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大 风
原来车企不仅可以召回汽车,还可以“召回”员工。继大规模裁员一月之后,理想汽车突然紧急召回部分关键岗位的被裁员工。毫无疑问,这又是一起“裁员裁到大动脉”的典型案例。有意思的是,理想似乎并不愿意为这次错误的裁员决策“买单”。没有赔偿、没有态度,这种反复横跳,视员工尊严和利益如空气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理想管理层的傲慢,也展现了理想企业风气究竟能有多么差劲。或许是2023年的“幸运”冲昏了头脑,让理想忘记了什么叫脚踏实地。如今,面对MEGA失利和销量的下滑,以及财务状况的不佳,理想是时候沉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这出闹剧,其实也给了国内其他新能源车企一个警示,在技术发展的道路和技术人员的去留上应该更加慎重。


来源:脉脉
理论上,理想裁员相当于解除了劳动合同,双方已不再存在劳动关系,而后续召回,双方也应该重新签订一份新的劳动合同。
所以哪怕员工响应号召重新回到岗位,当时裁员所协商的补偿,理想还是应该如实支付。企业从来都是以利益为导向,理想召回部分被裁人员,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离开这些员工的价值,会导致其更大的利益受损。但谁又能保证,等利益问题不存在了,理想是否又会将这些员工裁掉呢?因此,理想应该为自己做的决定付出代价,员工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最近这几年,企业大规模裁员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但明显的市场预判和公司决策失误,绝不应该由普通员工背负。从扩张,到裁员,再到召回,这一系列操作,充分暴露了理想汽车高层决策的随意与莽撞。

来源:理想汽车2023年财报
卖爆的同时,理想汽车的员工规模也开始迅速膨胀,2023年整体新员工数量超过1.6万,在原有规模上同比增长了60%。这让理想的员工总数超过了3万人,仅次于蔚来。
高光之下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更是自信的表示:“三年内让所有理想汽车工厂里的工匠们能够获得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同样等级的收入和成就。”此外,李想还曾公开表示2023年目标全部达成,2024年要挑战更高的目标:800000、100000、30000、2000。这些数字分别代表全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并在当年实现 “中国市场豪华汽车品牌销量第一”。然而进入2024年,随着问界等新势力的突然发力,以及理想压重注的MEGA失利,让理想的日子突然变得艰难起来,经营大不如去年。今年3月,理想官方将全年销量指引从80万辆下调至56至64万辆。到6月5日,理想汽车再次下调2024年销量目标,调整后的目标为48万辆。在销量放缓和目标下降的趋势下,理想汽车人力冗余的迹象愈加凸显,裁员成为了必选项。而早在4月初,就有一位自称为理想汽车员工的账号就在社交平台爆料称,理想新offer全部暂停审批,17(级别)岗以上会有少量股票,但可能与绩效等考评挂钩,低绩效无法套现。随后到5月初,又陆续有内部员工放出消息,理想汽车内部开始逐渐裁员,首先“动刀”的是人力资源部门。另外造型部门、生产以及供应链相关部门均有不同比例的人员调整。但理想怎么也没想到,这轮裁员会裁到自己的“大动脉”上。

图:理想纯电SUV谍照
汽车行业的节奏非常重要,一步空,步步空。在MEGA失利之后,5月20日,李想又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今年不会发布纯电SUV产品,而是改期明年上半年。
其实关于产品策略的调整,也体现在理想一季度财报的承压。一季度,理想汽车凭借8.02万辆销量营收243亿元,较去年一季度的183亿元增加了32.3%。但经营利润出现了明显亏损,亏损额达5.85亿元,结束了理想连续四个季度的经营盈利。而得益于理想的10.69亿元利息收入及投资收益,理想最终净利润为5.91亿元,但依然同比大幅下滑36.7%。
来源:理想汽车2024Q1财报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理想选择推迟纯电车发布,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纯电车销量为668.5万辆,同比增长24.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80.4万辆,同比增长84.7%。虽然纯电车销量依然高于混动车,但从增幅来看,却是混动车大幅领先。有观点认为,尽管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固态电池正逐步商用,但综合考虑国内出行环境、长途需求,国内混动车销量今年很可能追上纯电车。 尤其是在高端市场,混动车可以摆脱续航焦虑,就算油费略高,对于豪车车主而言也不是大问题。推迟纯电车型上市、静观市场变化,对理想来说显然更加稳妥。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消费者喜好,也能确保推出的纯电产品能够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吃一堑长一智,不管是裁员错误,还是产品失利,又或者是财报承压,这些都在“要求”理想和李想沉稳下来,认真思考“出路”到底在哪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