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安银行的总体业绩符合预期,但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期望通过改革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和能力,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3月15日,在平安银行举办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表示。会后,冀光恒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安银行科技赋能、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境外来华人员和国内老年人的支付服务水平。
日前,平安银行交出了2023年经营业绩“答卷”。该行2023年实现净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2.1%;资产总额5.59万亿元,同比增长5.0%;不良贷款率1.06%,拨备覆盖率278%,资产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资本充足率方面,该行资本充足率13.43%,较上年末提升0.4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22%,同比增加0.58个百分点。
“受持续减费让利、调整资产结构及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平安银行的净息差和营收同比下降。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动应对市场变化,一方面持续优化信贷投放和客户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夯实营收基本盘;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成本,推行精细化管理,更多聚焦中低风险客群,严控风险成本。考虑到行业后周期特性,预计2024年银行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平安银行将继续攻坚克难,优化业务品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冀光恒表示。
架构调整以适应新发展需要
业绩发布会上,冀光恒携分管对公业务的副行长杨志群,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分管零售业务的行长助理张朝晖,董秘周强,党委委员、拟任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吴雷鸣等部分领导班子成员亮相。2023年下半年,平安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涉及架构改革、高层人事变阵、做实分行自主经营等。
具体来看,在公司金融模块方面,平安银行裁撤了存在十年之久的行业事业部,将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零售金融模块方面,撤销东区、北区、南区3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打通资源配置,形成体系优势。
“总体而言,这次架构改革使我们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新阶段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动平安银行高质量发展。” 冀光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调整一是将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让分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二是理顺了条线和分行的关系,改革后经营模式从过去以条线为主,转向以分行为主,打破条线间的壁垒,提高分行的综合能力;三是总行职能得到调整强化,设立了战略客户部,加强普惠金融建设等。
随着事业部架构调整基本落地,平安银行打法已然变阵:总行“瘦身”,腰部做大,给更靠近前线的分行更大决策权、更短决策链条,进行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配置。“这次架构改革不仅是对原来组织架构的优化和效能提升,更是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一次升华。”冀光恒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改革,平安银行在组织架构上更加协同,干部能上能下、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得到强化,队伍的综合能力得以夯实,期望通过改革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和能力,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提升自身整体竞争力。
零售、对公相互补位
在这一过程中,该行高管也重申,“零售做强”的核心战略不会动摇,但短期内仍面临部分挑战,需要将对公做精,强化零售、对公业务的相互补位,为零售业务转型争取时间。
“我们会更加坚决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成本管控,从对公业务中找到新的零售客户增量,通过公私融合,挖掘企业中的个人客户金融诉求,弥补靠零售‘单打独斗’的获客瓶颈。”冀光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零售黑马”是平安银行的标签,2023年平安银行主动调整零售业务,零售金融业务利润占比下降明显。对此,冀光恒坦言,当前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确实面临较大压力。“过去,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是以企业客户端驱动,表现为‘三高’(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因此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是我们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决定的。为尽快回归正常健康状态,我们非常果断地、主动地对零售业务进行了调整。现在看来这个措施是及时的,受到市场认可。”他表示。
自2023年以来,平安银行对高风险的零售产品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收模式,避免零售贷款的“破窗效应”,保障存量资产软着陆。2023年下半年,经主动调整后,平安银行高风险的零售信贷压降了1000多亿元,冀光恒表示,接下来要稳中求进,目标是实现资产质量的调优。“未来,平安银行会坚决贯彻零售做强的战略定位,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优化资产质量,争取尽快实现零售业务的规模增长回正和资产质量的显著提升。”接受采访时,冀光恒告诉记者。
零售业务发展一直是平安银行的战略重点之一。从具体措施来看,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张朝晖告诉记者,接下来一方面要控制好风险,针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定价策略,同时优化风险、获客、负债、管理等成本,提升中低风险客群的占比;另一方面要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与自营队伍建设打造零售“护城河”。
多举措优化支付服务
近期,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相关部门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这既是我们践行金融的政 治性、人民性的行动;也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冀光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平安银行积极贯彻落实相关部署,围绕“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境外来华人员和国内老年人的支付服务水平。
优化支付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升老年人和外国人的支付感受和便利。具体来看,平安银行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升外卡的受理能力。二是保障现金的使用环境。三是优化账户服务,通过简化境外来华人员开户流程、优化账户使用体验、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等举措,优化便利支付体验。四是深化科技赋能,不断升级平安“口袋银行”,提升搜索智能性、服务多语言化,优化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服务体验;持续强化账户风险管理,分类分级管理以提高账户服务质效,防范账户风险,保障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安全。
据了解,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可以支持VISA、万事达、运通、GCB、大来卡等五家最主要国际组织的外卡受理;该行各网点能够支持美元、英镑等10多种主要货币的现钞兑换;为落实好“现金兜底”要求,该行也在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专项整治行动。
冀光恒表示,接下来,平安银行将持续聚焦境外人士来华遇到的“不能用、不能用、不想用”问题和国内老年人对现金支付场景的习惯性领域,利用科技手段完善业务流程,积极推动各类安全便捷的支付创新,进一步提升便利支付体验,助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推动房地产业务稳健发展
房地产业务风险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根据平安银行2023年年报,截至去年末,该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553.2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81.62亿元;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86%,较上年末下降0.57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随着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有效化解,房地产长效机制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房地产行业一定会步入更高质量的良性发展轨道。” 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各项政策要求,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助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积极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的协调机制。目前“落实协调机制”被纳入2024年重点工作,该行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要求总行到分行,审批、风险、业务条线开展平行作业;建立审批前置和绿色通道支持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尽责、免责制度,加快清单项目的评估和落地效率,精准提供信贷支持。据悉截至目前,该行已经对接清单项目2223个。
二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据冀光恒介绍,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存量开发贷款中,非国有房企的余额占比达到67.5%。去年12月,平安银行与非国有房企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定制化推出7大类、15条的支持举措,覆盖了延长贷款期限、提高预售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城市更新融资支持、降低贷款利率、扩大债券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按揭服务质效等企业最为关切的领域。今年会继续推进实施和深化相关措施,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是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当前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进入关键阶段,从全行业角度,我们既要处理好存量风险,也要防范新的风险生成,为风险化解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冀光恒表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