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集团(15.210, 0.19, 1.26%)(SH600104,股价15.30元,市值1771亿元)旗下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主动撤回了科创板IPO(首次公开募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捷氢科技的国内装机量排名靠前。

  盈利难是目前国内氢能企业上市的一大障碍,在A股IPO政策收紧的背景下,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氢能企业转战港股IPO,且已获得成功。

  捷氢科技尚未实现盈利

  4月1日,捷氢科技主动撤回了科创板IPO,其最近一次更新IPO状态,是在2023年12月底披露对交易所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根据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捷氢科技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的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可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

  国金证券(8.440, 0.19, 2.30%)在2024年3月3日发布的研报中披露,2023年,捷氢科技的燃料电池系统累计装机量在行业内排名第二,占比10%,仅次于亿华通(33.650, -2.12, -5.93%)的23%;2024年1月,捷氢科技以23%的装机量占比排名第一。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子公司,捷氢科技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其间接控股股东上汽集团。2020~2023年上半年,捷氢科技对上汽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31.63%、39.24%、23.03%和76.25%,2023年上半年对上汽集团存在较大依赖性,上汽集团也是唯一一家在报告期内一直位列捷氢科技前五名客户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以来,A股IPO节奏阶段性收紧,从实践情况来看,未实现盈利企业在A股IPO的通道已基本被封堵。

  而捷氢科技自2022年6月IPO获受理之后,仍旧未能实现盈利。2020~2023年上半年,捷氢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5.87亿元、4.75亿元和0.49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9561.36万元、6816.56万元、1.34亿元和1.37亿元,不仅营收在2022年同比有所下滑,且自2022年以来,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的亏损也有扩大之势。

  产业链上游成本比较高

  在捷氢科技折戟科创板IPO的同时,氢能领域公司的上市竞赛并没有停歇。

  随着A股市场IPO收紧,尤其是未盈利企业上市门槛提升,氢能企业纷纷选择奔赴港股市场。

  2023年12月,金源氢化和国鸿氢能成功登陆港交所,重塑能源则在上个月递表港交所。此前,重塑能源也多次冲刺A股IPO未果。更早之前,亿华通于2023年1月登陆港交所,成为A+H上市公司。

  捷氢科技后续是否也会申请赴港上市?2024年4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捷氢科技董事会办公室电话,但对方告诉记者,暂未收到这方面的信息。随后,记者拨打上汽集团证券部门电话,但未获接通。

  A股市场目前还有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仍在IPO辅导备案阶段,其是港股上市公司东岳集团旗下子公司,辅导期为2023年9月13日至2023年12月31日,目前尚无进一步消息。

  事实上,截至目前,氢能上市企业普遍未能实现盈利。以上市较早的亿华通为例,其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计继续亏损2.26亿元,亏损额同比进一步扩大。

  氢能产业的普遍性亏损主要与产业链上游成本比较高有关。捷氢科技在2023年12月回复交易所审核问询函时表示,从燃料电池上游产业来看,制氢、储氢、运氢、加氢领域的技术发展尚不够成熟,整体投入规模较小,导致中下游用氢成本高,是目前燃料电池上游产业规模化应用以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也是现阶段制约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径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不过,资本市场并非不看好尚未实现盈利的氢能赛道。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的国鸿氢能,目前在港股市值已接近120亿港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