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2月16日消息,15日晚间,安信信托(600816.SH)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3.75亿股新股。

据2021年7月23日安信信托披露的重组方案,公司拟向上海砥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砥安”)非公开发行股票43.75亿股,发行价格为2.06元/股,募集资金不超过90.13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上海砥安由上海电气上海机场等多家上海国企(合计持股78.46%)和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下称“信保基金”)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此次定增完成后,上海砥安持股比例为50.30%,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此外,2月1日,安信信托还获上海银保监局核准,变更名称为建元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并已于近日换领新的金融许可证。

另据安信信托官方公众号2月16日消息,公司收到维安公司来函,确认《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已于2023年2月15日生效,并明确转让款支付时间安排。按《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的条款,自然人客户最早于2023年5月15日前收到第一批转让款。

兑付方案按自然人持有的单一信托受益权本金规模分四档、以固定比例累进计算报价,四档分别为1000万元(含)及以上、600万(含)~1000万元(不含)、300万(含)~600万元(不含)以及300万元以下(不含),并提供当期和远期两种付款方式供选择,兑付比例在50%~90%不等,其中远期付款的比例较高。

正念君注意到,安信信托是近年来信托风险处置的重点事件:

1、暴雷原由“出乎意料”。安信信托暴雷于2018年。起因是:安信信托投资印纪传媒和中弘股份失败。其中,印纪传媒计提减值准备10.55亿元,中弘股份持有超过5亿元贷款无法回收。两公司是上市公司,负面披露后涉及退市。叠加安信信托本身也是主板上市公司,两笔投资失败后,引发了交易所及媒体连续质疑。在此情况下安信信托于2018年5月后陆续出现多个项目延期兑付,并于2019,2020年报披露时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公司巨额亏损,直到2020年4月6日被上海银保监会实施正式谨慎监管(托管)。安信信托作为主要由银保监监管的金融机构,最终因为证券二级市场投资失败,引发公司系统性停业整顿,出乎大部分行业人士预料,也是信托业跨市场引发风险的第一例。

2、从“优等生”到“绩差生”跌落速度骇人。在安信整个事件中最让人唏嘘的,是安信信托从行业优等生到绩差生跌落速度。安信信托前身为鞍山信托,2002年上海国之杰出资1.72亿元从鞍山市财政局手上买入鞍山信托20%的股份后,不断增持至52.44%。2004年鞍山信托正式更名为安信信托。到2017年末安信信托是上交所上市唯一信托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获大公国际AA+评级;是首批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中国A股公司。2018年全年安信信托信托业务净收入15.38亿元,位居全行业前30%;自2014年连续三年ROE(净资产收益率)全行业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末,安信信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达2336.78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分配利润777.14亿元。2013-2017年期间的净利润规模分别为2.80亿元、10.24亿元、17.22亿元、30.34亿元和36.68亿元,2018当年获得:《凤凰网》“年度最佳信托公司”,《金融界》“2017年度杰出信托公司奖”,《财经》“2017年投资投资客户满意最佳信托奖”,《中国经营报》“新时代实体经济推动奖”,《国际金融报》“2018年国际先锋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先锋品牌”,《证券时报》“2018年度优秀信托公司”,“2018年优秀创新信托计划”,“中国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前十强”,《上海证券报》第十一届“诚信托”卓越公司奖,“最佳创新产品奖”,《中国证券报》“2017年度金牛集合信托公司”,《每日经济新闻》“最佳上市公司董事会”奖,《华夏时报》“2018年度信托公司奖”(注2),是2017年度信托行业中最引人瞩目的信托公司之一。

3、引发社会及金融行业职业道德争议。安信信托暴雷后引发严重的社会及行业执业道德问题。安信信托2021年报披露,截至2022年1月28日受让工作结束,自然人投资者总体签约率超过94%。,最后有200多自然人投资者未签约。按照此前官方披露的签约人数和比例推算,安信信托的自然人投资者在4200人左右(注3)。暴雷后引发了多次投资人集体维权。相关监管机构,法律界和学术界,个人投资者之间,围绕“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核心原则进行了长期论战。在核心责任问题上,个人投资者,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实际控制人,监管机构,以及获得实际投资的地方政府,应该各承担什么责任?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公检法,正规新闻媒体等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问题上,引发法律框架内外广泛讨论。

4、风险集中处置过程漫长。作为A股主板上市公司,相较其它公司,安信信托的处置过程漫长。从2021年7月发布重组方案,至2023年2月证监会核准,历时约1年半。若从银监会接管,整个解决过程超过3年。若将项目风险全面爆发,停止客户资金回款时间一并算上,整个项目解决跨度超过5年。这基于安信信托地处上海,拥有强劲地方政府支持,国家级金融中心,以及整体风险资产规模可控情况下。究其原因,抛开规模的因素外,作为公众企业,上市公司除面对银保监会的监管外,还要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者等众多参与者审视,其最终审批,涉及地方政府,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资委,甚至更高层面的关注与协调。花费时间漫长。

5、结果出乎意料,打破刚兑:安信信托事件最大的出乎意料,是信托行业持续的个人客户“刚性兑付”被打破。当2021年安信解决方案出炉时,有不少投资人及行业人士认为 “超出预计”,未能向自然人投资者提供100%的本金保障,且超千万的投资人损失较大。根据正念君了解,在历次信托行业全行业整顿中,最终对于个人投资者,绝大部分整顿案例,都尽量给予了本金保障。本次安信信托方案,一方面:是首次出现,要求个人投资者承担一部分本金损失比例。明确:对于金额超过50万以上的个人高净值投资者,刚性兑付打破。另一方面:《转让协议》超过90%的签署率,侧面说明了方案经过多方博弈后,最终具有相当可行性。之后有更多的信托公司将参照和借鉴此方案,推进风险集中处置。甚至个体项目都会借鉴这种方式,可以说:本金折扣已经成为信托公司风险处置大概率事件。

安信引发的思考还将继续:

1、对信托公司而言,未来应该如何经营?当前很多信托公司在宣传中,喜欢用“百年”,“下一代”,“长期主义”……来为自己做定义。十八年对于一个中国的企业不能算短,但和百年还有巨大的差距。信托公司是“投资银行”,不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更大的收益”时,也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更大的损失。十八年的“安信”最终归于“建元”,对于行业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从公司经营角度,信托公司这种私募公司应不应该成为上市公司?对于近十年的迅速膨胀“非标”,应该怎么去看,是不是行业的“大力丸”,或“催命符”?“高净值客户”到底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用商业银行、甚至保险公司的销售导向考核模式,对于员工是不是真的合适?炫目的经营数据,最后会不会对公司对客户,对员工彻底反噬?失去高净值客户信任后,是不是换一块牌子,就能马上重新来?醉心于监管评比与新闻媒体“荣誉”,最后,公司内控,人员素质落后,会给一个“投资银行”带来怎么样的结果?安信信托的落幕,对于从业者来说,有太多值得深刻反思。

2、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信托客户是“高净值”客户的主体。甚至对于很多信托公司来说,基本不存在可流动金融资产在100万以下的客户。对于“高净值”客户,一方面在享受“VIP”,“尊贵”,“尊享”,“奢华”,“私人空间”,“私密”,“定制”,“一对一”等高“含金”服务时。一方面必须面对作为专业投资者,必须经历的“买者自负”,“承受金融机构负面经营风险”, “客户处置方案等级划分”,“长期维权时间和金钱双重成本”的压力。在享受红酒和尊贵“跪式”服务时,出现风险时“金融文本的晦涩难懂”,“疲惫”,“绝望与无助”,“看不见希望”,“决断损失时痛苦”如影随形。投资就是投资,本质是必须用结果说话,是“无情”的现实。”结果”的好坏和“服务”的优劣是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美好的“感受”,不能替代结果的“苦涩”。当然没有“美好”的感受,也不一定是苦涩的“结果”。谁也不可能是投资领域的“永远胜者”,“苦涩”的结果并不是“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在最大限度“保留本金”情况下“总结与学习,积累实践和经验”,能否有勇气继续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


【参考】:

1.2020年4月6日《新京报》-《被罚千万又遭暂停部分业务 安信信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2.安信信托官方网站

3.2023年2月15日《界面新闻》-《安信信托重组方案获证监会正式批复,自然人投资者兑付3个月后开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