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来西亚家电行业的权威机构之一,马来西亚雪隆家电商公会2024年以来频繁接待来访的中国家电企业。

来访的企业目标明确,希望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从体量上看,马来西亚是一个只有3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市场规模肯定会有天花板。但马来西亚市场的吸引力在于三个层面:

一是家电渠道商多是家族企业,暂未形成寡头垄断,中小品牌更容易落地。当前环境下,家族式渠道商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中小品牌家电进入马来西亚,能够找不到同区域的渠道商落地销售,这是进入马来西亚的基础条件。

二是马来西亚市场规模不大,但马来西亚台做为东盟中心,消费偏好在东盟有一定带动作用。在马来西亚设立东盟总部,在物流运输、税收、人力成本等,马来西亚优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在语言文化方面,马来西亚更加包容。

马来西亚的消费行为和品牌偏好,对印尼、菲律宾等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皆因,马来西亚与印尼、菲律宾等语言文化、宗教、消费习惯更接近。

三是马来西亚有接近700万华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品牌的接受度更高。

马来西亚近700万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地华人对中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更高。超过九成的渠道商认为,5年以后,中国家电品牌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将会持续增加。

一些中国小家电企业想进入马来西亚的欲望更加强烈,但由于对市场的了解比较片面,往往容易走弯路。马来西亚雪隆家电商公会会长叶明星对此给出详解。

中国家电企业进入马来西亚模式很重要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不同规模的家电企业,到底以什么样的模式进入更合适?找代理商还是自己组建团队?

叶明星:中国家电企业进入马来西亚,目前是三种模式:一是找代理商,二是企业自建团队,三是网上销售。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企业想立足马来西亚,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最好还是自建团队。过去有一些中国品牌通过代理商打开市场,但在服务、客户关系、利益分配、品牌建设方面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放弃代理商制,开始重新组建团队,但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市场机会。总体来看并不算成功。因此,又回到自建团队模式。

这两种模式没有对与错之分,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有品牌还是用中国已经成熟的品牌,您会给企业什么样的建议?

叶明星:一些小的家电品牌进入马来西亚,一定要想清楚长期发展还是寻求短期获利。如果长期做,在马来西亚注册本地品牌是比较好的选择。未来的市场,中国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越来越多,先进入者就会有发先优势。


中国品牌不能急功近利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很多企业进入马来西亚,通过商务考察与本地渠道商进行交流,你们本地渠道如何看待这种方式?

叶明星:中国家电企业以商务考察模式和本地渠道商做对接,根据我的了解,有一些大马渠道商并不喜欢这种模式。

首先,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好,在有限的时间内只是交流认识一下;其次,这种模式对于真正了解一个品牌、了解渠道商以及了解市场是非常浅层次的认知。中国品牌进入马来西亚,不能急功近利,要深入了解用户习惯、品牌偏好,要多研究市场趋势等,否则很难真正了解市场。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的影响和冲击比较大,中国品牌进入马来西亚,在线下和线上销售方面您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叶明星:电子商务的确对实体店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马来西亚市场比较特殊。一方面是家族企业经营几十年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这些用户对实体店更有依赖和信任。比如在物流配送、售后方面,实体店更专业,也更懂用户。这一优势是电子商务不能比拟的。

现在有一种趋势,一些实体店在网上同步开网店,并且店铺名称与实体店相同,我们建议消费者选择这种线上线下统一的店铺购买家电,原因是在线上购买的商品,线下实体店还可以享受更专业、更及时的服务.

对于中国供应商来说,如果侧重在线上销售,最好寻找线上有网店、线下有实体店这样的渠道商合作。一方面是他们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是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中国家电产品进入马来西亚实体店销售,需要一些认证。雪隆家电商公会,能帮助中国企业做什么?

叶明星:雪隆家电商公会有专门的部门,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做一些落地服务,包括认证手续、与相关部门对接、认证流程等。雪隆家电商公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帮助会员了解市场、帮助中国家电产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未来五年中国家电份额超过50%但服务是短板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很多渠道商都看好中国家电品牌的未来,您有什么样的预判?

叶明星:未来五年,中国家电品牌市场份额累计会超过50%。尽管现在韩国日本品牌还有优势,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家电品牌无疑是增长最快的。


中国家电企业的服务是短板

《马来西亚智能家居网》:您认为当前中国品牌在马来西亚市场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叶明星:除市场份额低于韩国品牌以外,服务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一方面,日韩品牌进入市场更早,在服务体系、物流体系方面更加完善,比中国品牌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价格驱动特征明显。往往销量多,伴随的是售后服务需求多,容易出现需求与服务不适配的现象,或者零部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影响用户体验。

和过去几年相比,中国品牌在服务方面有很大提升,比如物流周期、响应速度、客户满意度等,但和松下的服务相比,总体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提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