障了企业家、经营团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障了企业市场化机制的运行,这是中集行稳致远40年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40多年来诞生了一批成功的优秀企业,中集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敬凡向记者表示,中集在发展中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比如全球分工协作与物流业勃发、冷藏运输市场兴起、远洋航运与航空运输快速发展,以及当下“双碳”、氢能、储能、海上风电等新兴市场,中集都成功踏准了节奏,找准了最佳突破口和进入时机。另外,深圳今年出台“20+8”产业集群政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中集的产业升级方向都与这些政策规划高度吻合。

“中集的发展还更多聚集在自身拥有竞争优势、行业存在短板、人民有美好生活需求的产业,这一点难能可贵。”王敬凡表示,当前人们有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比如高品质的产品需要全程冷链运输,这也正是中集大力布局发展的行业;比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散装水泥运输存在的烧柴油污染及散落等问题,中集目前正在开展“西江水泥罐船项目”,这些都是企业顺应市场潮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为企业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专家访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抓住天时地利 紧跟国家战略

“中集抓住了天时地利,并且准确把握了国家战略及发展方向,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集从最初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为目前拥有24个世界冠军产品的世界级企业,是企业奋斗和时代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集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产品涉及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在制造领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张翼举表示,天时是中集抓住了多项外部机遇,包括改革开放的机遇、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我国海运贸易快速发展的机遇等;地利是因为中集在深圳,这里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开放、创新的政策氛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以及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这些都为中集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也是其他企业应该关注的,就是人和,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集人以“共同事业”为基础,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都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赋予企业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今年是中集正式投产40周年,中集管理层在总结中反复提及“自强不息”这个关键词。张翼举认为,这也是众多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就是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要强调的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使得中集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保持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中集的产品也是世界领先。没有一系列创新探索,恐怕难以实现。

“还有就是对国家战略的理解和对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张翼举表示,中集积极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这是对我国开放战略的积极践行。比如,中集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就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再比如,中集未来要大力发展冷链、新能源等产业,也是与我国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等战略同频共振。“这都是深圳企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是此次调研的最新感受。”

记者手记

产业报国  自强不息

中集从死亡线上顽强站立,历经40年严酷的市场考验,终于拿下24个单项产品世界冠军,赢得世界同行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书写下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深圳奇迹”。

梳理中集的发展脉络、解读中集的成功密码,可以发现,强烈的产业报国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其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持续推陈出新的开拓实践,是其不断创造辉煌、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原因与不竭动力。

中集成立之初,遭遇市场寒冬,差点倒闭。在拓展市场过程中,怠慢、傲慢、闭门羹,对中集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连续18个月接不到订单。但中集人的字典里,没有“投降”这个词。他们“三顾茅庐”。他们主动求变。他们以诚待人。他们用心锻造。他们追求卓越。他们逆境求生。终于,他们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全球主流客户的信任。

Image

产业报国,是中集企业精神的源泉。中集人说,做任何一种产品,首先要看是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中集人还说,我们就是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国产品是可以的。从世界第一、到真正的世界第一,再到世界级企业、高质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中集的发展目标越来越高,惟产业报国初心未变,振兴民族工业的努力和实践永远在路上。

得风气之先的深圳,为中集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这里的市场化和法治化环境,对创新的鼓励和包容,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便利和先进技术、理念、人才、资金的汇聚,合力助推中集赶上了全球化的大潮。加上一整套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制度设计,为中集的管理层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确保这艘“商业巨轮”行稳致远。

新时代,新风口,新目标。今天的中集已瞄准新航道,将在清洁能源、冷链、乡村振兴等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领域重点布局,再造一批世界冠军产品。中集的未来,继续值得人们期待。

来源:深圳特区报、读特

记者:杨勇、吴德群、陈发清

编辑:张莉、龚明恩

提示:如图文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