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

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地监管局集中披露了一批罚单。近15家银行金融机构合计被罚超4500万,其中浙商银行被罚金额最大,旗下三家分支机构共计罚款1819.5万。

近年来,浙商银行已经领了不少罚单,这次又遭大单处罚,内控管理的问题已经被暴露的越来越明显。

【罚单以“旧疾”为主】

据媒体统计,2023年全年浙商银行收到超2800万罚单,而本次罚款金额就占了一多半。

具体来看,三家分行中上海分行因“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罚没1734.5万,多达13名相关责任人被采取了禁业、警告和罚款处罚。对宁波分行和连云港分行处罚相对较轻,罚金合计不超百万,对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处罚。

可以明显看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被罚情况最为严重,追根溯源主要与分行前行长顾清良任期内的业务往来有关。而他在本次处罚中也被采取了终身禁业的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顾清良的具体离任日期是在2018年底,2020年因贪腐问题落马。因此,此次上海分行的内控问题主要以“旧疾”为主。

同时,其他12名被罚责任人也与该违规业务相关。包括时任分行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林飞、时任分行副行长刘德生、风险监控官兼副行长的周步飞等多个重要业务部门高管。

对于浙商银行以“不正当手段”进行存贷款业务的具体事由,虽然本次监管处罚没有具体指明,但从2020年监管层对浙商银行开出的1.01亿天价罚单中就能看出端倪。

彼时浙商银行的违规条款多达31项,主要有关联交易未经关联交易委员会审批、理财资金违规用于保险公司增资、不良资产虚假出表等,性质较为严重。

其中涉及存贷款违规的主要包括:以保险类资产管理公司为通道,违规将存放同业款项倒存为一般性存款、通过投资他行一般企业存单收益权的方式为他行虚增一般性存款、以投资虚假底层债权并要求客户以存单质押的方式虚增存款;通过特殊目的载体向他行存款并提供质押担保,由他行向本行授信客户提供融资等。

浙商银行一系列“复杂”的违规操作,说明不仅上海分行,浙商银行整体也存在类似不当操作情况。另外处罚事项还提到了浙商银行为他行虚增存款的违规情况。

此外,彼时监管层对上海分行的处罚是“理财业务授权混乱”,顾清良本人也因为违规发售理财产品实现资产虚假出表、违规发售理财产品帮助交易对手实现资产虚假出表被警告和罚款30万。

而本次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再被大单处罚,只是多年来公司内控问题的一大缩影。

【内控问题由来已久】

近年来,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一直被市场所诟病,多次被罚涉及到信贷审查、表外业务和房地产等多个方面。

就拿浙商银行本次因“不正当手段进行存贷款业务”的违规事项来说,此前也多次遭到处罚。

例如在2022年9月,郑州分行就因贷款转作保证金虚增存款等3大事项被处罚140万;同年11月杭州分行又因通过资产池、债权融资计划、应收款保兑等业务虚增存贷款,以及以建筑企业名义,通过应收款保兑、国内信用证等业务,变相为房企增加融资等8项事项被罚达400万等。

浙商银行的表外和非标资产也是违规高发地。公司表外业务的规模较大,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款保兑及其他财务担保合同等。2023年上半年规模达7680.1亿,在2.9万亿资产规模中占比已超25%。

以浙商银行最近几次处罚为例,2023年11月,贵阳分行因信用证贸易背景不真实,议付资金回流开证人、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等5项违规被罚160万;本次宁波分行被罚同样涉及信用证问题等,都牵涉到了公司的表外业务。

在非标资产业务上典型的当属债权融资计划违规,在2019年的资产新规中债权融资计划已被明确认定为非标资产。如在2022年11月杭州分行被罚事项中,就涉及通过债权融资计划虚增存贷款问题;2023年11月在对贵阳分行的处罚中也包括了债权融资计划投资管控不到位。

此外,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敞口有扩大趋势。当下房地产仍是公司重要的业务项,2023年上半年在对公贷款中的占比超过了10%。早在2019年行业的不良率仅为0.29%,到了2023年上半年就上升到了2.31%,拖累了公司资产质量。

在浙商银行主要的贷款客户中,地产企业占比较高也值得关注。2023年上半年前10大客户中就有4家属于房地产行业。

浙商银行贷款审查不到位问题也多次出现在监管层的惩罚列表中,具体表现为曾接连踩中康美药业、神雾集团、北大方正、团贷网等多个大雷。

据统计,2020-2023年,浙商银行累计被罚金额超过了1.6亿,其中2020年的亿元罚单占大头,并在当年股份行的罚款榜单中排在了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银行在2020年的大罚单之外,早在2018年还因投资同业理财产品未尽职审查、理财产品销售文本使用误导性语言、个人理财违规投资等7项合规问题单次被罚达5550万。

除了主营业务的风控不力,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还伴随着较为严重的管理层贪腐情况。如近年来接连爆出的原董事长沈仁康、上海分行原行长顾清良落马,原副行长张长弓、浙商产融原副总裁徐兵被查等。

在浙商银行频频被罚的背后,与管理层此前的激进战略密不可分。

【仍在去风险阵痛中】

浙商银行此前过于追求规模而疏于风控,是内控问题频发、踩雷不断的重要原因。

从浙商银行发展历程来看,其成立时间并不长,前身是浙江商业银行,是一家于1993年成立的中外合资银行,2004年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经过重组改制为现在的浙商银行。

自浙商银行成立到2014年这10年间,在第一任行长龚方乐的带领下,公司以“一体两翼”战略为核心,即以公司业务为主体,小企业和投行业务为两翼,总资产规模从当初的百亿出头快速增长到6千亿以上,且整体风险暴露的并不明显。

2014年在公司第二任行长刘晓春上任后,经营战略为之一变,转变为“全资产经营战略”,更加侧重规模增长。

所谓“全资产经营战略”,即在发展传统信贷的同时,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金融等机构合作,以实现“同业扩张、投贷联动”。由此浙商银行同业规模得以快速扩张,资产规模持续突飞猛进。

到2018年刘晓春离任时,浙商银行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1.5万亿,4年时间实现了翻倍有余。但风险却逐步暴露,踩到的多个大雷多是在刘晓春时代出现的。

而第三任行长徐仁艳提出了互联网平台化服务战略,强调“科技+金融”,并没有将去风险放到战略层面,因而此前的踩雷“后遗症”逐渐体现在了报表上。

例如公司的不良贷款率,由2018年的1.2%提升到了2021年最高的1.53%,排名由当年股份行第1位跌落到第6位。此后不良率虽然回落,但到2023年前三季度仍为1.45%,水平并不算低。

同时,浙商银行在激进扩张的过程也形成了巨额的信贷减值损失,压制了净利润的增长。净利润率指标就直接反映了信贷减值对利润的侵蚀影响,2023年前三季度仅26.39%,在9家股份行中排名第7位。

到浙商银行现任行长张荣森上任后,开始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并将去风险作为重要的经营方针来抓。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信贷减值规模增长的势头才得到了遏制。

公司长期低迷的股价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自公司2019年11月上市创下4.29元/股新高后,股价长期处在震荡下跌的低迷状态,到近期已经跌至2.65元/股左右,期间跌幅近40%。

整体来看,留给浙商银行完善企业内控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若不能及早解决,将来甚至有可能会拖累资产规模的增长。$浙商银行(SH601916)$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