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4月3日上午,小米SU7首批交付仪式在小米汽车工厂总装车间举行,由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出席仪式,亲手向首批车主交车。此时大家才明白,原来雷总说的亲自将车交到消费者手中是这个意思的“亲自”,这个营销绝了。

这一天距离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官宣造车,刚刚过去三年零三十三天,在这段时间里,新能源汽车产业界发生过很多故事与事故。

笔者回顾了雷军造车的过程,以及与同时期其他新旧造车势力的对比,深度走访了业内人士,勾勒出其不冒进也不保守、相对中庸的第一款车SU7打造过程,供从业人员、企业管理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参考。

SU7是小米团队认真学习之作

当小米公司推出了其首款汽车产品——SU7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款车似乎在设计上过于模仿已有的汽车品牌,尤其是特斯拉与保时捷的某些车型,觉得SU7在创新性和原创性上并不足。



然而,在汽车行业,甚至在整个商业领域内,初创企业或新产品参考甚至借鉴行业标杆的做法并不罕见。

成功的企业和产品往往成为行业的榜样,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和市场策略等,对于新入局者来说是值得学习的重要资源。

通过研究这些成功案例,新企业可以迅速掌握行业内的运作规律,避免重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创新。

特斯拉2014年进入中国,2015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就开始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先是投资蔚来汽车,并参与小鹏汽车的A1轮融资,2019年又参与小鹏汽车C轮融资。

通过参与投资,了解参投项目所在行业实际情况,好像是雷军的拿手好戏。雷军进入手机行业成立小米手机,就是从与魅族手机创始人黄章彻夜聊天喝酒,谈投资、谈未来、谈理想开始的。

雷军与黄章的合作最终破裂,在雷军看来,是投资人热脸贴了冷屁股;在黄章看来,是资本忽悠投资套了很多干货,至今黄章还迟迟不能释怀。

对于小米而言,尽管外界可能对其首款汽车产品的原创性提出疑问,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真正的创新并不是从空白中诞生的,而是在现有技术和理念之上的迭代与突破。

小米在开发SU7时,无疑会深入研究市场趋势,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并结合自身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力求在某些细节上实现改进,或者在特定功能上提供独特的用户体验。

此外,对于小米这样已经在手机领域获得成功,有着上万名员工的大企业来说,涉足汽车行业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以及品牌影响力延伸,通俗地说也是一场豪赌。赌赢皆大欢喜,赌输万劫不复。

它们需要将自身在其他领域的品牌优势转化到新的产品线中,这也可能是小米在第一款汽车设计上借鉴成熟品牌的一个战略考量。

作为一个在手机领域里成功的企业进入汽车业,雷军是真的投入真金白银、巨额资金来造车的,真的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因为一旦失败,必将万劫不复。

对于造车,小米是个门外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失为良计,小米从宣布造车之日开始,就花费巨资到处挖人。目前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近3000人,有相当部分是从其他车企挖来的。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不管外界如何评论小米SU7的设计和创新,只有真正投入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才能证明其价值。

对于小米来说,重要的是要确保其汽车产品不仅在设计和技术上有所借鉴,更要在此基础上持续地推进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看来,小米汽车第一款车SU7成绩单,应该来讲是大体合格的,有优点,也有些缺点,我们要给真正造车的雷军、小米一点时间。

没有简单堆料,而是自己参与产业链投资

在雷军和小米团队的策略中,他们没有盲目追求高端市场的高额利润,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稳健的市场进入策略。

他们深知作为新入局者,要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立足,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信誉和消费者基础。

因此,他们选择了一个更为大众化的市场细分——20-30万元的价格区间的电动中型轿跑车,来吸引那部分对性价比有着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在这个价格点上,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传统的依赖于知名Tier 1供应商的模式会增加成本,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并不现实。

于是,雷军利用自身在投资界深厚的背景,通过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和小米产投三个平台,对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进行了深度布局。这种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确保了小米汽车能够在供应链管理上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与此同时,这近千家被投资的公司不仅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零部件供应,还能够成为小米汽车的忠实合作伙伴。

这些公司在得到小米的投资后,无疑会将小米汽车视为重要的客户,从而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此外,这些公司也会因为与小米的合作而获得额外的市场曝光,变相地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免费的宣传。

从长期来看,雷军的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小米汽车的生产成本,还构建起了一个坚实的产业生态,让小米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多的底气。

当小米汽车最终推向市场时,它不仅将是一辆性价比高的电动车,更是雷军精心策划下的产业链布局的有形体现,预示着小米在电动汽车行业不仅仅是一个新玩家,而是一个具备深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重要参与者。

没有冒进使用滑板底盘,但优化了底盘

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太晚了。小米虽然在手机行业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汽车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巨头背景雄厚,实力非凡,难以撼动。

于是乎,在电动汽车业先进的滑板式底盘就是一种前人没使用过的技术,一种后发企业可能会超越原来巨头的一种选择。

所谓滑板式底盘,即将电池、电动传动系统、悬架、刹车等部件提前整合在底盘上,实现车身和底盘的分离,设计解耦。滑板式底盘≈非承载车身结构+线传转向/制动系统+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基于这类平台,可以大幅降低前期研发和测试成本,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打造不同的车型。



对于小米造车来说,滑板底盘是一个弯道超车的选择,但也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成功与失败概率都很高。

在雷军带队进行广泛的调研与现场研讨后,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但滑板式底盘中相对成熟的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刹车系统等被引入到小米SU7设计里来了。

没有中国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就没有小米SU7

对于小米汽车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造车的事情,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4月8日智己L6新车发布会上提出了质疑,“从原生平台开始研发,2-3年时间,纷繁复杂的整车和零部件试验和验证计划,随便怎么优化似乎也不够排啊,谁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如此高效和高速的?”言下之意是想暗喻些什么!

对此雷军的回复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小米有创业14年的经验和积累,并且组建了一支非常靠谱的研发团队;二是因为中国的产业链基础很好,做智能电动汽车非常完善,不走弯路,三年时间把第一辆车弄出来是有机会的。”

这个问题其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最近出版的《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给出了答案,书里详细地叙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

 

这为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由此驶入了快车道。《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都进化到3.0版本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是有条不紊,有序推进的,各细分领域技术进步很快,产品迭代、人才培养也在加速,另外有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让汽车设计、仿真、验证节约了大把时间。

与以往造燃油车不同,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成熟,所以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相对也更快。这样小米从手机行业跨界到汽车行业,才能只花费3年的时间就造出了第一部车。

应该给雷军这样真正造车的企业家多点宽容与理解

小米这个科技巨头,在智能手机市场耕耘多年后,终于迈出了跨界的一大步——进军新能源汽车业。小米SU7作为小米造车历史上的第一款产品,无疑承载着公司以及消费者的高度期望。尽管它并非完美无缺,但考虑到这是小米在汽车行业的初次尝试,我们似乎可以给予一些宽容和理解。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确实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它的成功,至少暂时看来,是可圈可点的。毕竟,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小米SU7同样有着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当然,对于一个刚刚踏入汽车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小米已经算是交上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雷军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他的远见和勇气值得敬佩。从手机到汽车,这样的跨界并不容易,而雷军却敢于在这样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其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期待和赞赏。

最后

各位可以期待下一篇《顾说电车:雷军卖车》,相信会有更多的故事和精彩内容和大家分享。

雷军如何在汽车市场上布局,如何将小米的品牌理念融入到汽车行业,以及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话题,都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毕竟,小米的每一步,都可能改变行业格局,影响市场的走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