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2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举行,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切实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并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
在此背景下,头豹研究院联合沙利文从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痛点切入,对比分析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传统治疗和细胞药物疗法,并选取当前取得重大突破的EPC细胞药物疗法展开具体研究,探讨了EPC对血管及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治疗能力,分析了EPC细胞药物的市场现状、产业链构成、发展环境及挑战等,并以此发布了《2023年中国EPC细胞药物行业概览》。
呈诺医学EPC细胞药物新适应症获批临床,针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3年11月,据CDE官网公示,呈诺医学的异体EPC注射液(ALF202)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严重下肢缺血;该公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全球首个异体iPSC来源EPC细胞产品ALF201注射液目前处于临床I期阶段,并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社会对具有更优疗效药物的需求日益攀升,而EPC可促进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和损伤修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领域拥有巨大潜力。
iPSC来源的EPC批次间特性稳定,药物质量可控,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源于外周血、脐血或是骨髓组织,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通过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恢复血管完整性和血管重构的作用,也可通过招募神经干/祖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免疫调节促进神经修复和新生,改善脑微环境炎症,发挥神经重构与保护作用。
当前EPC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外周血或骨髓直接提取分离和iPSC定向诱导分化,其中iPSC来源EPC的制备主要利用iPSC强大的分化潜能和体外无限复制能力,将供者(异体)血液样本中的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可利用质粒瞬转重编程系统等技术得到iPSC单克隆细胞株,进一步扩增为iPSC多级细胞库,通过分化批次制备得到EPC。
因此,iPSC来源的EPC采用的细胞样本供体来源明确可溯,无需反复取材,产品批次间特性相对稳定、质量可控;相较于自体骨髓,iPSC来源的EPC在符合中国法规最新要求的前提下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提供足量细胞以满足相关病症急性期的给药需求。
iPSCs作为药物研发起始材料优势显著,可为患者及时提供足量优质的EPC细胞药物
当前EPC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领域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终端需求空间巨大,通用现货型EPC细胞药物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
首先,iPSC技术平台以iPSCs为EPC药物研发起始材料,iPSCs从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具有ESC(胚胎干细胞)样特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理论上可以分化为人体几乎所有功能细胞和组织类型,用途广泛,提升了平台的创新能力,为研发多种新型细胞疗法提供基础。
其次,iPSCs拥有干细胞在体外适宜条件下无限复制的能力,细胞株数量不受限且一致性较高,可满足定点基因编辑及单细胞筛选建系,符合法规最新的要求,并能显著提高iPSC分化得到肿瘤免疫细胞和再生医学相关细胞的效率和功能性。
第三,iPSC开发平台所采用的细胞样本来源于严格筛选后的固定供者的成体细胞,来源明确可溯,且由于iPSCs扩增能力、分化潜能较强,无需反复取材,分化出的内皮祖细胞产品批次间特性相对稳定,有效保证平台研发药物的质量可控,可避免临床疗效不一致情况的发生。
此外,iPSCs由成体细胞制备获得,无需从胚胎提取,来源便捷,无伦理道德风险,加之个性化的特性,大大提升了药品未来上市后的商业化能力,市场应用潜力巨大。
EPC可促进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和损伤修复,在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
EPC可同时作用于血管和神经,帮助受损血管、神经及髓鞘的修复,促进血管和神经的再生,抑制大脑炎症,未来iPSC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有望发展成为缺血性疾病、尤其是损伤不可逆急性病症的理想首选药物。
首先,EPC参与卒中后的自愈性血管发生,在机体受到损伤或某些刺激时,可经血液循环动员到该处,形成新的血管,通过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恢复血管完整性和组织再灌注的功能;其次,EPC通过招募神经干/祖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免疫调节,促进神经和髓鞘修复、帮助神经再生,改善脑微环境炎症,发挥神经重构与保护作用。
此外,EPC具有特定的分化潜能,可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同时具备较强的自分泌和旁分泌能力,可参与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相关研究显示,EPC在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ALF201注射剂具有较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商业潜力
ALF201注射剂是呈诺医学自主开发的全球首个iPSC来源异体EPC细胞治疗产品,当前处于临床Ⅰ期试验阶段,具有较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商业潜力,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快速提供足量且疗效更优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来源和制备方面,ALF201是基于呈诺医学自主开发的iPSCs技术平台,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经重编程为iPSCs,建库后可分批次定向诱导分化EPC细胞,其优势包括样本来源合规、可溯,细胞扩增能力、分化潜能较强,在实现量产的同时保证批次间特性相对稳定,确保药物疗效。
在临床应用及适应症方面,ALF201注射剂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已进入临床Ⅰ期阶段,针对严重下肢缺血的ALF202已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随着iEPCs在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的深入,未来适应症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冠心病、脑微小血管病、男性功能障碍等。
在治疗关键及作用机制方面,EPC细胞药物同时作用于血管和神经,有效避免AIS对患者造成的致残致瘫及神经损伤风险。
规模化生产是EPC药物研发企业提高研发效率和未来药品上市后商业化进程的关键要素
中国EPC细胞药物行业的竞争壁垒主要包括制备技术、规模化生产及头部企业先发优势,其中规模化生产为核心壁垒,是EPC药物研发企业提高研发效率和未来药品上市后商业化进程的关键要素。
首先,行业拥有显著的先发优势特征,当前全球暂无已上市的EPC细胞药物,均处于药物研发阶段,进展最快的以企业为研发主体的药物是加拿大细胞基因治疗公司Northern Therapeutics的eNOS转染的自体EPC,用于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目前处于Ⅱ/Ⅲ阶段;而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法而言,全球范围内仅有呈诺医学的ALF201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若临床研究进展顺利,未来该产品的上市将迅速渗透终端市场,拥有优先进入下游三甲医院渠道的机会,从而快速占据更多优势资源,建立较高的市场地位。
其次,由于EPC细胞药物研发生产对环境要求极高,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EPC药物研发企业拥有严格质控的工艺流程、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基于干细胞的特性和相关疗法的合规性,目前处于研究中的多数EPC细胞药物主要采用自体来源的EPC进行开发,导致需要反复、多次从供者处采样,影响治疗的连贯性和药物制备回输的效率。由此,稳定、健康的供体来源,高效体外扩增、分化技术是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关键,通用现货型药物的开发是未来EPC细胞药物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
中游企业通过与上下游紧密合作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促进EPC药物临床成果转化
EPC细胞药物产业上游是细胞存储服务及设备试剂耗材供应商,中游为EPC细胞药物研发生产企业,下游是EPC药物应用的终端市场。
行业中游为EPC细胞药物研发生产企业,掌握EPC细胞药物自主研发技术,与上下游合作紧密。首先,中游企业通过自建临床级细胞库进入上游市场,可提高细胞存取效率、对工艺流程和细胞质量的把控,从而保证药物研发效率,实现规模化生产;其次,中游企业通过与上游本土先进企业的合作,可保证稳定、高质量的原材料持续供给,并通过定制化或共同开发上游设备试剂,有望进一步优化研发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效率,或将降低未来上市药品定价范围,促进下游市场的渗透;此外,中游企业与下游医院端密切合作,顶尖医疗机构可提供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与权威专家、主任共同参与临床试验及研究,可促进EPC药物的临床成果转化。
深度见解:未来iPSC来源的EPC有望发展成为缺血性疾病、尤其是损伤不可逆急性病症的理想首选药物
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均属于高发疾病,庞大的患者基数决定了EPC细胞药物具有庞大的潜在且可及市场,随着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整体市场需求将持续升高。
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成果,EPC细胞药物可同时作用于血管和神经,帮助受损血管、神经及髓鞘的修复,促进血管和神经的再生、较低大脑炎症,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更多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等急性期发作大概率致残致死的病症患者而言,当前临床上缺乏能同时兼顾血管和神经修复保护的药物。从治疗窗口来看,目前应用于AIS急性期的疗法仅有EPC,临床研究表明EPC可有效将给药时间窗延长至96小时。正在进行的ALF201治疗脑卒中的I期临床研究,患者的治疗窗是卒中发病后7天以内。相比治疗AIS的传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和药物疗法,EPC药物给药时间窗更长,并能有效降低致残致死率及复发率,随着ALF201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EPC药物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未来EPC药物获批上市进入规模化商业生产后或将成为理想的首选药物。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