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今年以来,为什么以红利策略为代表的价值风格表现良好?$红利ETF(SH510880)$

我们想从宏观角度为大家提供几个可能的答案:

第一,在高速发展积累下高盈利基数后,部分行业逐步面临盈利增速的换挡期,从过去的快速增长转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例如白酒行业,其营收及利润增速就逐步呈现出趋于稳定的特征。

第二,随着各行业内部格局逐步稳定,行业龙头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或也比较小。随着竞争格局明朗,龙头企业的份额日益集中,白马股显著超越行业的业绩表现或也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价值类风格的相对优势有望提升。

第三,经济增速的换挡同时带来了无风险利率的下行,能够注意到长期利率正步入下行通道,例如2021年年初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了40BP,5年期LPR利率调降了35BP,这使得权益投资(股息率)的优势逐渐提升。叠加国内相对和全球不一样的宏观周期,海外滞胀特征凸显,而国内转向低通胀、高质量增长,追求分红为代表的价值投资优势于是进一步突出。(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4/28)

以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银行板块为例,板块本身在欧美金融风险尚未完全释放而亚洲尤其中国国有银行分红率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避风港”作用凸显的原因。$华泰柏瑞新金融地产混合C(OTCFUND|016374)$

从本质上来说,之所以红利投资常常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相提并论,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是股息收入尤其叠加再投资部分的收益是投资回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相对买卖股票而言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小;

二是长期稳定的现金股息本身就能传递出公司内部的经营状况,因为能够进行稳定分红行为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拥有充裕现金流和稳定盈利能力的成熟企业,投资价值更为显著。换句话说,红利赚的是企业家底的钱,赚的是“市场确定性”的钱。 

Q2:“中特估”主题下央企的价值重估具有可持续性吗?$红利低波ETF(SH512890)$

谈到“中特估”一定离不开我们熟悉的另一类“核心资产”。2010年前后,中国越过刘易斯拐点,对应了经济学含义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消费在GDP中占比的提升,造就了“核心资产”的辉煌。但在最近一轮的经济下行期,我们发现核心资产的顺周期属性在提升,开始较难通过以往渗透率提升的方式来抵御经济波动。

一些传统的红利型央国企经历行业供给出清,资本开支压力减轻,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同时新一轮国企改革中“一利五率”等强调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驱动央国企更加重视盈利质量与股东回报等因素

整体而言,央国企在盈利上的相对劣势在改善,估值相较于同行业民企存在明显折价,叠加政策红利,进入估值重估是合理的。

展望未来,如果央国企能够稳定地提升股利支付率,我们认为将不仅有助于分红预期稳定,提升公司相对估值中枢,还可能更好地吸引绝对收益为主的长线资金,降低估值波动率。例如电力行业,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行业内部分央企形成了“提高分红比例-较为平稳的盈利获得投资者青睐-驱动估值重塑-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正反馈路径。

目前,我们考察了大部分低估值央企的现金流、经营效率、利润转化率等指标,认为估值重估的过程仍在持续,但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目前有望逐步进入估值重构阶段的就有电信运营商以及交运行业中的高铁、机场等板块。 

Q3:未来央企红利还可能迎来怎样的增量资金?

对比中国、美国、日本居民部门的资产分布,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在房地产相对偏高(40%),而日本在现金存款偏高(34%),美国在权益类偏高(33%),背后与金融市场、文化背景、企业发展均密不可分(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4/28)。

回顾2022年,中国居民部门的净储蓄增长无疑是惊人的:2022年至今中国居民部门存款新增约28万亿,新增存款贷款轧差超过22万亿,存款相比收入占比的偏离度比2020年高出约15%(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4/28)。

这种异常的产生和过去几年的宏观环境有关,包括疫情,包括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包括资产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这些不确定性的消除,上述超额储蓄也有望逐步回到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领域。结合我们在Q1中对股息率投资窗口打开的分析,以央企红利为代表的投资类型是有可能承接部分理财溢出资金的。


#“中特估”牛市昙花一现?##“中特估”继续乘风破浪#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