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个人系公募的发展不算一帆风顺,资产规模也还不大。不过仔细复盘,却有小小惊喜:十年间,截至2024年Q1,我国个人系公募累计为持有人赚取约12亿元基金利润。


那么,这些为持有人实现盈利的个人系公募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买入谁有更大概率能赚到钱?


1.


Wind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共成立27家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旗下资产总规模约为0.5万亿元,基金数量为454只;按资产规模算,货币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分别占比3%、6%、32%和50%。


从2015年首只个人系公募产品诞生,到2024年Q1的十个年头,我国个人系公募产品累计创造基金利润11.91亿元。其中资产规模占比最大的债券型产品,同时也是“赚钱大户”,十年共为持有人实现280.57亿元的基金利润;同期货币型产品累计实现基金利润8.62亿元;而股票型产品和混合型产品则是整体亏损的,分别为-41.69亿元和-234.01亿元。

整体而言,个人系公募诞生的头七年,即自2015年到2021年,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个人系公募的表现可圈可点,除2018年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全球资本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小亏12.56亿元外,其他年份都给持有人赚到钱了。尤其2020年,即个人系公募数量和规模双双大爆发的年份,其单年度为持有人大赚597.69亿元,为十年来的巅峰。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当年全球遭遇空前的股债双杀行情,全球股债两市年度蒸发约40万亿美元,是2008年的两倍,恰巧同年我国监管层进一步完善对个人系公募的监管。在此背景下,我国个人系公募录得诞生以来最差年份——单年度亏损额为-564.23亿元。之后权益市场表现持续疲软,个人系公募很难独善其身,不过亏损有所收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个人系公募十年来累计基金利润为正,却不意味着持有人都是赚钱的,尤其在2020-2021年高位申购并持有权益类产品的持有人,较大概率仍未浮出水面。

 数据来源:Wind

2.

若以十年(成立以来)为统计周期,截至2024年Q1,在已有产品的26家个人系公募(新设立的汇百川基金尚未成立基金产品)中,有15家、占比约6成的基金公司,历年累计基金利润为正,为持有人赚到真金白银。

其中成立以来累计基金利润总规模超过50亿元的有两家基金公司——鹏扬基金和泓德基金,前者是当前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个人系公募,后者是我国首家个人系公募,成立以来实现的基金利润均约为63亿元。这两家基金公司在四大类基金产品上均有产品分布,产品线相对齐全,但总的来说鹏扬侧重于固收,而泓德偏爱权益。

蜂巢、汇安、淳厚、中庚、惠升等5家基金公司,成立以来实现基金利润总规模位于10亿-50亿区间,它们旗下资产规模也比较适中,大体处于200亿-500亿上下。其中最特立独行的是中庚基金,成立9年旗下6只产品全部是中高风险的主动权益产品,但硬是在一片固收当道的基金公司中闯出一条生路,以累计近29亿的基金利润,站上个人系公募的第六位。

7月21日,中庚基金公告丘栋荣卸任基金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这家成立以来始终带有强烈“丘栋荣色彩”的个人系公募——旗下6只产品有5只以丘栋荣为初始基金经理并持续管理至7月19日,正式走上“去化”路线。

公告披露之后,丘栋荣在朋友圈连续发言维护中庚立场。他表示,自一开始就认为“主动权益投资的超额收益不应该建立在脆弱的明星基金经理‘个人英雄主义’之上”,而应基于“具有强大适应能力与生命力的价值策略体系”+“优秀的人才与高效的组织”+“良好的机制、透明的文化、高效的公司治理(基因)”,由此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以及持续的创造性,才是源源不断的超额收益根本来源。

这套说辞能多大程度稳住持有人,还得看后续的业绩表现,是否足够修复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信心。不过,说到底,资产管理行业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信任而产生,若信任的建立光靠几个冰冷的数字,那么由此而成的信任将极其脆弱易碎。

目前,中庚安排刘晟、陈涛、吴承根、孙潇接管丘栋荣原先管理的产品。从今年Q1到Q2,这些产品的资产规模合计缩水约1/4。不难理解,一些持有人在如此变动面前选择暂时离场观望。

还有兴华、博远、百嘉、弘毅远方等8家基金公司,普遍成立较晚,从资产规模到基金利润规模都偏小,产品线整体倾向于固收,权益资产规模占比往往不到30%,因此多数在成立早期A股权益行情不错的时候,得以借力权益投资增厚收益,到近年权益行情黯淡而固收行情向上时,权益部分对整体业绩的拖累有限,得以险守江山。

比如弘毅远方、凯石基金,虽然在2022-2023年遭遇回撤、亏损,但它们之前于2019-2020年两年分别累计赚到5.8亿元、2.95亿元基金利润,足够覆盖之后发生亏损,最终各自旗下各类产品累计基金利润均为正值,成立以来累计基金利润分别为2.29亿元和2.17亿元。

数据来源:Wind(利润数据截至2024年Q1;规模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

3.鹏扬基金

鹏扬基金脱胎于阳光私募,是我国首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资料显示,创始人杨爱斌直接持股45.15%,并通过璞识企业、润京企业、济通企业、泓至企业等多家有限合伙公司间接持股4.08%,是鹏扬基金的实控人。

资料来源:Wind

截至2024年Q2,鹏扬基金自成立以来历年累计为持有人创造基金利润逾68亿元,位居个人系公募榜首。可以说,在2021年之前,旗下主动权益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为鹏扬基金增厚业绩做出了显著贡献;而在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鹏扬基金的优势板块——债券投资,则为其降低回撤、平抑波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鹏扬基金是在债市经历了2014、2015连续两年大牛行情,2016又迎来慢牛行情,债券投资情绪持续回暖的背景下完成“私转公”的。可以说,转型伊始,鹏扬基金就继承了“将绝对收益进行到底”的基因和经营理念。

鹏扬基金创始人、总经理杨爱斌在固收领域颇有建树,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第一代从业人员,拥有25年固收投资经验。杨爱斌这人有股狠劲儿,职业生涯几次换“赛道”都取得不错的成就。他早前任职于平安保险,担任集团资产营运中心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等职,负责集团保险资金资产配置工作,这为他后来数十年的投资之路奠定了绝对收益的基调。

2005年至2011年,杨爱斌担任华夏基金总助、固收投决会主任委员、固收投资总监,全面主持华夏基金的固收投资管理工作。六年间,华夏基金旗下固收类资产规模扩张到逾1100亿元,排名行业首位,业绩表现亦出类拔萃。

2011年,杨爱斌“奔私”,创立北京鹏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即鹏扬基金的前身,以债券投资见长,在五年内资产规模达到400亿元,累计创造绝对收益逾28亿元,将其变成我国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债券类私募基金公司之一。

2016年,杨爱斌看好财富效应给债券基金的成长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决定“私转公”。八年来,鹏扬基金旗下资产规模已逾千亿,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个人系公募。

截至2024年Q2,鹏扬基金旗下共有87只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其中包括1只货币型、12只股票型、38只混合型、34只债券型以及2只FOF产品;资产规模依次为121.38亿元、35.73亿元、113.72亿元、884.40亿元和1.42亿元;历年累计创造基金利润依次为7.14亿元、-26.45亿元、-3.16亿元和90.82亿元(FOF规模太小,暂忽略不计)。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Q2)

翻阅历年基金年报可见,自成立以来,鹏扬基金只有2022年、2023年两次年度基金利润为负,其余年份都为持有人赚到了规模不等的基金利润。尤其2019年-2021年,鹏扬基金连续三年业绩爆发,分别录得约20亿元、39亿元、38亿元的基金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年鹏扬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创造的基金利润为5.78亿元、23.98亿元和20.78亿元,对当年基金利润的贡献率分别高达29%、61.28%和54.53%。

数据来源:Wind

鹏扬基金亦在这几年乘胜追击,加快发行新品的速度,尤其2020年和2021年,鹏扬基金分别发行了17只、18只新产品——单年度发行的新品数量几乎赶上此前三年合计发行的新品数量,鹏扬基金旗下占比超5成、约21只混合型基金即诞生于这两年。至2021年底,鹏扬基金的资产规模超900亿元,较2018年底翻了2.2倍。不过随后权益市场下行,当初快马加鞭集中发行的权益类产品,由于尚未建立足够的安全垫,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体业绩表现。

其实,早在杨爱斌决定回归公募时,用以作为“敲门砖”的,就不止于自己的优势能力圈:2017年鹏扬基金一口气成立了1只混债二级基金、1只短债基金、1只货币型产品、1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和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随后在陆续充实上述品类的同时,引入朱国庆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兼股票首席投资官,分管股票投资,并由建立中证债券指数体系、主导建立第一代中证债券估值系统的施红俊出任数量投资部总经理兼指数投资总监,于2019年、2021年、2022年先后为旗下的股票型基金、被动指数型产品、FOF产品破冰,不断从大类产品角度完善公司产品线架构。

可见,在鹏扬基金的发展架构中,虽然明确以债券投资为回归公募的立足之本,但打一开始,杨爱斌的视野就远超债券投资板块——他希望走出一条以债为基础,大力发展“固收+”特色路线的同时,积极完善主动股票、量化对冲、另类投资等多样化投资管理能力,努力为持有人提供多元化策略选择并力求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4.泓德基金

作为我国首家个人系公募,一直以主动权益为主导的泓德基金,成立初期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成立五年多即于2020年资产规模率先达到1168亿元,成为我国首家突破千亿大关的个人系公募。但随后在权益行情向下叠加各种狗血因素的影响下,旗下资产规模缩水,截至2024年Q2余472亿元,较顶峰时期缩减约6成。

截至2024年Q2,泓德基金旗下共有62只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其中包括2只货币型、1只股票型、32只混合型以及7只债券型产品;资产规模依次为30.28亿元、10.71亿元、313.05亿元和118.11亿元。

数据来源:Wind

尽管资产规模较高峰时期腰斩,但得益于权益牛市期间的丰厚业绩,泓德基金历年累计创造的基金利润仍比较可观。截至2024年Q2,泓德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为持有人赢得基金利润54.90亿元,在个人系公募中仅次于鹏扬基金。

跟主动权益产品的特点相吻合的是,泓德基金历年业绩表现波动比较大,如2020年权益牛市行情下,单年度创造基金利润近300亿元,而随后三年权益熊市来临时遭遇连续亏损,合计亏损约27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Q2,泓德基金旗下四大品类基金产品整体都给持有人赚到钱了: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货币型产品历年累计实现基金利润分别约为30亿元、18亿元、3亿元和2亿元。在资产规模超百亿的个人系公募中,仅此一家达成此目标。

总的来说,历年权益类产品在泓德基金的基金利润中占绝对大头——除了2016年占比不足75%之外,其余年份的占比均在85%以上,尤其2020年大创辉煌那年,权益类产品的贡献高达93%。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Q2)

泓德基金具有较强的主动权益基因,且包括创始人王德晓在内的核心团队多位成员,与阳光保险体系颇具渊源,涉及投研、技术、财务等岗位。如王德晓曾任阳光保险集团副董事长及副总裁,阳光资管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华泰资管的总经理,拥有丰富的大规模资产管理经验;董事长温永鹏,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童良发,督查长李晓春,以及副总经理秦毅和李娇,乃至最初担当公司投研顶梁柱后于2023年离职的邬传雁等,均曾就职于阳光保险集团或阳光资管。

事实上,泓德基金就是由王德晓联合阳光资管以及多位股东出资设立。资料显示,泓德基金注册资本为1.43亿元,第一大股东总经理王德晓持股25.91%,第二大股东阳光资管持股20.98%;董事长温永鹏、督察长李晓春,以及副总经理艾新国、王克玉、秦毅、李娇等核心层均在股东行列。此外,由王德晓持股99%的泓德基业持股10.61%,这意味着王德晓作为泓德基金的实际控制人,直接、间接持有股份达到36.52%。

资料来源:泓德基金官网

邬传雁离职后,秦毅和王克玉接替了他的角色。目前秦毅、王克玉辖下管理的权益资产规模分别约为150亿元、130亿元——两人合计占比约86%。不过近几年权益行情不好,秦毅和王克玉亦未能成功带领旗下权益产品跑出独立行情。

以秦毅管理时间最长的泓德泓华为例,这只灵活配置型产品在2022年以来,连续跑输基准、跑输同类产品均值;今年截至7月22日,泓德泓华的回报为-7.27%,同类排名为后50%,同期基准、沪深300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表现分别为2.36%、0.26%和-3.93%。王克玉的代表产品泓德优选成长,今年以来的回报为-15.01%,亦显著跑输基准和沪深300,同类排名落在后40%。

王克玉承认,今年上半年受到行业和市场风格的双重影响,组合净值表现弱势,虽然小幅增持交运、电力等大盘价值股,但持有比例较低,无法抵御市场流动性冲击下中小盘成长股的大幅下跌对净值的拖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