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嘀嗒出行正在重拾上市梦。

近期,嘀嗒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嘀嗒出行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2023年2月先后三次递表,但均未获得通过。

嘀嗒出行2014年起家于顺风车业务,原名嘀嗒拼车。2018年,嘀嗒拼车对外宣布正式完成品牌升级,从嘀嗒拼车升级为嘀嗒出行,从一个专注顺路拼车的出行平台,升级为一个出租车、顺风车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

自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吸引了许多知名投资机构,蔚来资本、IDG、高瓴、携程、京东等都位列其股东行列。

即便有众多明星资本的加持,但嘀嗒出行并不能高枕无忧,一方面,嘀嗒出行要面临顺风车业务市场份额的滑坡,另一方面,在嘀嗒出行身后,一众新老势力齐聚出行赛道,留给嘀嗒出行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

顺风车业务褪色,新的增长点难寻

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业务可以分为三块,分别是顺风车、智慧出租车、广告及其他服务。

财务数据显示,自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嘀嗒出行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亿元、5.69亿元和3.96亿元。

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8471万元和8572万元。

其中,顺风车平台服务贡献营收占据总营收90%左右,报告期内分别贡献营业收入6.72亿元、6.95亿元、5.14亿元和3.74亿元。

嘀嗒出行最初就是靠顺风车业务起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嘀嗒出行认证私家车车主数量约1520万名。

不能否认的是,顺风车业务确实让嘀嗒出行站稳脚跟,但收入结构单一带来的风险也很明显,嘀嗒出行与顺风车业务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根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2022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市场占有率为32.5%,较2021年减少5.6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由第一降至第二。不到一年的时间,嘀嗒出行就失去了顺风车市场“老大”的宝座。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指出,中国的顺风车市场仍相对较新,市场对顺风车的接受程度及需求的增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增长。

于是,嘀嗒出行尝试通过布局新业务,来减少对顺风车业务的依赖,它瞄准了出租车市场,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嘀嗒出行对出租车司机的补贴为820万,同比增长160%;同期,对私家车车主的补贴为600万元,同比下降79%。

2022年,嘀嗒出租车收入1.9亿元,同比减少40.5%;2023年上半年,嘀嗒出租车收入718万,同比下降25.8%。

显然,嘀嗒出行想再造一个“顺风车奇迹”,目前看来仍然难度较高。

招股书还提到,作为纯信息服务平台,嘀嗒出行并无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所以不承担任何与持有车辆相关的成本。

这种轻资产模式让嘀嗒出行实现了较高的毛利率。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嘀嗒出行毛利率分别为 82.7%、80.9%、75.1% 和 76.3%。

可以看到,嘀嗒出行的毛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对此,嘀嗒出行称主要由于持续增加向私家车车主提供的补贴,以及提高了顺风车搭乘投保的保险范围上限,向保险公司支付更高的保险费。

网约车战火仍在延续

嘀嗒出行虽然拥有海量的用户,但是却面临着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在过去的几年里,滴滴重新回归顺风车,哈啰等企业纷纷进入顺风车市场,与嘀嗒出行展开激烈竞争。

根据招股书,按2022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已经失去“老大”的位置,屈居第二,市场份额为32.5%;哈啰出行市占率为42.5%,位列第一;滴滴市场份额为19.3%,位列第三。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出行公司也在尝试进入顺风车市场,如T3出行、高德打车等。T3出行开始了“野性”扩张,在原有的自营模式外,又开放了司机加盟;作为地图导航平台,高德拥有高流量和庞大用户群,顺风车业务也同样被寄予厚望。

这些竞争对手的加入,使得行业硝烟四起,嘀嗒出行在市场上的优势被逐渐消解,市场份额受到一定程度地挤压。

从整个行业的大环境来看,顺风车行业也面临着天花板太低的问题,市场规模并不大。2022年,国内顺风车订单总数为3亿单,与网约车85亿单的市场体量相比只是一个零头。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