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齐鲁制药开发的地舒单抗注射液120mg(鲁达欣)正式获得上市许可批准,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的障碍的骨巨细胞瘤(GCTB),包括成人和骨骼发育成熟(定义为至少1处成熟长骨且体重≥45kg)的青少年患者。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皓廷(Mohammed Tawil)
01
关于地舒单抗注射液鲁达欣
鲁达欣是齐鲁制药研发的地舒单抗120mg生物类似药,可以高亲和力结合RANKL,抑制破骨细胞活化。齐鲁制药严格遵循生物类似药研究指南,历经十年研发,通过药学、非临床和临床一系列比对研究,逐步递进、科学严谨的确证本品与原研参照药的整体相似性,支持本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齐鲁制药先后在2020年和2023年于《Front Pharmacol》《BioDrugs》发表了鲁达欣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研究证明鲁达欣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与原研地舒单抗相似。其在实体瘤骨转移患者中开展的III期临床有效性比对研究亦在 ASCO 2022会议上首次公布。
02
鲁达欣为中国骨巨细胞瘤患者,提高无病生存率,带来多重获益
骨巨细胞瘤(GCTB,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局部呈侵袭性生长的原发性骨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所有原发良性骨肿瘤的23.96%,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1.61%,高于国外文献报道的3%~8%[1]。
GCTB潜在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基质细胞RANKL的高度表达,激活破骨细胞,从而引起肿瘤生长和骨吸收[2]。尽管绝大多数骨巨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但若不进行治疗,则会经常对骨骼造成损伤,进而导致骨痛、肿胀、行动能力丧失和病理性骨折[15]。
鲁达欣可通过高亲和结合RANKL,抑制破骨细胞活化,降低GCTB的疾病复发[16]。最新分析结果显示,地舒单抗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改善明显。对于可手术切除患者,鲁达欣治疗后患者仅需接受对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甚至可豁免手术;而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患者,鲁达欣的治疗可使疾病得到长期控制,并显著提高无病生存率[3]。
03
地舒单抗为中国实体瘤骨转移及MM患者,予以生存希望,提高生活质量
骨是晚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不断改进,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而骨转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骨转移常见于晚期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其发生率在晚期患者中分别为30-40%、65-75%以及65-75%[4]。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溶骨性病变则更高,达90%[5]。
骨转移潜在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B)与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B Ligand)的结合,其传导信号可破骨细胞活化,继而导致休眠的肿瘤细胞微转移灶被激活,发生增殖[6]。骨转移一旦发生,则可导致病理性骨折、嵴髓压迫、骨痛、骨放疗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Skeletal Related Events),严重缩短晚期患者总生存期,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存在极大未获满足的需求[7][8][9][10][11]。
地舒单抗可通过阻止RANKL与RANK结合,来抑制破骨细胞活化,从而降低SREs的发生。在多项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研究中证实,地舒单抗较唑来膦酸,显著延迟晚期患者SREs发生时间,缓解骨痛,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12][13][14][15][16][17]。齐鲁制药亦在推进鲁达欣在肿瘤骨转移及MM适应症的上市工作。
04
鲁达欣惠及广大中国患者,助力健康中国2030
鲁达欣为骨巨细胞瘤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在中国肿瘤骨改良药物领域再创辉煌。此次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标志着鲁达欣这一重磅产品可以开始正式进入临床使用,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全新希望,将极大提高中国患者药物可及性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帮助更多肿瘤患者走出治疗困境,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蓝图。
05
齐鲁愿景
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表示:“不管是骨巨细胞瘤,还是肿瘤骨转移,均会带来病理性骨折、骨痛等不良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存。鲁达欣的获批将为广大中国患者带来曙光,提高可及性,延长生存,并提高生活质量。”齐鲁制药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大医精诚、家国天下”的理念,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与时俱进,致力于研制开发治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创新产品,以满足中国患者的未尽之需,最后,感谢为鲁达欣获批做出巨大贡献的患者、医学专业人士及相关政府部门。
参考文献
[1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中华骨科杂志,2018,38(14):833-840.
[2] Thomas DM.Curr Opin Oncol . 2012 Jul;24(4):397-403.
[3] Chawla S,et al.Lancet Oncol . 2019 Dec;20(12):1719-1729.
[4] Coleman RE.Cancer Treat Rev . 2001 Jun;27(3):165-76.
[5] Parrondo RD, et al. Onco Targets Ther. 2019 Oct 14;12:8467-8478.
[6] Croucher PI,et al.Nat Rev Cancer . 2016 May 25;16(6):373-86.
[7] Shiying Yu, et al.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0,9(1):1-12.
[8] Tsuya A,et al.Lung Cancer . 2007 Aug;57(2):229-32.
[9] Yang M,et al.Discov Med . 2019 May;27(149):211-220.
[10] Howard LE,et al.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 2016 Dec;19(4):380-384.
[11] Bhowmik D,et al.Curr Med Res Opin . 2019 Mar;35(3):513-523.
[12] Stopeck AT,et al.J Clin Oncol . 2010 Dec 10;28(35):5132-9.
[13] Fizazi K,et al.Lancet . 2011 Mar 5;377(9768):813-22.
[14] Henry D,et al.Support Care Cancer . 2014 Mar;22(3):679-87.
[15] Scagliotti GV,et al.J Thorac Oncol . 2012 Dec;7(12):1823-1829.
[16] Cleeland CS,et al.Cancer . 2013 Feb 15;119(4):832-8.
[17]Martin M,et al.Clin Cancer Res . 2012 Sep 1;18(17):4841-9.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