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铁公鸡三十多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三十多年,现在走到尽头了,否极泰来了,乌鸡要变凤凰了!!!


来源:长江商报   续签15.68亿元合同,钒钛股份(000629.SZ)与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融科”)深度绑定。   1月18日晚间,钒钛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方面与大连融科签订了《2024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将向其供应1.6万吨钒产品(折五氧化二钒),交易总金额约为 15.68 亿元。   2023年,公司向大连融科供应钒产品8700 余吨(折五氧化二钒)。   此外,钒钛股份还与大连融科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动钒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发展。   近年来,钒钛股份密集进行产业布局,发力钒钛及钒电池产业。   钒钛股份财务状况较好,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仅18.43%。财务状况较好,有力保障公司进行产业布局。   钒钛股份的盈利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2021年度、2022年度,公司均盈利13亿元左右。2023年前三季度,受产品价格下降影响,盈利数有所下降,仍然有8.69亿元。   再签16亿钒产品合同   新的一年,钒钛股份又与大连融科签订了新的供货合同。   根据最新公告,近日,钒钛股份全资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钒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钒钛贸易”)与大连融科在四川省成都市签订了《2024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公告称,为实现更加全面、长期、稳定的双赢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就2024年合作达成共识,并签订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合作期限为2024年全年,双方采取多钒酸铵原料购销的合作模式。钒钛股份方面承诺优先保证大连融科的产品均衡供应,确保其生产需要。大连融科承诺所有原料均用于钒储能领域,将钒钛股份方面作为主供渠道,所需原料优先稳定地向钒钛股份方采购。合同约定,2024年,多钒酸铵原料购销数量为折五氧化二钒 1.6万 吨,这一数量不含公司与大连融科成立的钒储能合资公司及其他专项重大储能项目所需原料。   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合作已久。2021年9 月 10 日,公司与大连融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产品及服务、生产合作、平台搭建、市场拓展、技术合作及资本合作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后,公司与大连融科开展了具体商业合作。   2022年12月14日,双方签订《2023 年钒电池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双方采取多钒酸铵原料购销的合作模式,2023年度预计总数量(折五氧化二钒)8000吨。当时,公司预计交易总金额约10亿元。结果,2023年度,双方的交易量为8700吨,超出协议数。   钒钛股份称,在上述合作基础上,本次与大连融科继续签订 2024 年钒储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协议,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钒产品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拓宽公司钒产品销售渠道。   根据最新公告,2021年至2023年,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在钒电池用钒储能介质委托加工和钒储能介质购销交易金额合计约为 17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进行了深度绑定,双方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了上述供销合作外,钒钛股份还与大连融科设立合资公司。   2022 年 10 月,双方决定共同投资 3161万元成立合资公司,钒钛股份占注册资本的 51%。第一阶段,合资公司 2022年内在攀枝花市建设电解液产线,实现产能 2000 立方米/年。第二阶段,根据钒电池储能市场增长情况,协商投资建设产能 6万立方米/年钒电解液产线。2023年5月,合资公司钒融科技2000立方米/年电解液产线开展试生产。   钒制品规模居全球前列   与大连融科合作,共同推动钒产品销售应用,有利于巩固钒钛股份全球领先地位。   除了上述合作外,2021 年 9 月,钒钛股份还与大连融科签订战略协议,双方就产品及服务、生产合作、平台搭建、市场拓展、技术合作及资本合作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六个方面具体涉及产品供应、合资建厂、推进钒电池储能产业商业化进程等内容,协议有效期为五年,目前双方正按照协议约定紧密合作。   钒钛股份也在努力提高钒产品规模。一方面,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钒的收率,进而带来一部分钒产品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司通过收购攀枝花阳润科技 51%股权,提升公司钒产品加工能力,同时积极与有关企业沟通合作,努力增加钒产品经营量。   此外,公司积极进行钒产业布局。2023年,公司实施定增,募资22.80亿元,用于攀钢6万吨/年熔盐氯化法钛白项目、攀枝花钒厂五氧化二钒提质升级改造项目、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钒电池电解液产业化制备及应用研发项目、碳化高炉渣制备氯化钛白研发项目等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持续进行产业布局,钒钛股份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据披露,公司已具备钒制品(以 V2O5计)4 万吨/年的生产能力,拥有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中钒铁、高钒铁、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钒电解液等系列钒产品,已成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的钒制品生产企业,其中钒铁合金、钒氮合金等钢铁领域用钒产品销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高纯氧化钒、钒酸盐等其他非钢领域应用产品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也有较大影响力。   钒钛股份的财务状况能够支撑公司产业布局。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8.43%。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为46.47亿元,对应的长短期债务仅为1.42亿元。   近年来,钒钛股份的经营业绩总体上保持稳定。2021年、2022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0.60亿元、150.88亿元,同比增长33.42%、7.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13.28亿元、13.44亿元,亦为连续增长。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11.56亿元、8.69亿元,同比下降2.035%、29.19%。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下降,主要与市场行情有关,钒产品价格有所下降。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业绩明显回升,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5.29亿元、2.66亿元,同比增长12.42%、72.49%。

2024-02-08 11:00:57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维度“应试”市值管理 受访企业表示扎实的上市公司质量是市值管理的最大底气 2024年02月08日 01:06 作者: 田鹏 来源: 证券日报 4人评论 4 4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   近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密集“点题”市值管理考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随之纷纷表态,热议管理心得。   从公司分享内容来看,“提升公司质量是基础、积极回报投资者是路径、畅通多元沟通是桥梁”的管理经验已成为各公司做好市值管理的共识。而如何更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或成为考核的“必答题”。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强中央企业市值管理,对于公司而言,有利于推动企业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同时,将促使中央企业与资本市场加强沟通交流,实现价值再发现,推动估值水平提升。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固基础重回报多沟通   “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近期,多场重磅会议接连发声,加速推动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中央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从2019年的“两利一率”(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到2023年的“一利五率”,再到此次纳入市值管理成效,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中央企业也随着考核标准的提高持续积累管理经验,推动自身加速“升级”。   对于“市值管理成效”这一新要求,中国中免有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扎实的上市公司质量是市值管理的最大底气所在”,为此,近年来公司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克服诸多困难挑战,深耕免税主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旅游零售运营商。   中国中免仅是众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积极锚定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在国企改革和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双重主线之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夯实主业,聚焦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并积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在已披露2023年业绩快报的6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53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84.13%。其中,金钼股份、赣粤高速和湖北能源等3家公司同比增幅在50%以上。   谈及市值管理的直接手段时,中信证券研究部政策组认为,未来中央企业或可通过鼓励回购、提升现金分红比例、加强股权激励等多重路径加强市值管理。对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纷纷表示赞同,并已积极投身其中。例如,仅2月份以来,已有39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合计达17.90亿元。   如何让市场充分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理解发展潜力和内在价值,关键的沟通必不可少。   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在做好投资者沟通的同时,在合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与行业分析师开展常态化的深入交流,借力专业机构通过全面客观的分析报告,为投资者更好剖析公司价值。   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围绕市值管理纷纷表态的过程中,大部分公司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的规划列为重要发力方向。   山东黄金董秘汤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公司将进一步深化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更加坚定聚焦优质资源储备,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围绕“数智赋能、质效双升”目标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2023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时,围绕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提出,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   在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事实上,已有不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优化企业组织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新旧更迭、促进动能转换,高质量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以并购重组为例,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7日,已有2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刷新重大重组“进度条”。从重组目的来看,9家拟通过并购重组进行横向整合,6家拟进行战略合作,3家拟进行多元化战略,1家拟进行资产调整、1家出于其他并购目的、3家拟用于买壳上市。   例如,中航电测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拟通过定增方式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新增航空整机及部附件研制生产业务并主要聚焦于航空主业。

2024-02-21 10:07:41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中国科学院突破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新型电堆功率密度升至130kW/m³ 数码科技解答2024-01-03 18:05福建 在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环节,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先锋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70kW级高功率密度的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该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液流电池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钒液流电池,以其独特的安全性、长寿命和高效能,在储能领域一直备受瞩目。然而,传统的全钒液流电池受限于功率密度低和成本高等问题,商业化进程一度受阻。李先锋团队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了解,该团队通过创新设计和优化工艺,成功将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的体积功率密度由70kW/m³提高至130kW/m³。这意味着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条件下,电堆的功率由30kW大幅提升至70kW。更为重要的是,新型电堆的成本较目前的30kW级电堆降低了40%,为全钒液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方数据显示,该电堆在70kW额定功率充放电条件下的能量效率为81.0%;在60kW恒功率充放电条件下能量效率为82.1%。此外,经过连续稳定运行1200多个循环后,其能量效率衰减率仅为1.7%,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体现在性能的提升上,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使用该新型电堆,一个原本20尺的250kW储能单元模块可以升级为500kW储能单元模块。这不仅大幅减小了功率单元的体积,更降低了系统配套设施的成本,为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提升对于整个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功率密度是决定电堆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全钒液流电池由于功率密度较低,导致在相同输出功率条件下需要更大的体积和更高的成本。而李先锋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打破了这一限制,为全钒液流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体积功率密度的显著提升外,新型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还继承了全钒液流电池的诸多优点。首先,其安全性高。采用液态电解质的全钒液流电池在发生短路或过充电时不会发生爆炸或燃烧,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寿命长。二氧化钒作为阴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全钒液流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和可靠的性能表现。此外,效率高和环境友好也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显著特点。其理论效率可达90%以上,实际效率也可达80%以上;同时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使得全钒液流电池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的广泛应用前景不言而喻。在电网调峰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储能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全钒液流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未来电网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交通领域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于高性能储能系统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全钒液流电池的高安全性、长寿命和快速充电能力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理想选择之一;此外在分布式能源系统、数据中心等领域全钒液流电池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总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先锋团队成功开发出的70kW级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瓶颈;更推动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全钒液流电池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24-02-21 10:34:41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全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强力竞争者 2023-12-25 17:1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天风天睿投资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能源格局。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比例快速提升,电力系统“双侧随机性”和“双峰双高”的“三双”特征日益显著,电网面临消纳压力和运行安全挑战。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经济调度以及电能的高质量,进一步形成可控制、可调度的电网,电力系统需要配置储能,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更友好的优质新型能源。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逐步提升,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时间 空间”错配问题逐渐凸显,进一步催生电力系统的长时储能调度需求。长时储能(持续放电时间4h以上的储能技术)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并有效降低电力系统消纳压力和运行成本。而具备材料本征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电解液可循环利用、生命周期性价比高、环境友好等优势的全钒液流电池(以下简称“钒电池”),或将在长时储能领域脱颖而出。 储能,新能源浪潮中的不可或缺 近年来,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引领着未来能源革命的脚步。随着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不断提高,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简称BESS)将在可再生能源供应与电网负荷之间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成为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不可或缺的技术。 按照储能原理和技术的不同,储能技术可划分为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大类。其中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技术行业统称为新型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等。相对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普遍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响应快速、调节能力强等优势,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多时间尺度的调控能力。
图1:储能技术分类 资料来源: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开资料整理,天风天睿制图 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大且伴有不确定性。 从风光日内出力及电网负荷峰谷来看,风电一般日间出力低、夜晚出力高,光伏发电午间出力高、夜晚不再出力,而日用电负荷呈现早晚两个高峰,风光出力峰值时期净负荷高峰明显减小,净负荷呈现显著“鸭子曲线”特征,负荷波动性显著增加。 从季节性风光出力及电网负荷峰谷来看,风电出力高峰为春、秋两季,光伏发电高峰为夏、秋两季(白天),冬、夏季尤其是夜晚负荷电量高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低,电网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明显,难以匹配可再生能源发力存在的季节性。 而从可再生能源出力及电网负荷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国内光伏资源及风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但用电负荷高的地区主要为东部地区,远距离传输对电网稳定性及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2:最佳储能时长与风光渗透率关系 图源:Albertus P , Manser J S , Litzelman S .Long-Duration Electricity Storage Applications, Economics, and Technologies[J].Joule, 2020, 4(1):21-32.DOI:10.1016/j.joule.2019.11.009.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时间 空间”错配问题日益凸显,催生长时储能需求。 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越高,对长时储能的需求越高。此外,与短时储能相比,长时储能兼具快速响应调节和长期输出平衡电网负荷的作用。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突破;加大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根据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底,国内超过20个省市地区已明确新能源配储要求,平均配储时长已突破2小时,其中上海、西藏、福建、内蒙古、河北、甘肃河西等地区要求或规划配储时长已突破4小时;国内签约4小时以上储能项目已超20个,包含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 在海外,2022年底,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储能时间达到10-24小时的长时储能系统示范项目将有资格获得总额为3.49亿美元资金资助,以此支撑美国低成本、可靠、无碳的现代化电网建设。2022年2月,为支持英国的创新性长时储能技术项目,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BEIS)宣布拨款3960万英镑,首批筛选出的24个项目覆盖绿氢电解槽、重力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海水 压缩空气联合储能等技术路线。 随着海内外长时储能政策和项目接连落地,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储能研究平台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hina Energy Storage Alliance,简称“CNESA”)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国内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70.2GW,同比增长44%;其中新型储能装机为21.06GW、占比达30.9%;抽水蓄能装机为48.51GW、占比为69.1%,同比下降约10%。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电池占据主流,占比达95.9%,液流电池占比为0.8%。目前液流电池在储能市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随着政策对储能安全重视度提升及储能规划趋向于长时,钒电池或将在新型储能市场中加速渗透。
图3:2023年6月国内累计储能装机构成 资料来源:CNESA,天风天睿制图 钒电池,液流电池的优胜者 液流电池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884年,法国工程师Charles Renard为军用飞艇研发出了原始的锌氯电池,当时尚未配备现代液流电池的核心组件——流体驱动系统。随着1950年代隔膜的问世,液流电池技术开始萌芽。其演化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 197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塞勒(L.H.Thaller)试图探索用于月球基地上储存太阳能的方法,提出将二氯化铁(FeCl2)和三氯化铬(CrCl3)作为液流电池的电化学活性物质,以盐酸作为基质,以阴隔膜为隔膜,设计了第一款Fe-Cr双液流电池,开发出功率1kW的样机。然而,由于运行过程中正极、负极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交叉污染,致使电压不稳,电池容量衰减且无法长期运行,这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 为避免正负极活性物质交叉污染,解决思路一是将正负极活性物质全部用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的化合物来构建,二是继续改进隔膜。金属钒化合物因具有多种的价态、且安全性较高,故而尤为引人注目。 研发期 在众多的液流电池化学体系中,因钒电池正负极电解液不存在交叉污染问题,且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8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Maria Skyllas-Kazacos教授在国际上首次申请了全钒液流电池专利,并建造了1kW级的试验电堆,能量效率达72-88%。该电池使用不同价态钒离子构成氧化还原电对;以石墨毡为电极,石墨-塑料板栅为集流体;质子传导膜作为电池隔膜;正、负极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流过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可在5-45℃温度范围长期运行。 UNSW的研究成果是全钒液流电池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标志着该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商业化初期 全钒液流电池经过多年探索和积淀,其技术已完全具备可行性。进入21世纪后,全钒液流电池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

2024-02-21 20:58:20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掀起资本市场“惊涛骇浪” 一众央企上市公司回应 2024年01月31日 00:11 来源: 财联社 113人评论 99 99 99 摘要 【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掀起资本市场“惊涛骇浪” 一众央企上市公司回应】国务院国资委盘后发布消息,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随着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消息传出,二级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中央电视台旗下上市公司中视传媒收盘斩获8天7板,最终实控人为国资委、主要从事为国内外工程建设提供设计、咨询、监理和总承包服务的中国海诚录得5连板。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   国务院国资委盘后发布消息,首次提出中央企业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随着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消息传出,二级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中央电视台旗下上市公司中视传媒收盘斩获8天7板,最终实控人为国资委、主要从事为国内外工程建设提供设计、咨询、监理和总承包服务的中国海诚录得5连板。   针对国务院国资委强调的“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已制定工作方案,正在不断修订完善,将会尽快推出。据媒体周一报道,中国神华有关负责人称,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是国务院国资委落实金融强国、增强国企央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中国神华将积极做好落实。   据财联社不完全整理,截至发稿,陕西华达、西安饮食、中建环能、新能泰山、中南股份、博汇股份、浙江交科、尤夫股份、长源电力、黔源电力、中绿电、成飞集成和合肥百货等13家上市公司在互动上回应市值管理情况。其中,中南股份在互动易上回复称,公司将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不断优化治理结构,聚焦主营业务。同时,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提高市场和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定,做好市值管理工作。此外,成飞集成在互动易上回复称,公司市值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周包括宝色股份、建研设计、领湃科技、侨源股份、中国神华、密封科技、长安汽车、清新环境、长春高新、海峡创新、中国稀土、矩阵股份、中电港、未来电器、云南能投、中汽股份、诚志股份、融捷股份、甘肃能源、永安林业、中新赛克、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电信、中国交建、泰山石油、国睿科技、普莱柯、甘肃能化、皇台酒业、英华特、际华集团、厦门港务、华茂股份和现代投资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易等平台上回应市值管理相关情况,具体如下:   中央电视台旗下中视传媒八天七板背后办公地点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五连板中国海诚实控人中国保利集团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视传媒多年来服务于央视,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非常高,总台在其中占比都超过50%,总台持股比例为54.37%。中央电视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部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组成部分除了中央电视台之外,还包括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两办1月22日发布《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国务院国资委1月24日发声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在此背景下,中视传媒收盘走出8天7板。据悉,中视传媒办公地点主要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与北京市朝阳区。   中视传媒业务主要覆盖影视、广告、旅游三大块。第一大业务为影视业务,主要是电视节目制作与销售、影视技术服务,其次还有一些设备租赁、影视剧拍摄业务。中视传媒盘后发布业绩预告称,2023年预计净利润约2.58亿元-2.98亿元,同比扭亏。中视传媒表示,业绩预盈的主要原因为2023年公司整体经营稳中有升,广告业务及旅游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周一晚间,上交所向中视传媒下发监管工作函,就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相关信息披露明确监管要求。   而另一股价表现亮眼的中国海诚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旗下中国保利集团,其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工程设计服务业上市公司。据悉,中国保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主要有保利发展、保利联合和中国海诚。中国海诚1月25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8亿元-3.4亿元,同比增长35.55%-64.59%。东北证券王小勇1月26日研报中表示,中国海诚是我国轻工行业工程龙头,在制浆造纸、食品发酵等工程设计领域具备强垄断地位,战略聚焦国际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工程等板块。此外,王小勇表示,2023年中国海诚累计新签订单80.2 亿元,同比减少19.2%。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