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尚阳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正式获得上交所受理,按照程序,监管机构对其提交的材料进行了初步审核。然而,短短一年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2

024年7月3日,尚阳通的保荐人——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向上交所递交了《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撤销深圳尚阳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保荐的申请报告》。

这一申请的提交,意味着保荐机构主动撤回了尚阳通的上市保荐请求。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三条的相关规定,保荐人撤销保荐后,交易所将依法终止该公司IPO的审核程序。

因此,尚阳通的科创板上市进程在此刻被正式叫停,上交所也随即发布了终止对尚阳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决定。

此前,《槐荫之处》曾在相关报道中提到,尚阳通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科创板上市门槛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甚至质疑该公司与其保荐人申万宏源证券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的关系。

这篇文章标题直言不讳——《尚阳通IPO: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 对科创板门槛认知有较大偏差 是否与申万宏源“勾肩搭背”》。

尚阳通的上市终止绝非偶然。实际上,从公司申请材料被受理到最终撤回保荐,种种迹象表明,尚阳通始终未能准确理解并满足科创板的高门槛要求。

科创板作为专注于支持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板块,对上市企业的要求格外严格,不仅要求企业具备核心技术,还要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尚阳通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经营模式上,都与科创板的定位存在一定差距。

新政背景下科创板IPO企业路在何方?

4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资本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这是继2004年和2014年两次“国九条”之后,时隔十年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

《意见》明确指出,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发行上市制度,尤其是提高主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优化科创板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紧接着,证监会发布了相应的配套规则,明确了最新的上市标准和具体要求。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发布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主板的净利润标准将提升至1亿元,创业板则提升至6000万元。同时,虽然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财务标准保持不变,但对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将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其特色和定位的独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科创板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上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其通过率也从去年同期的最高水平跌至四大板块中的最低水平。2023年上半年,科创板仅有31家企业上会,不到去年同期71家的半数,成为上会企业数量最少的板块。具体来看,21家企业成功过会,2家被否决,4家暂缓表决,4家取消审核。

截至6月30日,暂缓表决的4家企业中,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凌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最终通过审核,而4家取消审核的企业中,仅深圳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后续成功在科创板过会,农化巨头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转战主板后通过审核。

这一数据对比去年可谓变化巨大。2022年,科创板不仅没有企业被否,其通过率还稳居各板块之首。然而,今年上半年,科创板的通过率仅为67.74%,成为垫底。与此同时,取消审核的企业数量也激增。往年主板往往是“临阵脱逃”现象的高发板块,而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6家企业取消审核,其中4家集中在科创板,显示出今年科创板审核趋严的趋势。

严伯进进一步解释,提高主板和创业板的财务标准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调整是基于对近年上市公司及在审企业的详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监管层通过提高门槛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决心。与此同时,科创板的科创属性要求的提升,旨在更加严格地筛选符合国家战略、具备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

沪深交易所已做好上市规则的修订准备,并针对在审企业的规则衔接做好了过渡安排。未来,这些调整将进一步拉开不同板块的层次,使板块特色更加鲜明,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偏好。

同日,证监会宣布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行修订,重点强化对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及企业成长性的评估标准。证监会指出,科创板需始终坚守服务“硬科技”企业的初衷,主要支持那些符合国家战略、具备核心技术且在技术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

具体而言,《指引》拟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从6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从5项增至7项;“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标准从20%提升至25%。这些调整,旨在通过更严格的标准进一步提升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质量,确保科创板继续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尚阳通为何对科创板定位存较大偏差?

尚阳通自2014年成立以来,其控制权经历了多次变更。

公司在成立初期由创始人蒋容掌控,但短短半年后,华达微通过其子公司无锡赛新增资,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为石明达。在华达微掌控公司六年后,2020年12月,公司控制权再次变更回蒋容。

然而,这一控制权的转移是否如表面所述的那样顺利和彻底,市场对此表示怀疑。

华达微虽然在法律上不再是尚阳通的控股股东,但其与公司之间的关联依然密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蒋容的一致行动人姜峰此前曾在华达微子公司通富微电任职,并且在转让控制权后仍在华达微关联公司担任重要职位。这种人员交叉任职的情况,让人不得不怀疑华达微是否依然通过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公司的实际决策。

华达微与蒋容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使外界质疑尚阳通是否真的实现了独立自主的治理。

公司在面对上交所的问询时,虽然解释了华达微退出控股地位的原因,但这样的解释显得过于单薄且欠缺说服力,难以消除外界对其背后可能仍然存在隐形控制的担忧。

同时,尚阳通的关联交易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公司运营的几个关键年度,华达微及其子公司通富微电不仅是尚阳通的供应商,还是其重要的关联交易方。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尚阳通向华达微及通富微电的采购金额逐年增加,金额从1292.39万元增至3539.14万元,占同类采购总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8%以上。这种高比例的关联交易,使得外界怀疑公司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

关联交易的金额逐年攀升的同时,尚阳通却在其招股书中承诺将减少与关联方的交易。这样的表述与实际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尚阳通在关联交易方面的高依赖度,不仅让投资者质疑其业务模式的独立性,还可能反映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规避监管的行为。

更为可疑的是,尚阳通向华达微采购封装服务的价格与向其他非关联方的采购价格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尚阳通在一些封装服务上的采购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价,虽然公司解释称这是由于采购规模和封装产品型号的不同导致的,但这一说法并未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难以打消外界对其价格公允性的质疑。

市场担心,这种价格上的差异是否意味着尚阳通通过压低采购价格向华达微进行隐性的利益转移?

除此之外,尚阳通的经营模式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的质疑。

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为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设立的板块,主要服务于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

然而,尚阳通的业务模式却显得有些传统,其主要依赖分销渠道,尤其是二三线分销商。而公司最大的客户英能达,本身是深圳华强旗下的一家孙公司,年营收仅为3-5亿元,这与科创板鼓励支持的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形象相去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尚阳通在直销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而其销售费用却明显高于同行业公司。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未能体现出科创板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让人质疑公司是否具备独立拓展市场的能力。科创板的初衷是支持那些依靠技术创新直接服务终端客户的企业,而尚阳通过度依赖低端分销渠道的经营策略,显然与这一板块的定位相背离。

在公司财务状况上,尚阳通的募资计划也令人疑惑。截至最新财务数据,尚阳通账面上的货币资金高达7.55亿元,占总资产的76%,并且公司几乎没有有息负债,显示出公司并不面临明显的资金压力。然而,尚阳通依然计划通过IPO募资17.01亿元。

近年来,市场上存在一些公司在无明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通过IPO募资,而这些资金最终被用于突击分红或其他利益转移。

尚阳通的融资计划是否也有类似目的,令人不得不质疑其真实动机。公司账面资金充裕,却依然计划募资,是否可能存在利用融资进行利益输送或转移的风险?

因此,监管层对尚阳通IPO的终止是意料之中的,科创板对科技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是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尚阳通明显与之背道而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