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更大范围普及,充电桩配套不足的问题日渐紧迫。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日前,中国充电联盟发布了2022年全年的充电桩建设数据,全年充电基础设施新增259.3万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则达到688.7万辆,增量桩车比为1:2.7,即约三辆新能源车才新配比一台充电桩。

充电设施建设滞后、总量配比不足的问题,将会加大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而从能源转型的视角来看,交通用能的电气化已经是碳中和的应有之义,既能满足车主的补能需求,又能助力交通减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日前,华夏能源网专访了能链智电(NASDAQ:NAAS)副总裁于翔,他对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预期是相当乐观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进入高增长周期。”

于翔表示,与欧美国家以私人充电桩为主不同,国内的新能源补给更多依靠公共充电桩,未来私人充电桩和公共充电桩的比例还会逐渐加大。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达1.2亿辆,届时预计需要2600万台左右的公共充电桩。

不过,随着土地和电力资源在未来更加稀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否跟上新能源车的渗透速度,受到场地、电力、服务、充电桩产品等四要素的考验。“如何有效应对这些考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是能链智电和所有行业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于翔说道。

四大因素决定未来发展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在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里程焦虑将一直成为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顾虑之一,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也是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之好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8%,2030年将达到30%。但从实际情况看,新能源汽车在以远远高于国家规划的速度在“狂飙”。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240万辆,增长81.48%。另据统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27.6%,提前三年超额完成《规划》的目标。与之相伴,中国充电桩也将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起码是万亿级别的。

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不少玩家纷纷入局。除了传统充电桩的巨头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等企业之外,华为、格力电器等各领域头部企业也在2022年强势宣布入局这一赛道。

在于翔看来,充电桩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正在凸显,这成为产业前进途中必须要解决的环节。

相比欧美等国主要以私桩为主的行业现状,由于国内以群居社区方式为主,难有足够的独立车位满足补能需求,因此,我国充换电行业发展是以公共充电为主,并且是以公共快充或者超快充为主。

“因此,针对中国的实情,有四大因素将决定充电桩行业的未来发展。”于翔告诉华夏能源网说,“这四大因素分别是场地、电力、设备以及建成后的服务。”

具体来看,场地主要是城市空间对于充电桩建设的影响。由于中国绝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考虑到汽车保有量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上升,因此许多城市特别是老城区中的场地不足;同时,用地审批的复杂、繁琐,也在客观上为充电桩快速扩张造“降速”。

电力,则是指城市中电力容量的大小。如果按照2030年5200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天充放电30度测算,每年就需要消耗电力超过5000亿度,约等于目前城镇居民用电量的一半,电力电网系统将面临巨大冲击。

而设备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效率方面。由于充电桩是比较新兴的产业,尚未出现在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品牌,不同充电桩在实际运行方面的损耗率差别较大,高损耗率的设备进入市场,将会影响充电站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安全风险。

最后则是服务。目前,全国新能源车主每次充电的平均时长在30-40分钟,但大多数充电场所并未配备专门的服务设施,车主长时间待在充电站内,如厕、消费和休息等服务场景却远不及加油站。这种“充电站没服务”的印象一旦形成,也将会对行业的未来蒙上阴影,降低开发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

针对这四大问题, 于翔认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充电桩全行业来共同努力解决,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有预见性的提前解决,不能等到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被迫来动,到时候的成本就很高,比如电力规划和电网改造,临时来变肯定来不及。

数字化赋能行业增长

目前,中国充电桩行业呈现的市场状态是高度分散性的,并且这种分散性将会越发凸显。

这种行业状态的形成,首先是充电站的建设成本远低于加油站,以1个充电站10个充电桩来计算,一个充电桩10万左右的成本,加之其他费用,一个充电站的建设成本不到200万,远低于加油站。同时,由于电本身不存在品质区别,新能源车主不会像传统车主那样挑油品、挑品牌,只要是可充电就能用,因此充电桩行业也更适合中小玩家进入。

越是分散度高的行业,越需要数字化来整合资源,并融合技术应用。这意味着,能源行业的数字化有着成为“风口”的发展机遇。

“2014年,充电桩行业开始起步,就伴随着整个中国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大潮开始成长。”于翔告诉华夏能源网,“在行业发展的最初,还能看到无法联网、只能刷卡的充电桩,但很快这种形式就被淘汰了。能链智电希望以数字化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打造一个信息化的‘连接枢纽’。”

2019年,能链智电成立,定位于新能源服务商+虚拟电厂聚合商,提供线上、线下充电解决方案及非电服务的行业级解决方案,覆盖新能源全价值链。2022年中旬,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线上方面,能链智电可以帮助充电运营商搭建充电服务网络,把运营商与高德地图、快电等线上平台结合起来,为运营商提供运营支持。

线下方面,包括充电桩采购、电力采购、充电站的日常运营管理、充电桩的保养和维修等,能链智电可以为充电站业主提供从选址到最终日常运营的全部业务。而这部分,正是能链智电增长最快的业务单元。

“把整个线上线下的链条拆分开,每一个环节其实都不难。”于翔告诉华夏能源网说,“但是,把所有链条统筹起来,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才是最终提高充电站运营效率的关键,而这也是能链智电的核心能力所在。”

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为能链智电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空间。截至2022年9月30日,能链智电已服务1282家充电运营商,连接超4.5万个充电站、超43.4万把充电枪。

展望未来,于翔认为整个充电桩产业链最需要关注的环节,是服务能力的提升。

“现在充电站基本都是自助的,提升服务体验上存在空白。”于翔表示,“比如说在冬季,快充桩线缆会变得又重又硬,有服务人员在车主停至充电位后为车主插上充电桩,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车主的充电体验。”

此外,车主等待充电的时间,天然为充电站提供了拓展服务的场景。与加油站类似,可以在充电站中开设简易的便利店,为车主解决饮用水消费甚至简餐消费的需求,提升充电站非电业务的销售空间。

“能链智电在部分充电站引入非电增值业务,销售额是很好的。”于翔表示,“关键是要为车主们营造一个好的消费环境和场景,充电站这个生意未来潜力最大的增长点就在于此。”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能链智电(NASDAQ|NAAS)$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