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3 年到 2024 年开春,我们投资人感到,行业的不确定性增多,需要更客观、冷静地判断大趋势。

当下做投资与几年前有很大不同。以前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符合上市的审核标准就可以申请上市。而现在,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这个时代和对企业的认知是什么?

当前,智能制造领域每个赛道的投资都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以下分享的是我们在高端装备、设备零部件和新材料、工业软件赛道的投资心得和逻辑。

关注软硬件和工程能力

我们在高端装备领域主要投资了机器人。伴随大模型的发展以及迭代,我们认为机器人行业是非常符合中国未来大趋势的新质生产力。面对劳动力人口的减少,通用机器人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最近一年多,我们连续投资了 3 家通用机器人公司。我们选择这 3 家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第一是软硬件的结合能力。任何一个机器人的软硬件都没法分离,只擅长单一技术很可能在后续竞争中处于劣势。第二是低成本、大批量制造的工程能力。工程能力是目前很多创业团队不具备的能力,不具备此能力意味着不能低成本大量复制产品。第三是构建大模型的能力。大模型相当于通用机器人的大脑,但现有的技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倾向于先选择开源的大模型。

同时,我们也关注机器人行业的一些重要零部件。未来的机器人不仅需要更智能、可交互,还要有更强的续航能力以及运动避障、类人行动等能力。所有核心零部件都可能发生变化,我们会在其中最重要、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投入资源。

通用机器人并不能高效满足所有的场景需求,因此专用机器人有它的市场。在专用机器人领域,我们关注它的下游应用是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的真实需求究竟有多大、未来的资本化投入有多少、增长速率有多快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产品品类时最关心的问题。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如果下游场景的投资规模不够大,就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公司很难很快成长。

具备跨界和整合能力

我们关注的第二个赛道是设备零部件和新材料。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做零部件,产品的市场空间无外乎二三十亿元。上市之后,预计也是二三十亿元的市值,很难成为一家跨国或者具有非常大体量的大型公司。我们的思考是,如果公司的潜在市场空间小,怎么解决。

首先需要创始人有跨界的能力。跨界是指具有横向产品化的能力,比如从 A 产品跨到 B 产品、从 B 产品跨到 C 产品。

其次需要创始人有跨行业的能力。比如,做消费电子的,这个产业链追求的是创新和成本低

廉。那么,创业者能不能利用在消费电子行业积攒的能力跨界到其他工业领域呢?举个例子,一些品牌厂商基于消费电子镜头、传感器芯片去做工业相机,成本不到原先工业相机成本的 50%,这就是跨界能力的展现。

再次需要创始人有纵向一体化的能力。创始人需要对上下游进行进一步整合,提高市场空间。

最后,我们希望我们投资的公司可以走出国门、走到海外,这也是我们在零部件赛道主要的关注内容。我们在新材料赛道上有两个主要方向。其一是高壁垒、“卡脖子”,这是基本要求。新材料领域内,附加值越高的产品往往用量规模越有限,因此我们比较看重它的化工“基本盘”。其二是除了化工“基本盘”,还要有基本平台型的技术。例如,我们希望研发的新材料不仅能用于半导体行业,还可以扩展到泛半导体行业。

不同阶段有不同标准

我们关注的第三个赛道是工业软件。我们在项目不同阶段有不同标准。

如果是早期项目,我们不仅希望公司的产品对标国外的某一个产品,还希望面对中国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公司能配合种子用户开发出真正解决产业数字化痛点的产品。

现在国家政策提倡智能化、数字化、新能源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提升不仅要有数据、有算力,还要有能力结合工业发展特点开发出自己的工业软件。从国家推出政策并大力扶持到现在,中国工业软件发展不超过 5 年时间,而国外的工业软件已经随同产业迭代自然发展了七八十年,我们想用短短几年时间超越别人,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国情,做符合我们下一代生产力水平的产品。

如果是成长期项目,我们会重点围绕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急需的 20 多款重要软件产品品类进行筛选。我们会关注其科创属性的满足度,也会关注其市场空间的大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创始人是追热点还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很难的事。我们更希望选择拥有坚定、坚韧品质的创始人,跟他们共同成长。

概括来说,我们的投资逻辑有以下维度。第一是行业维度。看清身边的趋势,看懂自己的产业,在今天,行业认知无比重要。第二是创始团队维度。我们希望公司的创始人有行业洞察力,同时匹配工程化能力突出的创始团队。第三是公司维度。最好技术迭代能力强、底层技术具备延展潜力;产品通过测试准备量产、具备较好的商业化增长预期;与下游大客户深度绑定或具备较强的渠道拓展能力。

文章来源于新工业网,侵删。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