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规避高关税选择到东南亚建厂;到后来跟着大客户“走出去”,陆续在多地打造供应链;再凭借供应链优势接到了更大规模甚至更多领域的订单来反哺中国的产能,进而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机遇……

这样的变化,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中企在出海大潮中将策略升级为全球化战略,并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中找到新的平衡。

反哺中国产能、催生新业务

作为中国传统的家电出口制造商,以欧美市场为主的邦泽创科的董事长徐宁在6年前去越南建立了工厂,“我们当时主要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挑战,本来只是将越南的工厂作为制造分厂来处理,现在上升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

这样的变化背后,是徐宁他们尝到了“甜头”。

自越南的工厂投产后,他们本身主营的办公电器产品迅速扩大了销售渠道,徐宁表示:“美国一家大型商超以前没找我们买货,看到我们在越南有了工厂,半年后就有业务对接了。”除了主营业务,由于在越南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竞争力的制造基地,这让他们获得了跨品类的订单,“应客户的要求,我们还扩展了不少以前没做过的产品,将办公电器扩展到了厨房电器甚至枪柜、保险柜这样的五金类产品”。

目前,徐宁的供应链为“三点一线”——公司总部和中国制造基地仍然位于东莞,核心零配件制造中心设在中国东莞和越南河内之间的中国广西玉林,从而为两地的工厂提供产能。因越南工厂而吸引来的新订单和国际客户,反过来促进了国内核心零部件产能的提升,也为国内产能和产线扩增明确了方向。

不过,较早开始转型跨境电商的他们,经历了疫情期间市场需求的疯狂上涨,也不得不面对疫情后的高库存压力。“为了清库存,我们用了17个月来大甩卖,大概损失了8000万~9000万,也导致2022年前后的利润特别差。”徐宁告诉第一财经,一直到去年,公司的净利润才恢复到了正常,从2022年的1000万恢复到了1亿左右。

根据邦泽创科发布的2023年年报业绩报告,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9.08%,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1018.55%。

对徐宁而言,在越南的制造基地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而主要的出口市场仍然是欧美,“当务之急还是全球业务的重新组合,下一个阶段才是打开东南亚市场”。

对中国新势力造车企业哪咤汽车来说,去东南亚建厂则首先是为了当地的市场。自2022年迈开“出海”步伐,哪咤汽车采用“深耕东盟、抢滩南美、开发中东和非洲”的战略,目前正陆续在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建立工厂。

其泰国工厂已于2023年11月底投产,今年3月大规模量产;今年1月,哪咤汽车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完成了第三家工厂的奠基仪式,计划于2025年正式投产;今年5月31日,印尼电动汽车制造商以CKD(全散件组装)的形式在当地为哪咤汽车的最新车型进行了初步组装。

截至今年5月底,哪咤汽车出口累积3.5万辆,其中东南亚出口1.6万辆,占比接近五成。今年前5个月,哪咤汽车新能源汽车出口16458辆,位列车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第五,新势力车企出口量第一,其中大部分出口东南亚。

哪咤汽车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中企而言,在东南亚建厂意味着供应链的多元化,可以降低因地缘政治冲突、关税壁垒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供应链受阻风险。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国品牌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东南亚地区有超过6亿人,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厂的本土化举措可以更好地为当地市场提供服务,也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其他国际市场。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3%。其中,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贸易总值同比增长10.8%,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5.8%。

在货物贸易之外,随着中企出海的需求越来越强,那些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也做起了服务的生意。

徐宁就在供应链的构建中找到了新的业务模式。他计划在越南启动“共享工厂”,一方面通过在美国市场积累的业务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对接大客户,另一方面则在生产端提供越南的场地和产线,从而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前期的“出海”成本和风险。这样的第三方服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制造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了业务多元化的增长。

在正和岛执行总裁史船看来,如今很多企业的体感是规模增长但利润没有增长,面对不增长或者放缓的经济环境,要找到突破的地方,突破口之一即找到环境变化下的新市场,也就是制造业转移和品牌出海。

“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明显感觉到了客户做海外营销推广的需求增加。预计今年帮助中企出海的业务规模可以翻两番。”中国会展企业智海王潮传播集团联合创始人、总裁谌立雄告诉第一财经,他们的出海是基于客户的出海。在服务出海的业务中,出口“新三样”企业,就是光伏、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中企占了很大的比例,快消行业的出海需求也出现了激增。今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建厂7周年,印尼车展也将迎来大量中国品牌,为此,他们打算成立印尼公司,专门为这些出海的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如何避坑、应对“内卷”

热闹的地方,总是蕴藏商机,却也不乏风险。在“出海”的热潮之下,中国市场的“内卷”也必然会随之卷到海外。

跟着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头部走出去的安美科技已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工厂。“现在干润滑油这行在越南有十几家企业了,开始变得跟国内一样竞争激烈。”安美科技董事长汪小龙在6月24日正和岛举办的新兴产业专场论坛上表示,接下来产业之间的差距会逐渐变得没那么明显,这也意味着,中企出海,要么不去,要么就要做好人力和精力重投入的准备,这样才可能有成果。

他认为,作为制造业出身的企业,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客户对象是谁,竞争力在哪里。如果是为了本土市场,那么市场较大的印尼是优选,如果是为了制造本身,那么产业链相对发达、配套更完善的泰国或越南可能更适合。

在徐宁看来,“出海”竞争最激烈的就是当地人才的竞争。“我们培养了一批懂中文又知道公司运作的越南员工。结果中国工厂一来,急需这种人才,直接给翻一倍的工资。”在越南熟悉中文又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少,这也倒逼着他不得不重点推进培训的工作,“只能自己培养”。

经过5年多的发展,徐宁说,越南工厂的人均效率已经不低于国内工厂。相对而言,越南工厂主要在物流和采购方面较国内成本更高一些,“关键零部件还是从中国运过去”。

关于出海,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用工、环保等环节,要做到合法合规。其次,要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比如越南人不喜欢加班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他们一样希望能多拿点收入。当然他们的员工很多都是本地的,很重视照顾家庭。这种文化的认同是很重要的。你对他们尊重,他们也会给出回报”。

关于合法合规,汪小龙建议,最好把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法律条文都列出来,“目前在国外看五张表,海关、税务、用工等,先把法律条文找出来,潜规则是什么,正式应该怎么干,先弄清楚,不然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可能会变成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

他觉得,出海有点像“小马过河”,一定要自己蹚过,这个水既没有那么深,也没有那么浅。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缪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