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领域的财富分化愈发明显。那些手握临床阶段资产,或由资深管理团队带领的公司,成为了市场上的“领头羊”;而那些早期阶段的公司,却因缺少概念验证而步履维艰。不过即使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仍有生物医药公司和投资者凭借精准的领域定位和策略,吸引了资金和人才,取得了成功。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当前的生物医药融资环境,正经历着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2024年以来,平均私募融资规模(不含种子轮)接近9000万美元,今年至少有50家公司筹集了价值1亿美元的融资。这就导致生物医药行业融资次数较少,但单次规模较大。出现这种“赢家通吃”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比较偏好后期阶段、具有填补市场空白潜力的项目。此外,大型制药公司倾向于追逐肥胖、自免和神经病学等大型市场,这些市场足够大,足以弥补那些即将失去专利保护的畅销药的收入缺口。2024年以来,四分之一的A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平均A轮融资为8000万美元,是五年前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这样能减轻在B轮或C轮融资时筹集资金的压力。肿瘤领域继续主导风险投资总额,但在肥胖、神经病学、免疫学或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公司也开始获得超额认购的融资轮。肥胖症治疗领域的淘金热,尤其是诺和诺德和礼来的GLP-1受体激动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整体来看,生物医药融资领域正在从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升,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和团队中,期待能够收获更为丰厚的回报。
充满机遇和潜力
中国医药行业也未能逃脱欧美同行面临的困境,但情况正在变好。中国biopharma公司从fast followers转变为创新者。中国产品管线的质量正在提高,但仍被低估,部分原因是缺乏本土资本。所以,对于愿意在地缘政治风暴中航行的西方投资者来说,存在大量机会。
2023年8月,恒瑞将其治疗哮喘的anti-TSLP单抗转让给Aiolos Bio;2024年4月,Medicxi领投了德昇济医药的6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德昇济医药拥有II期下一代KRAS-G12C抑制剂。尽管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给西方投资者带来了挑战,但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促使他们在中国市场寻求技术引入和全球研发中心的建立。
Forbion的管理合伙人Sander Slootweg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寻找能够改善代谢疾病、炎症、免疫学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的中国资产,这表明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舞台上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潜力。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