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光信IPO:过会后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涉嫌财务造假引发质疑的同时关联交易也值得进一步追究

在漫长的空窗期后,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审核工作终于迎来了重启的曙光。

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电光信)顺利通过上市委的审核,成为新“国九条”发布后首个过会的企业。

这个时刻标志着资本市场重要板块的回归,注入了新的融资活力,为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6月17日,北交所上市委召开了2024年第10次审议会议。会议最终审核通过了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上市申请。

成电光信,这家专注于网络总线产品,特别是FC网络总线产品研发的企业,近年来业绩突飞猛进。然而,在业绩飙升的背后,市场对其财务操作的质疑声也愈发响亮。

成电光信的成功过会,仿佛是一场胜利的凯歌,但在这光鲜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财务数据的激增,是技术创新的硕果,还是财务操纵的结果?

随着成电光信走上资本市场的舞台,这些疑问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揭示。

资本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但成电光信未来的路途,注定不会平坦,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涉嫌财务造假引发市场质疑

从2020年到2022年,成电光信的营收从4052.58万元猛增至1.6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也从-456.3万元逆转为3128.07万元。

尽管2022年业绩仍在增长,但今年上半年,成电光信的营收却下滑了9.39%,扣非归母净利也同比减少4.71%。

如此显著的业绩波动,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增长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报告期内,成电光信进行了三次会计差错更正,其中2020年净利润调整幅度高达-132.39%。频繁的会计差错是否有意为之,以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2021年,公司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特征组合及预期信用损失率进行了变更,这一系列变更是否是为了粉饰业绩、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北交所对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表示严重质疑。

成电光信的部分产品由于客户场地限制等因素需要下厂验收,验收通过后确认收入。然而,报告期内,成电光信多次未完成军审定价,以暂定价格入账的产品收入占比不小。这种不透明的定价方式和收入确认手段,让人怀疑其是否存在调节收入和利润的行为。

成电光信是否通过暂定价格操控收入,调节利润,甚至进行财务造假?北交所已要求其详细说明军品审价的具体流程、依据和周期,并解释是否存在调节申请审价时点及调整前期已审定价格的情况。

在未完成军审定价的情况下,以暂定价格入账的产品收入占比不小。

这种做法是否存在调节收入和利润的嫌疑?成电光信是否利用暂定价格作为财务操控的工具,以人为调整其收入和利润水平?这一系列操作是否具有系统性,旨在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2021年,成电光信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31.89万元,而2022年末及2023年上半年末这一数据分别为-1384.44万元及-4255.65万元。

负面的现金流主要与其存货资金占用较多有关。成电光信的下游客户为国内大型军工集团单位,为保证产品交付和售后,公司采购了大量原材料及备品备件,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财务压力。

报告期各期末,成电光信的存货账面价值不断攀升,分别为3,769.11万元、6,514.41万元、8,524.85万元和1.23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6.63%、40.39%、41.97%和53.96%。

同期其存货周转率却显著偏低,仅为0.69、1.28、1.25和0.03。成电光信是否通过囤积存货虚增资产,以掩盖其现金流紧张的事实?

此外,成电光信的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35.27%攀升至2023年一季度的53.73%,远超同行业均值。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其长短期有息债务合计为8511.69万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813万元,根本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这是否意味着成电光信的债务风险高企,资金链濒临断裂?

此次IPO,成电光信计划募集6,224.75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然而,在财务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公司还计划拿出4700万元建设总部大楼及研发中心项目。

这种资金使用安排是否合理?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其财务风险?成电光信是否在利用IPO募集资金填补财务漏洞,而非真正用于业务发展?

北交所对成电光信报告期内业绩大幅增长的真实性和持续性提出了质疑。

公司财务数据频繁调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军品收入确认的复杂性,都使得外界对其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产生信任危机。成电光信是否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行为,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成电光信在IPO之际,尽管业绩增长显著,但其背后的会计差错、财务内控问题以及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均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质疑。

涉嫌财务造假的阴影笼罩在这家公司的头顶,未来成电光信能否提交注册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市场需要答案,成电光信能否经得起时间和监管的考验,仍需拭目以待。

财务健康隐患与高管失责频发,能否赢得市场信任?

成电光信选择了北交所的第一套上市标准,符合市值和净利润的要求,但其财务健康性和长期稳定性值得怀疑。

成电光信在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为7768.60万元,同比暴增591.3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到1891.28万元,同比大幅上升1461.87%。

这一看似令人瞩目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下游需求的激增和LED球幕视景系统的交付。

然而,这种单一产品线驱动的业绩增长是否可持续,依然是个巨大的问号。

报告期内,成电光信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769.11万元、6514.41万元、8524.85万元和1.23亿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6.63%、40.39%、41.97%和53.96%。

如此高的存货积压是否暗示着公司销售渠道不畅,甚至可能存在产品滞销的问题?

截至今年上半年,成电光信的短期借款为6006.6万元,长期借款为2502.09万元,有息债务总额高达8511.69万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1813万元。

这种资金紧张的状况,公司是否能有效应对如此高的债务负担?这些应收账款的回收是否存在问题?为何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司的货币资金却如此紧张?

成电光信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公司于2014年挂牌全国股转系统,自2011年成立以来并未吸引任何外部投资机构。在挂牌当天披露的定增计划,也因后续认购及挂牌情况未详细披露而引发交易所问询。

2015年,公司再次定向发行800万股,认购方为成都隼睿投资合伙企业,其背后股权结构复杂,令人质疑其资金来源和投资动机。

隼睿投资的大股东四川信托,通过复杂的持股结构间接成为成电光信的大股东。成电光信未完成业绩承诺及IPO对赌事项后,隼睿投资自2017年起逐步减持股份,至2021年已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成电光信与隼睿投资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否隐藏着利益输送的风险?这些股权结构的变动是否存在违规操作?

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也不容忽视。成电光信的高管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期间,多次因股权代持未及时披露而遭受处罚。

2023年,公司高管付美因代持股份未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并披露,被全国股转公司予以口头警示。

此外,付美还因敏感期交易问题,再次被警示。公司及其管理层还因前期会计差错更正问题,受到监管部门的警示函。

为何高管在多个违规行为曝光后,依然能够继续担任重要职位?这些违规行为是否反映了公司治理的严重缺失?成电光信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系统性漏洞,导致高管能够长期规避监管?

同时,公司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未及时披露的情况。

公司与小股东张益蓉控制的展鹏数码之间存在交易,但未按规定披露为关联交易。展鹏数码还受托进行了多项研发项目,但实际的资金流向和执行情况令人质疑。

这些未披露的关联交易是否隐藏了公司内部的利益输送?为何公司未能对这些交易进行充分披露?

成电光信目前的主要股东包括公司创始人及核心技术人员。董事长邱昆持股20.46%,总经理解军持股13.47%,

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付美持股12.59%。高管层的持股比例较高,但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公司治理问题频出。尤其是在股权代持问题上,高管与其亲属之间的复杂关系,暴露了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

这些高管亲属间的代持关系是否会导致内部管理更加混乱?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缺陷,使得这种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