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李安飞,罗佳荣)



一、具备完备的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在研管线丰富



(一)公司简介和发展历程



起步于仿制药和中成药,公司已实现药品研产销一体化。公司成立于1996年, 两年后即实现首款仿制药利巴韦颗粒的商业化;201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开始尝试 创新药物的研发,首款创新产品S1B001已经进入II期临床;2023年1月,正式登陆科 创板上市。



公司目前已经具备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及抗体偶联药物 (ADC药物)的全系列药物研究开发生产能力;拥有中美两地研发中心(美国: Systimmune;中国:百利药业和多特生物等)、1个大分子生物药及抗体偶联药物 (ADC药物)生产企业(多特生物)、2个化药制剂生产企业(百利药业和国瑞药业)、 1 个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精西药业)、1 个化学中间体生产企业(海亚特科技) 以及2个药品营销公司(百利天恒和拉萨新博);覆盖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的上 下游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及“研发—生产—营销”完整全生命周期商业化运营能力。



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研发投入看,公司近两年已经进入 创新转型加速期:截至2022年6月30日,创新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已达57%,相 比2019年增长了近3倍;研发人员476名,其中85%负责创新药研发,同时仿制药 研发人员从2019年的156名缩减为73名,体现公司优化员工结构,实现创新转型的 决心。



(二)经验丰富的新药研产销管理层



公司高管团队覆盖新药开发全领域,人均从业经验超30年。其中:(1)研 发:创始人朱义博士有理工科结合管理学复合学科背景,曾任教于华西医科大学, 现为公司董事长兼任首席科学官及子公司多特生物总经理,与卓识、万维李等人组 成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2)生产:副总经理康健先生是高级工程师,负责公司 生产、质量检查等工作,同时也为子公司拉萨新博、国瑞药业、精西药业等的总经 理;(3)销售:副总经理朱熹历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原任职于机械行业,1998年 开始转向市场推广工作,有25年销售管理经验。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朱义博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朱义博 士持股比例达82.60%,奥博资本直接持有9.43%股权,此外无持股5%以上的股东。 公司共拥有9家子公司和4家分公司,其中百利药业、国瑞药业为公司的生产基地并 承担化学制剂研发,拉萨新博为药品销售平台,精西药业、海亚特科技分别为原料 药、中间体生产平台,多特生物、SystImmune分别负责境内外创新生物药研发。



(三)拥有完备的大分子新药研发平台



聚焦生物医药前沿领域,打造全球创新生物药平台。与传统的化学仿制药企不 同,公司长期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致力于创建具 有全球知识产权和全球权益的创新生物药研发平台。因此,公司不仅能实现化学仿 制药原料制剂一站式生产,还形成了“多特异性抗体新型分子结构平台”、“全链条一 体化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核心技术平台”、“柔性GMP标准多特异性抗体及 ADC 药物生产技术平台”等创新药核心技术平台。



1. 多特异性抗体新型分子研发平台。公司通过设计SEBA(Specificity Enhanced Bispecific Antibody,特异性增强双 特异性抗体)分子、GNC(Guidance Navigation & Control,制导、导航&控制)分 子结构,开发出双靶点、四靶点抗体,实现更精准的靶向、更丰富的药理活性、更高 的肿瘤杀伤效率。其中,GNC四特异性抗体通过靶向四种不同的肿瘤相关靶点,可 全面系统的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实现“初免和活化免疫细胞(Priming & Activation) +促进免疫细胞迁移/浸润至肿瘤组织(Trafficking & Homing)+持久杀伤肿瘤细胞 (Killing & Durability)”三大肿瘤免疫治疗功能,在体内重新构建起靶向肿瘤的特异 性、激发型免疫攻击,因而具有获得突破性疗效的潜力。



相比其他双抗平台,公司的SEBA、GNC分子平台有几点优势:(1)理论上不 存在错配的问题,成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拥有Fc区域的特性使得它们较之于 片段双抗具有相对较长的血清半衰期;(3)采用CHOZN细胞进行表达,发酵工艺 经优化后表达量较高,纯化工艺相对简单稳定,更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2. 全链条一体化ADC药物研发核心技术平台。ADC类药物一般由抗体和Payload(连接臂-毒素)组成:抗体部分负责引导 ADC 药物至肿瘤病灶处;Payload包括用于连接至抗体的接头、杀灭肿瘤的小分子 毒素药物、在肿瘤组织/肿瘤细胞中释放毒素的释放单元以及负责将上述各单元连 接起来的延伸单元;当Payload与抗体定点偶联时,还需在抗体上开发恰当的定点 偶联位点,并通过匹配的偶联技术将抗体和Payload相连接,形成完整的ADC分 子。 公司具备开发ADC药物的完整技术平台,其中独具特色的是其Ac接头技术, 相较于市场上常见的Mc接头,体现出明显优势:(1)可有效避免药物分子的脱 落,在血浆中具有高稳定性,可保证毒素在体内循环中的稳定;(2)采用该接头 与抗体偶联形成的ADC药物亲水性更好,更少聚集;(3)在体内具有更高的抗肿 瘤活性。



(四)丰富的在研创新药管线



基于以上技术平台,公司已经开发出颇具特色的创新药产品管线,目前共有9个 在研项目,主要为双/多特异性抗体、ADC、融合蛋白三大类: (1)SI-B001:进度最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上皮肿瘤已进入临床II期,是全球范 围内基于HER3靶点进展最快的双抗,是公司目前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GNC-038、 GNC-039、GNC-035已进入I期,是全球前3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四抗,未来将探 索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2)BL-B01D1:是全球第三个、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双抗ADC药物,也 是公司目前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同时公司也储备了一系列单抗ADC药物,包括靶 向TROP2的ADC、靶向HER2的ADC等均已进入临床阶段; (3)SI-F019:是治疗COVID-19新冠病毒的融合蛋白药物,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其 对突变的病毒株拥有潜在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二、B01D1具有成为全球大品种的潜力



(一)全球首个EGFR/HER3双抗ADC,或有独特的MOA



已上市ADC药物存在疗效、安全性、耐药等多方面问题。ADC药物集靶向性和 肿瘤杀伤作用于一体,既可以降低毒性,又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在近年来发展迅 速。截止2022年底,全球共有15款ADC药物被获批上市,抗体部分均采用单抗。然 而当前ADC药物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副作用较大、肿瘤靶向和有效载荷释放不足 以及耐药性。如最常见的严重副作用包括血液毒性、肝毒性和胃肠道反应,这可能 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过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有关。此外,在HER2-ADC治疗期间还 有潜在的肺毒性,在T-DM1和DS-8201临床试验中,有几例死亡被报道与间质性肺 炎有关。因此,全球都在开发下一代ADC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双抗ADC、多肽偶联 物等。



双抗ADC结合双抗和ADC的优势,有望提升疗效并克服单靶点的耐药问题。双 抗ADC是将单抗ADC抗体部分换成双抗,根据靶点可以分为两类:(1)针对两个不 同的靶点,更强的特异性增加了药物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交联作用促进两个靶点的 协同内吞,提高毒素进入肿瘤细胞效率的,并进一步通过减少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 的表达量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信号,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2)针对同一靶点的双 表位,针对靶点要么内吞效率太低,要么被肿瘤内吞又返回细胞表面的问题,同时 结合内化较差和内化较好的抗原,提高内化效率;还能克服相应受体表达下降带来 的耐药问题。



BL-B01D1有望成为首个上市的EGFR / HER3 双抗ADC,或具有独特的MOA。 目前,全球双抗ADC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只有少量药物进入临床阶段。BL-B01D1 是 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 EGFR / HER3双抗ADC药物:(1)SI-B001是B01D1的抗体 部分,是一种可以同时靶向肿瘤细胞EGFR和HER3 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2)ED04是小分子毒素,是一种喜树碱类似物,可以通过阻止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RNA合 成,破坏DNA的结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3)抗体和毒素之间使用“Ac 接头-延伸单元-释放单元”结构的linker连接。B01D1实现了对EGFR依赖肿瘤的靶向 杀伤并防止HER3引起的耐药,既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又减少毒素对体内正常细胞的 破坏。



(二)BL-B01D1有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



EGFR、HER3在多瘤种高度表达。EGFR、HER3均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 家族成员其中EGFR作为促生长因子,该家族还包括HER2、HER4,HER家族在细 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1)EGFR基因过度表达或突变后持续激活时, 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导致癌变,约30%的实体肿瘤表现出EGFR的功能增 益基因异常。



(2)HER3单独过表达时并不致癌,但与其他HER蛋白家族成员形成 二聚体有很高的致癌能力,HER3优选的二聚伙伴是EGFR和HER2;在肺癌、乳腺 癌、巢癌、结肠癌、胃癌、皮肤癌和胰腺癌等癌症中均检测到的HER3表达,同时 HER3的高表达在很多癌症中也与疾病进展或预后不佳有关,HER3过表达会对多种 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如HER2:HER3介导的信号转导与EGFR TKI、吉非替尼在头颈癌和乳腺癌中的耐药性相关。因此,B01D1作为EGFR/HER3的双抗ADC药物,具 有广泛的肿瘤治疗潜力,有望解决多种药物的靶点耐药问题。



临床前疗效优于EGFR单抗、HER3单抗。在临床前研究中, B01D1的肿瘤杀 伤效应明显优于EGFR单抗和HER3单抗;和第一三共的HER3单抗ADC药物U3- 1402相比,B01D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975和人胰腺癌细胞BxPC3小鼠的 皮下移植瘤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中,在10mg/kg和20mg/kg的剂量下,肿瘤均明显 减小,并表现出比U3-1402更明显和更持久的抑瘤活性。同时,B01D1药代动力学特 征良好,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出现非预期的毒性反应。



目前公司已就B01D1启动4项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 结直肠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种局部晚期或转 移性实体瘤。截至2022年11月30日,I期已累积入组患者164人。其中非小细胞肺 癌患者87人,为公司重点推进的首个目标适应症。



(三)EGFR TKI耐药市场庞大,B01D1具备BIC潜力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CSCO的数据,预计2022年我国肺癌新 发病人数约87万人,死亡病例人数约76万人;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 癌中最常见的病理表型,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左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NSCLC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在中国NSCLC人群中EGFR突变比例 大约为30%。



耐药突变驱动EGFR TKI 迭代,三代EGFR TKI目前覆盖NSCLC一二线治疗。 EGFR TKI药物治疗EGFR突变型NSCLC有较高的响应率,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三 代,大都在国内已获批上市。



(1)一/二代药物主要用于 EGFR 经典突变(EGFR 外显子19 缺失突变或外显子21 L858R 点突变)晚期 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可 使患者的mPFS提升至9.2个月-14.7个月。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疾病进展,其中以 T790M 突变最为常见,通过增加EGFR受体ATP结合域对ATP结合亲和力,从而降 低了具有ATP竞争作用机制的一/二代EGFR TKI的治疗效果;(2)三代EGFR TKI 可有效抑制EGFR T790M突变,已成为一/二代治疗进展后伴EGFR T790M突变的标 准治疗;同时,由于三代 EGFR TKI的一线治疗比一代显著延长 mPFS(17.8个月 -20.8个月),目前也成为了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2017年,首 个三代EGFR TKI药物奥希替尼在国内上市后,销售额快速增长,2021年在国内医院 销售近34亿元。



三代EGFR TKI仍然存在耐药难题,亟需后线治疗药物。目前,对于EGFR突变 的NSCLS患者,一/二线治疗优先推荐三代 EGFR TKI药物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 美替尼,但三代药物也会出现耐药,C797X 突变、MET 扩增是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后耐药常见的机制,分别有15%接受一线治疗和10-19%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出现 MET 扩增。此外,HER 2扩增、PIK3CA突变、RAS/MAPK 通路突变等也会限制三 代EGFR TKI的疗效。因此,急需新的治疗方案满足这部分患者的临床需求。



B01D1单药疗效数据靓丽,有成为BIC潜力。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治疗方案试图解 决EGFR TKI耐药难题,药物类型包括PD-1单抗(信迪利单抗)、双抗(AK112、 Amivantamab)、单抗ADC(U3-1402)、双抗ADC(BL-B01D1)等。非头对头比 较现有的临床数据显示,B01D1单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物:在B01D1 I期31例 可评估患者中,ORR为61.29%,DCR为90.32%,其中EGFR突变的16例患者ORR 高 达 87.50% , DCR 为 93.75% ,显著优于 U3-1402 单药( ORR 38.6% ) , Amivantamab+Lazertinib(ORR 33%)、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化疗(ORR 43.9%)、AK112+化疗(ORR 68.4%)。



三、SI-B001有望填补免疫治疗后线治疗



(一)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或具有独特MOA



EGFR和HER3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除EGFR和HER3外, 该家族还包括HER2、HER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越 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ER3在多种肿瘤高表达,其高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或预后不良 相关,且和部分肿瘤转移相关。EGFR常被认为是原癌基因。EGFR基因过度表达时 或突变后持续激活时,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为癌细胞生存提供条件,因 此,是抑制肿瘤重要靶点。HER3过表达会对多种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机制上,SI-B001可阻断肿瘤细胞上的EGFR与其配体EGF、HER3与其配体 NRG1的结合,抑制EGFR同源二聚体、EGFRHER3异源二聚体的形成,进而阻断 EGFR和HER3相关信号通路(如 RAS-MAPK、PI3K-AKT、JAK-STAT 通路等)的 活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存活、转移等,实现杀伤肿瘤的目的。



此外,SI-B001分子通过调整空间结构、配置靶点亲和力,增强肿瘤靶向特异性, 或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MOA)。该抗体只有在靶向结合EGFR以后,才能结合HER3。 因此,SI-B001分子可以更有效地富集在表达EGFR和HER3双分子的肿瘤细胞表面, 而不结合或少结合、不抑制或少抑制正常组织中发挥正常功能的HER3,减少对正常 组织的攻击,增强药物的有效性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SI-B001为全球唯一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靶向EGFR和HER3双靶点的双特异性 抗体,也是以HER3为靶点的临床进展最快的双特异性抗体。SI-B001目前已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食管鳞癌、头颈鳞癌等多个上皮 肿瘤上开展6个2期临床研究。



(二)早期数据显示SI-B001有望填补免疫治疗后线治疗



SI-B001分子临床前毒理和安全性研究表明,SI-B001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出现 非预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试验剂量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安全窗口。体内外的药效学 研究表明,与已经上市的Cetuximab(EGFR单抗)及临床II期终止研究的同靶点双 抗药物Duligotuzumab相比,SI-B001表现出了更优的抗肿瘤活性,并有潜力克服 EGFR靶向治疗后因HER3引起的耐药,获得比EGFR单抗和HER3单抗联用更好的 药效。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SI-B001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良好,临床上可用 于探索不同的给药策略,以达到最理想药效。



目前,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I-B001在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具有 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I期临床研究54例患者为已经历PD-1(L1) 单抗+含铂化疗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充分治疗的末 线患者。



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I-B001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EGFR、HER3为靶点 的抗体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毒性包括皮肤毒性反应、胃肠道毒性反应等。 SI-B001 的I期研究结果表明,发生的皮肤毒性概率总体低于Cetuximab、同靶点双 抗药物Duligotuzumab,高于HER3单抗(Patritumab);胃肠道毒性的概率总体低 于Cetuximab、Patritumab及Duligotuzumab,未发生药物相关的死亡事件,整体 安全性良好。Cetuximab为默克公司原研的EGFR单抗药物,与表达于正常细胞和 多种癌细胞表面的EGF 受体特异性结合,并竞争性阻断 EGF 和其他配体的结 合,临床上用于结直肠癌、鼻咽癌、肺癌等肿瘤。Patritumab是靶向HER3的单抗药物,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拟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治疗。



Duligotuzumab是罗氏公司原研靶向EGFR/HER3的双功能性抗体,拟用于头颈鳞 癌、结直肠癌等,但因其未能很好解决副作用问题,目前临床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SI-B001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与相似剂量的Cetuximab、Patritumab、 Duligotuzumab相比,其整体体内外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良好,具有较好的成药性。 SI-B001在54例可评估的末线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客观反应率(ORR)为 5.56%, 疾病控制率(DCR)为42.59%。SI-B001在末线晚期实体瘤I期临床研究中已体现出 明确的有效性。SI-B001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截至2022年11月, SI-B001同时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食管鳞癌、头颈鳞癌等多个上皮肿瘤上, 开展6项II期临床研究。



其中,SI-B001联合多西他赛进行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WT/ALK-WT非小 细胞肺癌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的II期临床结果显示,经PD-1(L1)单抗治疗失败 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 32.50%,疾病控制率(DCR)为 82.50%。其中,3期临床试验拟选用剂量组、前线仅经PD-1/PD-L1单/双抗联合含 铂化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无驱动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5例,ORR为 53.33%,DCR为80.00%,均显著优于多西他赛数据。根据2021年CSCO诊疗指 南,非小细胞肺鳞癌及头颈鳞癌一线标准治疗方法“PD-1(L1)抗体+化疗”, 多西 他赛为经此疗法后二线用药的I级推荐。SI-B001联合多西他赛优于现有EGFR-WT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2线治疗方案,有望成为免疫治疗后线具有竞争力的治疗方案。



(三)PD-(L)1耐药NSCLC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



PD-(L)1单抗抑制剂相关药物已成为无驱动基因异常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核心药物,但仍然存在应答不充分和耐药问题。PD-(L)1抑制剂在通过恢复T细胞功 能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导致靶向PD-(L)1免 疫治疗获得性耐药性。目前,已知的可能性代偿机制为:(a)在免疫系统杀伤肿瘤 的生存压力下,使原本具有免疫耐药的肿瘤细胞获得生长空间。(b)代偿性抑制信 号在治疗过程中上调,使得PD-(L)1阻断难以恢复T细胞功能。(c)肿瘤特异性T细 胞持续激活后耗竭、未能形成记忆T细胞,使T细胞免疫应答不可持续。为了解决PD-(L)1抑制剂的应答不充分/耐药问题,探索免疫治疗后线 治疗方案,越来越多新疗法临床研究逐渐启动,SI-B001极具潜力。



四、其他多特异性抗体和ADC项目极具特色



除上述开发进展较快的BL-B01D1和SI-B001外,公司还有多项研发药物进入临 床1期研究阶段,包括SI-B003、GNC-038、GNC-039、GNC-035、SI-F019、BLM02D1。



(一)SI-B003:同时靶向PD-1与CTLA-4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



SI-B003为可同时靶向PD-1与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 高表达PD-1和CTLA-4,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当T细胞与APC结合时,CTLA-4通过 反式内吞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的抗原递呈分子CD80/CD86,抑制APC细胞 功能。T细胞表明的PD-1通过与APC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2结合,致使T细 胞处于失能的状态。



在肿瘤中,PD-1的阻断会导致部分患者T细胞上CTLA-4的代 偿性上调,反之,CTLA-4的阻断也会上调PD-1表达。同时靶向PD-1和CTLA-4, 有望获得功能更强的抗肿瘤T细胞。 作用机制上,SI-B003通过阻断PD-1和CTLA4与其配体的结合,更好地恢复T 细胞效应性功能,增强其抗肿瘤能力。此外,SI-B003还能增强SEB超抗原刺激的 免疫应答反应,其促进效果优于PD-1单抗单用、CTLA-4单抗单用、PD-1单抗和 CTLA-4单抗联合使用情况。在安全性方面,SI-B003通过合理设计,在分子设计层面降低了潜在的抗体依 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作用,在激活T细胞的同时,有效降低毒副 作用。



(二)四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GNC-038、GNC-039、GNC-035



GNC-038、GNC-039和GNC-035均为四特异性抗体,四特异性GNC分子具有 三种相同的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相关结构域(CD3 结构域、4-1BB 结构域、PDL1结构域)和一种不同的肿瘤相关抗原(TAA)结构域。 肿瘤抗原的不同,决定了四特异性抗体分子的适应症存在差异。GNC-038的肿 瘤抗原为CD19,未来拟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 瘤的治疗。GNC-039的肿瘤抗原为EGFRvIII结构域,未来拟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 的治疗。GNC-035的肿瘤抗原为ROR1结构域,未来拟用于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 瘤等复发/难治性肿瘤的治疗。



(三)单抗ADC药物BL-M02D1



BL-M02D1是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BL-M02D1与肿 瘤细胞表明的Trop2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胞内水解酶作用下,BLM02D1释放小分子毒素Ed-04(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阻止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 RNA合成,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组成BL-M02D1抗体偶联药物的结构大分子抗体、小 分子Ed-04以及接头分子Payload均是公司自主研发或合成的分子结构。 临床前研究表明,在不同肿瘤模型中,人表皮癌细胞A431混合人结肠癌细胞 SW620小鼠模型和人胰腺癌细胞BxPC3小鼠肿瘤抑制试验结果均表明BL-M02D1均 优于第一三共的同靶点 Trop2-ADC药物DS-1062。



(四)双价ACE2-Fc(n2)融合蛋白SI-F019



ACE2为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人体细胞最重要的受体。SI-F019具有 ACE2 结构域,可以代替人ACE2蛋白与新冠病毒在细胞外结合,从而阻断新冠病 毒感染人体细胞,实现对病毒的中和作用。SI-F019采用双价ACE2的设计,能够以 较高的亲和力中和多种以人 ACE2 蛋白为受体的病毒,防止病毒突变逃逸。 体外试验显示:(a)SI-F019能以较高活性中和多种以人 ACE2 蛋白为受体 的病毒,并对突变的病毒株有潜在的活性,可有效防止病毒因突变而导致的逃逸作用;(b)不会引起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



五、仿制药和中成药业务有望继续支撑新药研发



公司创新药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收入全部来自于化学制剂与中成药制剂业务 板块,其中化学仿制药营收占比近80%。



(一)化学仿制药:大品种收入基本稳定,其余产品竞争格局相对良好



公司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涵盖麻醉、肠外营养、抗感染、儿科等临床亟需领域,其 中:(1)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ml:0.2mg 规格于2018 年 12 月启动国家集采 (采购周期原则上为 1 年),而彼时公司该品种尚处于一致性评价审评中未获资格 参与集采,仅扬子江通过化药 3 类的途径获得生产批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而 拥有参与集采资格并独家中标,导致公司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销售收入从2019 年度的13,381.04万元下降至 2021 年的 2,672.90 万元,其中 2020 年同比下降 75.38%,2021 年同比下降18.86%;



(2)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0ml:0.2g 规格于 2021 年 2 月启动国家集采,公司该品种规格虽已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认 定,但由于相关认定文件尚在制件中,因而未能参加本次集采,销售收入从 2020 年 的 36,331.01 万元下降至 2021年的 11,680.49 万元,下降幅度为 67.85%。作为 公司的主力品种,该品种的失标,对公司营收影响较大;(3)丙泊酚乳状注射液: 是公司2022年以来收入占比最大的产品,已经中标山东、广西、湖南、安徽、江西 和广东联盟等地方性集采。目前已有包括公司在内的3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在审 企业2家。从样本医院销售数据看,市场仍然由原研药主导,公司的丙泊酚乳状注射 液市占率8%左右,为国内药企第二。



(二)中成药品种格局好,市场地位稳固



中成药领域,公司对传统名方和中药进行深度发掘和现代化开发,形成了以黄 芪颗粒、柴黄颗粒等为核心的中成药颗粒制剂集群。其中黄芪颗粒历年样本医院市 场占有率均超过 90%、柴黄颗粒均超过 80%,且逐年稳步提升,均排名行业第 一。



六、盈利预测



(一)核心在研产品销售预测



纳入现阶段测算的项目主要为早期研究数据积极,适应症拓展早期研究显示具 备一定的成药性,基于谨慎性考虑将根据其现有研究数据和推进进展,给予一定的 成功概率,纳入预测模型。 1. B01D1。目前B01D1的重点适应症为EGFR TKI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数据已显示比 较好的疗效和成药性。预计将于近期启动注册研究,我们假设该适应症成功概率为 80%,2025年获得NMPA批准上市;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现阶段暂不考虑,未来不排 除纳入预测模型。2. SI-B001。目前SI-B001的重点适应症为未携带驱动基因异常的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含 铂化疗一线治疗后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数据已显示比较好的疗效和成药性。 预计将于近期启动注册研究,我们假设该适应症成功概率为65%,2025年获得NMPA 批准上市;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现阶段暂不考虑,未来不排除纳入预测模型。



3. 仿制药和中成药收入成本拆分。公司化学仿制药中大品种收入有望保持稳定,其余化药品种竞争格局相对 良好;中成药品种格局好,市场地位稳固。



(二)risk-adjusted DCF估值



我们采取risk-adjusted DCF的方法对公司进行估值,也就是将核心在研品种未来的现金流乘以风险系数(获批概率),再进行折现。我们假设8.06%的WACC,3.5%的永续增长率(terminal growth rate)。现阶段纳入估值模型的核心在研项目为B01D1和SI-B003,我们对于上述项目根据所处不同阶段假设了相应的成功概率。成功概率假设的考虑因素包括:在研品种已经披露的临床试验数据、同类竞争品种已经披露的临床试验数据、该适应症的临床阶段等;存量仿制药和中成药制剂基本保持稳定。我们采用risk-adjusted DCF估值方法得到公司合理价值为77.01元/股。我们看好公司优质的创新药在研项目,优秀且高效的运营管理团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百利天恒-U(SH68850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