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与香港在科创领域协同合作、共谋发展,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同为我国创新“前沿阵地”,京港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出“1+1>2”的协同效应?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多名来自香港的参会嘉宾接受南方+采访,分享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见解。

“京港科创合作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北京基因,香港血统,中国标准,世界产品。”香港贸易发展局华北东北首席代表陈嘉贤介绍,近年来,京港科创合作在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成果,合作也为两地共同探索创新技术的新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北东北首席代表陈嘉贤。  南方+ 泠汐 拍摄

陈嘉贤认为,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和北京“两区”建设实现了优势互补。香港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吸引着全球资本和顶尖的专业人才,也能助力北京的科创企业“走出去”;北京提供的优质平台和优惠政策,为港企和由香港引入的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陈嘉贤进一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为北京创造的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提供了更多机会。“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拥有‘北京基因’的科创企业,可以凭借大湾区的优势缩短创新周期,再通过香港走向海外市场。”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认为,香港拥有多家国际知名的大学,每年培养近万名优秀人才,是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可在原始创新和国际创新上发挥特色优势。不过,香港的地理空间相对有限,产业承载能力相对欠缺。北京具备产业集群条件,可以很好地弥补香港存在的这一短板。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尚海龙。  南方+ 泠汐 拍摄

尚海龙还指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重要基地,两大中心实现“南北呼应”。“相信京港两地可以结合各自在科创领域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助力我国的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表示,京港两地虽各自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高质量的人才培育水平,但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存在优势互补的潜力。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

“香港的专业教育和内地有一定差异。例如在培育制造业领域的人才时,香港高校比较重视培育学生的思考和应变能力,增进学生对整个产业链的了解,而内地高校比较注重培育学生对制造工程原理的掌握程度。如果两地能够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赵汝恒说。

赵汝恒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同内地多个城市签署了建设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框架协议,目标是用科技创新为企业生产赋能,助力内地城市实现产业链升级。目前,已有4个创新研究院开始运营。

“我们致力于将香港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内地实现落地转化。与香港相比,内地城市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些产业技术成功在内地落地后,还可以再借助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将内地企业的产品推广到海外市场。”赵汝恒说。

南方+记者 泠汐 赵晓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