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子弹财观
12月11日消息,海底捞旗下的国际业务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12月9日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上市仅有一步之遥。
今年12月5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签发了一份公告,建议通过介绍上市方式将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分拆并在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据特海国际的招股书显示,他们从2012年开始进行国际化扩张,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餐厅,2013年在美国开设了首家餐厅,2014年又进军韩国,2015年进军日本,2018年在加拿大开设首店,2019年一口气将业务拓展至英国、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以及印尼。
2019年,特海国际的门店数量是24家,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特海国际在四大洲的11个国家开设了110家餐厅。2022年6月30日,他们的餐厅数量是103家,覆盖全球11个国家。
从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分别实现营收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2.46亿美元。
年内亏损分别是3300万美元、5380万美元、1.508亿美元和5570万美元,过去3年半他们的总亏损是2.933亿美元。
据特海国际解释,他们在2020年和2021年的亏损净额增加,主要有2方面原因,一方面就是疫情的冲击,导致餐饮门店的堂食受到影响,全球各地有关疫情防控的措施在2020年和2021年尤为严格和全面,也导致了他们所有餐厅均受到若干形式的限制,包括暂停营业、营业时间受限、客流量管制以及社交距离等等。
疫情之前,特海国际的整体翻台率能达到每天4.1次,每家餐厅的年度总客流量能达到20.77万人次,但2021年他们每家餐厅的年度总客流量就下降到了10.19万人次,每家餐厅的平均日收入从2019年的2.08万美元分别下降到了2020年和2021年的1.16万美元、1万美元。
看来疫情对于特海国际的影响是让其业绩下滑近半。
此外,特海国际过去3年半的亏损也是因为他们的高速扩张导致,因为新餐厅有开业前的成本及资本开支,需要时间爬坡。
在翻台率方面,特海国际也曾连续2年出现下滑,2019年是4.1次/天,2020年降到了2.4次/天,2021年则是2.1次/天,直到2022年上半年有所回升,达到了3次/天。
在2022年7月、8月、9月和10月,特海国际分别确定表现欠佳的餐厅有36家、43家、50家和42家。其中出现亏损的餐厅有18家、16家、21家和10家。
2022年10月表现欠佳的42家餐厅中,东南亚有30家,北美洲有5家,东亚有4家,其他地区有3家。截至2022年10月31日止的10个月,这些餐厅的翻台率为每天2.8次。
在疫情期间,从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特海国际共新开了67家餐厅。
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是张勇、舒萍夫妇,但目前该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CEO是新加坡人周兆呈,周兆呈在2018年4月加入海底捞国际集团,担任首席战略官,负责协助海底捞CEO制定发展战略。他也曾先后负责过海底捞国际集团的多个职能部门,包括食品安全、会员管理、品牌管理、风险控制以及审计、法律事务、公共关系及董事会事务。周兆呈还曾亲自管理多家餐厅,以获取餐厅日常的第一手经验。
在特海国际分拆上市后,周兆呈将辞去海底捞国际的首席战略官、执行董事和联席公司秘书等职务,并在同日调任海底捞国际的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就大中华现有业务的进一步战略改进向董事会及管理团队提供建议及分享宝贵的专业知识。
此次特海国际如果能成功上市,将会是张勇旗下第三家上市的公司,此前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已经先后在2016年和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