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2023年公募基金一季报精华观点摘要:宏观篇

今年的行情高开低走,令人有些失望,有许多基金今年已经负收益了。

确实也没想到会这样,生活已经回归正常了,为什么放开之后经济反而更差了呢?难道现在比2022年还更差吗?

本文给大家分享一些2023年一季报中,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的观点和未来展望,文字略有精简,希望对大家今年投资有所帮助。

先简单概括一下:

许多基金经理指出,春节前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太高,后来发现复苏不及预期,导致了市场的回调。

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认为经济复苏是需要时间的,不会一蹴而就,毕竟经过了三年大疫,信心恢复、资产负债表修复都需要过程,但是恢复的方向是确定的。

也有部分经理对经济复苏比较谨慎,表示要持续观察,暂时先配置与经济弱相关的行业(比如军工、新能源、AI)

许多基金经理指出,一季度行情体现出存量博弈的特征,其他板块资金(特别是新能源)被强势板块(主要是TMT)分流,结构分化极其明显。

经济复苏也是结构性的,出行和餐饮复苏最好,地产也有所复苏,以汽车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复苏一般,出口相关产业受海外影响较大。

有些经理认为,在经济整体缺乏亮点的时候,主题投资就会有所表现。随后一季报出炉,如果确认经济复苏,这种结构性分化会有所收敛。并且二季度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会有不错的增长。

风险方面,主要关注经济恢复强度是否会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是否会超出预期,俄乌战争和疫情的超预期等。


一季度回顾


睿远赵枫: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处于复苏的早期阶段,虽然疫情过后经济活动水平有所回升,基建投资增速提升,但经济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受海外经济和去库存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虽然基建投资高增,但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仍较为疲弱;居民的收入预期仍有待修复,消费依然偏弱。另一方面,美国虽然发生了像硅谷银行这样的区域性银行风险,但受制于高启的通胀,美联储依然保持了加息的步伐;无风险利率的上升使得大部分资产价格承压,也必然会逐步抑制需求。

总体来说,一季度宏观经济并未出现快速回升,使得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存有担忧,市场需要更加明确的经济和盈利复苏来指引方向。

从资金层面看,一季度社融和M2增长较高,居民存款也处于历史高位,市场潜在的资金供给较为充沛,在宏观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仍较疲弱时,主题投资成为阶段性的行情表现方式。

泓德秦毅:2022年11月至2023年春节的行情以估值修复为主,经济复苏和消费复苏等相关板块表现较好。春节后尤其是元宵节后,大量的草根调研显示经济活动和消费活动在经历了集中爆发和迅速修复后,经济活动动力及消费数据开始有所回落。市场对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也从最初的5.5%-6%下调至5-5.5%甚至进一步下调至5%左右,与经济复苏和消费复苏相关的板块发生了较大幅度调整。在此过程中,存量资金发生腾挪,与估值较低的国企板块以及经济弱相关的TMT板块开启了一轮上涨的浪潮。随着4月份相关经济数据以及上市公司财报的披露,预计市场风格将有所收敛。

信澳杨珂:近期各方面数据跟踪和草根调研来看,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的态势,并未如股价般表现得波澜壮阔。我们对于经济的期待需要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能希冀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在顷刻间就能容光焕发,毕竟3年疫情对各行各业的负面影响都是持续而深远的。

银华薄官辉:首先,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周期在一季度仍然不同。美联储3月23日加息25个基点,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其次,逆全球仍然比较明显。美国不断把中国企业加入限制名单,并联合其他国家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禁运。第三,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此次经济复苏没有信用的强刺激,更多依靠经济主体活力的自主增强。因此经济复苏的强度会和以往经济复苏的进展有所不同。

工银鄢耀:一季度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经济恢复过程中也伴随压力,总体需求偏弱、出口持续承压、后续订单可见度不高、沿海城市用工需求弱于往年同期、汽车消费疲弱且出现了激烈的价格战,经济增长整体呈现出缓慢复苏的特征。

一季度,国内和海外的经济基本面情况变化有限,投资者的预期摆动却较为剧烈。季度初投资者对于国内经济形成了强劲复苏的过度乐观预期,在春节后经济数据缓慢恢复但恢复斜率不及预期的情况下,投资者情绪迅速滑向悲观。海外投资者也经历了“通胀环比回落加息见顶且会降息—通胀韧性强还要加息四次—中小银行危机后回到预定的加息两次”的预期变化。国内外预期的剧烈变化带来了权益市场的大幅波动和内部结构的极端分化。

易方达杨嘉文:随着时间推移,修复斜率逐步放缓,经济内生动能仍偏弱。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小幅反弹至2.4%,而受疫情影响更大的服务业,却展现了较强的复苏弹性,餐饮收入好于商品零售,另一方面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影响仍未消退,叠加地产销售改善对相关消费的带动也存在滞后性,使得必需消费表现好于可选消费。出口降幅收窄,高端技术出口竞争力仍强,抵消了低端出口的下滑,而美欧日景气下滑拖累对其出口,但与亚洲周边经济体(以东盟为代表)贸易出现明显改善。地产投资继续回升,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降幅均明显收窄。但水泥产量仍是同比负增长,反映开工对原材料的采购需求仍待改善。制造业投资增速维持韧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高于整体,部分出口导向行业投资则可能受出口下滑拖累。

景顺长城杨锐文:所有的包袱都留在2022年,2023年迎来全新的开始。但经济不可能像一些人预期那样出现报复性反弹。政府鼓励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而不是通过“发钱”的形式来刺激消费,这决定消费复苏会较为缓慢且更具有持续性。今年以来,政府也不断强调加强和支持民营经济,一切将走向正循环。

但是,过高的居民资产负债率束缚了居民加杠杆的能力,以及人口拐点已现,房地产不可能回到从前,这会明显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老的道路已经走不通,这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倚重以数字经济和新基建为代表的新的增长引擎。

本季度继续旗帜鲜明看好市场,深信机会已经到来。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解决内卷的最好方式一定是做大蛋糕,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到来的希望。

景顺长城韩文强:美联储在政策操作上已经开始偏谨慎,加息进入尾声阶段,美元指数或维持弱势震荡。国内处于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政策驱动以及疫后修复,而内生的顺周期修复尚需要时间,居民就业和收入还没明显改善,核心通胀较弱。

展望未来,经济将继续修复,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随着宽信用的推进,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会走出类似于2017年的行情。相信随着稳增长见效,以及地产的复苏,房地产产业链尤其功能性建材的机会较大。对科技方向我们密切关注半导体的机会,择机布局。

交银杨金金:一月、二月复苏势头较为强劲,而三月开始制造业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订单景气放缓迹象。从结构来看,出口和通用制造业压力最为明显;地产需求企稳,竣工端好于开工端;而政府投资及化工投资景气度则较高。在整体经济亮点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市场主题投资活跃也在情理之中。

博时过钧:本次周期是80年代以来美联储加息幅度最快的一次,终于在3月份引发了美国区域银行危机。此次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实际上是美国长期低利率环境造就大量低收益资产,所以无论是英国养老金还是美国的个别银行,都是本轮快速加息周期的受害者。为应付此次危机,美联储注入流动性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其资产负债表一周就增加了3000亿,过去一年缩表努力的一半就此白费。在金融危机和通胀之间,美联储还是选择了暂时不顾通胀,也使得未来QE的代价越发高昂。受此影响,市场预计本轮周期加息可能已接近尾声,展望二季度,美国核心通胀还将维持5%高位,显著高于美联储的目标水平。金融的强大需要背靠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也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信用的缺失也是近期瑞士金融机构衰败的主因,而近期中东的政局变化可能预示石油美元的根基开始松动。金融的未来取决于国运,金融的本质是信任的生意。因此,为对抗通胀,美联储可能会暂时加息,但为维护其信誉,降息概率不大。

大疫三年的结束,使得资本市场的关注点重新转向经济基本面。考虑到去年二季度的低基数,经济在下季度有望强劲反弹。市场在现实和预期之间来回摇摆,投资者在经历了去年一整年熊市心态比较脆弱。这个时候尤其不能泄气,因为没有一种趋势的改变是立竿见影,信心的恢复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根据历史经验,一到两个季度的情绪转换是必要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2022年中国消费市场零售总额降至美国的80.5%,疫情影响巨大。如果我们相信复苏和趋势的方向不变,消费将可能在疫情过去后重新恢复增长的趋势,而这可能是中国经济超预期的关键。

中强美弱的格局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能够抵御海外可能衰退的负面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将可能成为预期外影响因素,但不太可能像去年那样对我国产生大的冲击。基本面将成为主要影响因子,市场情绪可能朝利好风险资产的方向转变。基本面的改善将有利于大市值价值和周期股的表现,部分成长股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良好表现后可能进入休整

中欧曹名长:截至23年一季度,市场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整体估值并没有出现大幅上升。全市场PE(TTM)低于30倍的个股数量仍超过1500只,与22年底持平,低于20倍的不到900只,虽比22年底略少,却仍均处于历史高峰值附近。对于低估值价值投资者来说,A股市场仍旧是机会大于风险。

广发李巍:人员流动水平已回升至2019年疫情前,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均明显恢复。其中,非制造业恢复速率更快,建筑业、服务业目前均保持非常好的景气度。然而,市场对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存在一定担忧,一方面,疫情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受到一定冲击;另一方面,相关工作报告反映了对今年经济的预期,例如5%的GDP增长目标、较为克制的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继续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等。

此外,由于欧美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较高,叠加去年的高基数,预计今年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结合对高频数据的跟踪和未来政策的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复苏仍有望持续,但斜率将变得平坦;在当前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机制下,若短期经济压力较大,则对冲政策可期;我们应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保持足够信心。

圆信永丰范妍:一季度服务业消费(消费场景相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其中出行链改善最大,出行链中又以商务出行恢复更为显著。但是落实在投资标的上,服务业相关的行业,例如航空、酒店、餐饮旅游等,都在过去几年反映了一定的疫情修复预期,所以,相关投资较难落地。由于经济是弱复苏,我们对周期行业的弹性看淡,相对看好火电行业。目前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一季度对TMT行业做了一定比例的减持。

东方红李竞:今年政府政策的目标是相对稳健,政府无特别计划推出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合理性,2023年国内宏观要素对于市场的影响在弱化。全球经济持续回落伴随美联储政策的拐点是23年的核心特征,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将加速步入尾声,总需求的回落也有望随之见底。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营商环境迎来明显好转,1-3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南方林乐峰:我们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正在验证我们对于经济复苏的判断。与趋势向上的内需相比,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经济走势错综复杂,从众多经济先行指标的趋势来看,美国今年很有可能从美林时钟的“滞胀”象限进入“衰退”象限。欧洲、日本等经济体面临类似的问题,根源都在于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快速加息,进而导致了资产久期错配的暴露,例如硅谷银行危机等。欧美经济下滑对于中国的出口需求会有一定负面影响,不过对中国经济总体,以及对中国股市并不是坏事。海外衰退会带来美债收益率回落,有利于权益资产定价,也减少了中美利差对国内政策的制约,同时中强美弱的经济走势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今年市场风险偏好也将逐渐修复。历史上经济复苏叠加估值低位的年份,通常股市会有不错的表现。风险方面,在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强度是否会低于预期,以及美联储加息结束的进程是否会超出预期。

新华赵强:春节后工人返城慢,怀疑复工复产不达预期;三八节线上消费品牌消费低于预期,近期的成都糖酒会,经销商普遍反馈3月份以来,白酒销售出现较大放缓,市场开始怀疑整个消费的疫后恢复较慢。3月份,部分一线城市二手房销售又出现了较大放缓,市场也担心地产复苏后劲不足。一季度外需回落担忧未减,4月以来,美国经济走弱信号较多,中期衰退预期进一步强化。市场找不到增长的主线,因此主题炒作盛行也就不难理解。

浦银安盛杨岳斌:经济恢复的速度不如预期强劲,PMI数据,汽车销量,房地产的销售,进出口的数据等等都不够理想。一些制造业出现了外迁的现象。

由于过去两年,市场缺乏赚钱效应,没有增量资金,所以存在基金重仓股踩踏的现象国企改革带来的中特估红利,我们会给予高度重视。


后市展望


博时金晟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3年将是一轮“弱复苏”,而政策大幅度刺激的概率正在越来越低。经济内生本身就存在从“非常态”到“常态”自我修复的动力,2023年更多是我们这个庞大经济体的休养生息和自我调节,应当更看重复苏的方向、复苏后的市值空间,至于哪个季度复苏并不应当成为最重要考量的因素。

中庚丘栋荣:当前至未来一段时期,基本面内升外降的局面仍较为明确,国内两新两强(新周期、新班子、强制造、强突破)的特征明显,低位低心态待提振,正向循环是逐步放大的,需要保持耐心。值得关注的是海外高息尾部的风险,硅谷银行等暴露的金融风险促使欧美央行火速出手,但未来仍可能有非线性风险的展现,市场较难预期而更易高波动。

各类估值指标仍处于较低位置,权益资产机会大于风险,仅有大盘成长一类的股票的估值显著偏贵,其他类型的风格基本处于低估区域,均能进行很好的布局。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基本处于历史20%分位左右,保持系统性机会的判断,继续战略性配置。

财通资管姜永明:国内经济的复苏在二季度仍将持续,一方面在去年低基数背景下,预计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同比、环比将继续回升。预计生产、消费持续改善态势不会改变,国内经济恢复形势向好,流动性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此外,降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政策变化也体现出政府稳增长、稳经济决心,宏观和政策环境的稳定也将为市场提供信心,看好下阶段权益市场表现。

上半年复苏弱刺激下,我们认为消费和科技在宏观层面或更占优。到了下半年,经济如果走出弱复苏趋势,这时,与经济周期相关度更高的顺周期板块超额收益会更明显。此外,保持多头思维,利用调整机会寻找优质底部资产,如前期受疫情影响明显的汽车板块,目前风险释放较为充分,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厂家有望受益于未来板块的修复。

银华焦巍:市场对现实的经济数据充满的警惕和担忧,对经济实质相关的行业若即若离,机构投资者共同向富有想象力的方向性资产新的迁移。

A股投资需要面临的长期常识是随着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台阶,系统性回报随同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叠加造成波动率增大。

展望下季度,低基数效应可能让市场能重新关注到经济复苏。但是,天平的一边是经济复苏,另一边是宏大叙事,在存量资金的市场下,市场选择单边,情绪到极致天平两端才会上下变动。

睿远赵枫:二季度有可能成为宏观基本面转折的阶段。经济增长已经明确成为今年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之一,随着工作的展开,经济增长政策将逐步产生效果。美国最新的经济数据已经开始显示通胀下行的苗头,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可能接近尾声,可能会在未来提升资金的风险偏好,给权益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我们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和市场仍然持相对乐观的看法。

中泰田瑀: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可能还会再来。全球处于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但外部贸易环境对这一进度的影响很大,且藏在暗处的短期冲击并没有消除。在当下市场寻找合宜的标的并不困难,落难公主的机会并不缺乏。

信澳冯明远:随着TMT板块部分公司加入AI或数字经济等热门概念的创新,以及半导体和制造业正经历触底反弹的复苏,市场整体会逐步回暖,产生一定正面效应。

浙商贾腾:尽管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力度或有分歧,但经济复苏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大概率维持相对宽松的状态,海外流动性的紧张局面也将逐步得到缓解,我们认为在确定性较高的企业盈利修复和较好的流动性环境下,23年的权益市场仍有至少结构性的机会。

重点看好两大投资方向。第一是居民存款的转化,居民存款转化有三个大的方向,消费、买房和理财性质的投资。伴随着经济的修复,居民收入也大概率有所修复,支出和投资的意愿大概率将有所提升。第二是真正专精特新的中小盘制造业公司,代表了我们制造业能力的进一步升级。

银华李晓星:经济整体稳健复苏,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升级,居民消费信心逐渐恢复;我们判断由于国家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伙伴跟我们的利益共同点变多,国际形势相对之前会趋暖,国际贸易会逐渐触底回升。

景顺长城刘彦春:经济运行正常化需要过程,特别是居民和中小企业,需要时间修复资产负债表、修复信心。随着经济逐步正常化,居民消费信心回升、超额储蓄下降是必然事件,消费今年大概率超预期回升。

海外银行暴雷反映出加息过快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更多是流动性问题,底层资产问题不大,海外央行及时救助可以避免风险蔓延。至少现阶段我们认为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不大。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胀和金融风险并存,处理难度较大,这也意味着全球无风险收益率在相对顶部位置,国家之间沟通对话、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很多公司在过去几年始终做正确的事,经营效率提升,逆境中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强大。不必总是关注宏观数据,多看看微观企业变化可以让内心更加平静。

易方达武阳:经济恢复的方向是确定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主体的信心恢复、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都需要更长时间,也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

交银郭斐:我们仍坚定看好经济复苏,评估经济复苏节奏重要参考指标的新房销售数据在一季度超出我们预期。沿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链条,复苏正在渐次展开,而市场对此的定价仍是偏低的。

在纷繁的赛道板块里,随着渗透率曲线的拉高,需求越来越难以逃脱总量的掣肘而呈现出周期的摆动,我们只能牢牢盯紧并把握的稀缺供给,等待周期回归的双击。

国泰徐治彪:今年分子分母双击概率高,现阶段选股比2019年初更容易,很多被压缩的公司都有机会修复,而一季度往往不是决定性的,更多是主题炒作,真正决定组合收益的是后三个季度。

嘉实谭丽: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复苏进程弱于预期,市场对经济回升的信心大幅削弱。在“弱复苏+宽流动性”的组合下,市场风格也呈现明显的主题成长特征,科技主题是高预期、强博弈,无关现实。

我们认为整体市场估值不高,但基本面缺乏强力的经济周期支撑或者重大的产业趋势引领,且过去几年的高景气资产需要面对ROE下行的周期,股价大概率也会持续调整以消化高估值,因此预计今年市场仍将以结构性行情和个股性机会为主。如果企业盈利增长较弱,那么主题投资会比较活跃。同时我们保持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全年来看,地产复苏带动的经济复苏仍然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宝盈杨思亮:在欧美经济通货膨胀边际缓解后,市场似乎对重回疫情前的低利率时代尤为期待,无论海外还是国内资本市场,各类长久期资产都迎来强烈的反弹,“衰退式宽松”的憧憬再次成为诸多行业估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本轮通胀的核心矛盾在供给侧,单纯需求侧的管理难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全球供应链重塑及大宗商品资本开支不足等供给侧的长期矛盾,市场对于低利率时代的怀念不排除引致二次通胀的风险。我们相信,低利率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市场风格将由成长转向价值。

摩根杜猛:2023年会是经济和社会复苏的一年,虽然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波折性,但是毕竟方向已经明确。对于2023年我们抱有相对乐观的预期,全力拼经济应该是全社会的主要目标。经过两年的回调股票估值已经到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位置,当下是非常好的长期布局时点,信心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

朱雀梁跃军:两会后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高度重视,正在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这些政策将增强企业家信心,提升市场风险偏好。2018年末市场企稳也有中央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座谈的政策影响。2023年是要把“两个毫不动摇”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固化下来。

宏观基本面、流动性层面和政策层面都对今年权益市场积极友好。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对应资本市场结构性表现,A股市场将呈现慢牛走势。

建信周智硕: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叠加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疫情等意外因素的冲击,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可能出现巨大分化。经济的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共同指向有竞争力的企业有望享受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以及由于结构升级带来的利润率提升。

由于市场对于经济的过于担忧,和对一些子行业供给的过于担忧,市场不但忽略了有竞争力的企业有的已经经历了出清,只是在等待需求好转,有的正在经历出清,即将迎来业绩改善,还因为没有看到好转信号或者出清信号,他们的中长期风险收益比正在逐步提升。

长城廖瀚博:宏观经济温和复苏。地产数据已开始回暖,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因素。出口数据表现疲软,预计难以明显起色。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将更加多元,一是海外人工智能的信息催化持续,泛科技板块的投资会进一步扩散;二是预期偏低,基本面见底回升的板块也会有投资机会,具体包括地产、手机、军工等。

嘉实吴悠:今年宏观基本面“预期”和“现实”的矛盾或将贯穿全年,虽然海外衰退和国内复苏的周期大方向明确,但“预期”的进程需不断用“现实”的读数校准,可能导致市场反复震荡和切换。回到当下,我们觉得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似乎有点过于悲观。我们组合保持了对顺周期类资产的配置,若再调整会考虑进一步增持。

中欧蓝小康:宏观经济上看,目前经济仍在持续复苏,复苏的持续性仍值得关注。地产新开工仍面临下滑挑战,地方政府财政仍面临不小压力,出口部门的下行压力需要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将比市场预期要强,需要有强度和持续性,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认同和激励。考虑到美国的衰退是大概率,我们仍认为内需方向最为重要。

逆全球化下上游的供给会被自主约束,资源国追求的是保持较高盈利能力而不是扩大市场份额。在未来的全球场景中,上游的利润分配占比较为确定。而中下游无论是在盈利能力还是在资产定价层面,都面临着上游的挤压和利率定价的制约。因此我们认为上游公司的盈利回报较为确定。即使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中下游的盈利下降有望将超过上游。因此无论是基于进攻还是防守,我们都认为高股息的油气煤资产能够战胜其他资产。

国投瑞银綦缚鹏:春节是一个分水岭,春节前投资者对经济开始乐观,市场交易各种复苏,消费、顺周期都有表现,股价一轮抢跑。春节后发现经济复苏的力度偏弱,同时又叠加了硅谷银行引发的对全球经济的担忧,于是投资者开始调整,市场热点又集中到人工智能的相关行业。

今年市场会反复在预期和现实中纠结,结构行情也会反复在顺周期和主题中轮动。我们判断今年市场会涨,但在观察到经济强劲复苏之前,也做不出市场会大涨的判断。回到当前,投资者对经济预期较弱,弱经济对应弱预期很容易出现超预期的状况。

国富徐荔蓉:部分国内和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的低增长区间,股票市场缺乏投资机会。最好的情形也就是进入震荡横盘阶段,即使对2023年看好的投资者也认为行情较为短线,适宜短期主题炒作。但我们仍然坚定看好未来中国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主要依据仍然是我们持续在更多的细分子行业中挖掘出优质的上市公司,这些优质的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相对困难的条件下,甚至面对巨大的周期波动的环境中,仍然坚定地执行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投资者回报率。我们相信这些企业的盈利或将能够在未来持续增长,成为长期增长的牛股,同时成为中长期牛市的主要驱动力。

结语:最近这两篇文章都比较长,下篇我会发一些基金经理一季报的一句话概括,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

关联阅读:人工智能VS新能源,来看看50多位基金经理给出的建议

$大成新锐产业混合(OTCFUND|090018)$ $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交银趋势混合A(OTCFUND|519702)$

恭喜解锁12个月手机L2专属领取资格,立即领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