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成生物,有个重要却反直觉的趋势。

与部分技术热潮从美国等地蔓延到国内不同,合成生物目前呈现出中美“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一方面中国合成生物公司在这一年间高歌猛进,几乎所有下游行业,都能看到合成生物崛起的势头。

另一方面,被视为合成生物灯塔的三只美股,近两年却迅速而惨烈的跌倒。

首先是Amyris在去年宣布破产,今年更是接连出售数个化妆品和个护品牌。

今年 2 月,Zymergen 的光学薄膜产品市场化失败,被收购并资产清算。

今年 6 月,Ginkgo Bioworks 宣布裁员三分之一,Q2业绩继续暴雷,总收入下降30%;净亏损扩大25%。

而这三只美股,都曾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市值。

缺钱是件好事

在Amyris的联合创始人Jay Keasling 的眼里,这些公司的失败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投资者的现金堆积如山,导致想法过多和缺乏重点。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Amyris在倒闭之前拥有近十几种产品管道、四个消费品品牌,背后的员工薪酬和工业发酵基础设施收入是一笔天文数字。

“早期公司缺钱是件好事,”Keasling 说。“它迫使你选择不做什么。”

在鲸落背后,美国市场中的一些“小而美”公司,悄悄找到了利基市场。

例如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美国合成生物公司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微生物生产的蛋白质治疗药物和“生物制剂”已经占美国新批准药物的四分之一。

除了制药,合成生物还悄悄地进入了现代制造业的结构。

用于动物饲料的蛋白质补充剂、洗衣粉中的去污酶……当投资者还在谈论合成生物学的下一步是什么,这些合成生物产品已经率先投入了市场竞争。

我们需要里程碑

为什么平台型企业屡屡失败,而制药、制造业的产品更容易成功?

在Zymergen 联合创始人 Zach Serber 眼里,相对严格的政府法规,帮助了以制药为中心的合成生物公司,找到了里程碑。

无论你使用了什么类型的技术,在制药环节中,都必须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证明药物有效性,然后在人体试验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不达标的潜在药物会立刻被淘汰,公司要么转向另一个目标,要么倒闭。

高风险之下是高机遇,财力雄厚的制药公司很愿意为冲出重围的候选药物买单,这套高效的系统,让合成生物医药企业顺利融入了游戏规则。

而非制药领域的合成生物企业,在整个商业化道路上都没有明确的里程碑,来帮助揭示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例如,Zymergen 最出名的产品是一款名为 Hyaline 的塑料薄膜,适合用在折叠屏手机上,他们曾乐观地预计仅折叠屏市场就值10亿美元以上

但在上市仅三个月后,公司就宣布因为“技术问题”,Hyaline 需要至少推迟两年才能为公司创造收入。

除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挑战外,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所有人都高估了可折叠薄膜的市场需求和成长性。

一个尚未进行市场教育、市场前景也不明朗的产品,被推到第一管线的高位,并直到上市才发现问题。

没有任何人能提醒这艘航行在无人区的巨轮,直到它彻底撞毁在冰山上。

脱离成本 空谈市场份额

关于合成生物产品另一质疑,是市场份额预估的水分太大。

最初投资者认为,用合成生物替代肉类和乳蛋白看似前途无量,毕竟人们每年要消耗数亿吨这些食物。

然而传统食品公司一直在努力建造和运营设施,牧场主和家禽养殖户们以高生产率和相对较低的价格,磨炼出了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

已倒闭的培育肉公司SCiFi Foods就在这里栽了跟头,从2019年上市到2024年倒闭,其首个肉类培育设施建成仅6个月,第一款人造肉汉堡还没来得及面市。

而刚起步时,一个 SCiFi 汉堡的制作成本高达 20000 美元,整整五年过去,公司才艰难的将成本降低到 15000 美元,成本控制严重失控了。

毕竟合成生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从零开始,缺乏规模优势的情况下,抢占市场是非常艰难的。

但同样在食品行业,一些通过合成小批量产品而获利的公司却获得了成本优势。

例如正在使用甜味蛋白质来替代糖的初创公司 Oobli,由于食品中只需要少量的甜味剂,他们表示能够与工业化甘蔗种植园的价格竞争。

另一个有前途的小批量市场可能是肥料补充剂。

初创公司 Pivot Bio 设计了两种土壤微生物菌株,并宣布已拿下了约 3%的美国市场。

这一数字看似小,但美国足足拥有3600 万公顷玉米,其收益足够这家公司存活下去。

$纳指100ETF(SH513390)$$标普500ETF(SH513500)$$上证指数(SH000001)$
文章来源:智药局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