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1x
加载完毕: 0%


汕头市金平区长平路和东厦南路交叉口,在繁茂绿树拥簇下,几座高低不一的白色建筑围成一个正方块,这便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的所在地。

由于地处繁华的老城区,汕大医附一院占地面积不大,仅63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但这样一座外观普通、体量不大的医院蕴含大能量,正在以强劲的势头稳步发展,并引领粤东区域医疗水平大步往前。

比起历史底蕴深厚的百年老院,建院33年的汕大医附一院尚算年轻。但由于地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开放繁荣,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且在文化建设、辐射能力等方面颇有亮点。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景图 医院供图

医院作为省属公立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于1998年就开设了全国首家免费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宁养院,其服务模式和照顾理念现已被推广到全国32家著名医院。如今,医院援外事业与社会担当享誉海内外。

此外,从2006年创造性托管汕头潮南民生医院,开创国内“公托私”先河,到如今建立形成以院本部为核心,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权属关系,涵盖一级到三级医疗机构,包含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远程医疗协作网、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汕大模式”医联体。

尤其是2018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9家重点建设医院之后,医院仿佛上了发展“加速器”——2018~2021年连续4年稳居“全国地级城市医院100强”第6位,常年蝉联粤东首位。

2022年10月底,医院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行列,并成为粤东地区首家高质量通过新标准三甲复审的医院,就在11月底,医院又正式获批广东省高水平临床医学院首批9家重点建设医院之一。

谈及这些成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永松院长虽难掩悦色,但更多是理性淡然,“医院建院到现在30多年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行稳致远’的深刻道理”,他说,是历任管理者响应粤东地区老百姓对健康的追求并主动作为,才开创了今天的局面。


发展的脚步不停歇。近日陈永松接受健康界专访,谈论他对医院当前和未来的思考。



将三甲复审视作医院发展契机

陈永松认为,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也必须得非常敏锐地觉察到政策的动向。

在他看来,我国从2009年开始新医改,经过将近10年历程后,于2017年国家层面开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布局,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的框架,正是为了近几年的重要改革举措打好基础。

不论是2019年开始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还是2020年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出台,再到进入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医院建设阶段,“可以看出,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是连贯的”,他说。

所以2020年底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刚出来的时候,陈永松就把按照新标准进行三甲医院复审当作一个医院发展的契机,“必须对原来的管理架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整理,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陈永松清楚的是,虽然汕大医附一院早在1994年就通过国家卫生部首批三甲医院评审,建立起一家三甲医院应遵循的管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标准于实际情况已有不匹配之处。

且日复一日的诊疗工作中,对制度的落实也难免有“走样”的地方。“通过外部力量可以使得管理更加有序,从而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陈永松说。

所以,他非常认真地对待新标准出台后的三甲复审,带领各个团队对医疗质量、运营效益、可持续发展等维度的几百个指标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最后,医院不仅以较好的成绩成为粤东地区首家通过新标准复审的医院,也为“国考”拿到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此外,借助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政策红利,汕大医附一院开展了170多项的新技术。从一项项潮汕首例、粤东首例、华南首例高难度手术开展,到如今全主动脉置换术独立开展、经导管二尖瓣嵌夹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等已跻身国内先进水平,患者不用舍近求远,跑到市域外就医。

“我们已经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或者是重点专科单元的全部覆盖,给老百姓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信任感,我们整个的医疗水平在粤东地区处在领先的地位。”陈永松说。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医院供图



紧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身处著名侨乡的汕大医附一院,十分重视公益文化建设。陈永松介绍,1998年汕大医附一院“宁养院”成立时,医保的覆盖率还不高,很多人“因病致穷”、“因病返穷”,一些患者到最后承担不起医疗费,尤其是一些癌症晚期的患者,陷入到了痛苦当中。

得自于社会力量,例如李嘉诚先生基金会的支持,宁养院作为一个公益项目,为晚期的癌症患者提供了免费的上门镇痛、哀伤辅导,以及心理舒缓等医疗护理服务。20多年的时间里,服务的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有9600多人,上门服务的次数已经有十几万次。时至今日,依然颇受群众好评。

这不仅成为医院公益基因的“烙印”,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进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要求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紧跟国家层面医疗体系的大布局、大趋势,陈永松认为汕大医附一院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为如何在医疗质量、运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团队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患者到医院的诉求,是因好的治疗效果而安心,这依托的是医疗质量和服务模式。”他说,这其中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如何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来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等等。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新效能,需要通过日间手术、ERAS等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快地康复出院。

在陈永松看来,激活医院职工的新活力,涉及到三医的联动,以及国家一些改革机制能够落到实处,使得医务人员通过辛劳得到有尊严的收入。从医院管理的层面,他认为可以通过比如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好药物、耗材等方面使用,让医保基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还要从细节着手多关心职工”,他介绍了汕大医附一院的一些举措:职工生日或者结婚等特殊日子会给予慰问,每年为职工提供两次免费体检,以及多次文艺活动等等。

此外,通过和一些企业单位的合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健身健体方面的资源,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对医院有归属感。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 医院供图



成为粤东地区医疗担当

基于粤东地区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陈永松时常在思考的是“怎么让老百姓在(粤东)别的地方没办法解决的病,在我这边能解决”,这是这样简单朴素的一句话,是他对当地民众的承诺,是汕大医附一院在粤东地区的使命和担当,也是发展图强之路的出发点。

他认为,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必须得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如果一家医院一直非常刻板地按照惯性运行,发展的空间可能不会很大。”应该紧紧跟进国家医改的方向,对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改革,这样才能够保持医院的发展动力,也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

“虽然医院目前面积不大,但是学科建设,还有科研力量、人才储备等,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陈永松介绍,医院“十四五”期间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准临床科研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

陈永松告诉健康界,为实现“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汕大医附一院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攻坚:

 1.医院管理更加高效。建立以精准医学为主导、精益管理为保障、精细服务为导向的“三精”管理模式。

 2.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力争创建1-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或学科,相关学科到省内领先水平,成为区域疑难复杂重症诊治中心。

 3.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疑难复杂重症诊治水平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智能化水平全面升级。推进“互联网+”医疗业务,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全周期服务。

 5.医联体影响力越发彰显。推进“汕大模式”医联体向“优、强”发展,发挥高水平医院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医疗管理和服务质量。

 6.医院规模进一步扩大。打造多院区格局,医院优质资源得以扩容;力争异地建设2000张床位现代化新院区。

 “更加长期的话,希望医院优质资源更好扩容,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医院和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作用。”陈永松表示,如此,能够更好地服务汕头这座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体现出在粤东地区的医疗担当。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