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重塑?高德、T3出行闯入,

补贴战火重燃,顺风车行业风云再起。


@网车观察 转载

经历了五次递表终上市、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嘀嗒出行,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扬眉吐气」剧本。 8 月 30 日,嘀嗒出行发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在总收入同比增长 2% 的情况下,其经调整净利润大涨超过 50%。财报发布后,股价连续上涨,截至9月5日收盘,股价报收2.43港元/股,较其中报发布之日的股价1.63港元涨幅达到50%。 风起于青萍之末,伴随嘀嗒出行二级市场好消息而来的,是沉寂已久的顺风车市场再次被推到台前,几乎同一时间,高德地图、T3 出行启动了顺风车业务。截至发稿前,高德地图已经开通了武汉、上海、深圳等 65 个城市。顺风车市场早年间的混战似乎再次重演。 顺风车相较于网约车市场规模较小,多年来,嘀嗒出行偏安一隅,保持在行业 Top2 的位置,而如今,「变数」来临,引来更多关注,带来股价加持的同时,也必将掀起新的缠斗。亮眼财报背后,这家共享出行老兵还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01 从谷底到拐点,增长仍存变数

久未站在聚光灯下的顺风车行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向上的拐点时刻。 2018 年,两起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发生后,中国顺风车行业遭受重挫。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2018 年,中国顺风车的市场规模超过 230亿元,却在当年腰斩,降到了 140 亿元。 2023 年开始,这一数字逐步恢复到了 2018 年以前的水平,根据天风证券的报告,顺风车行业在2025年的交易额预计将达到1139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复苏的风缓缓吹来,作为 2023 年顺风车营收比重占 95% 的嘀嗒出行,近水楼台先得月。

根据其发布的半年报,嘀嗒出行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整体收入超过4 亿,同比增长 2%。整体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 1.3 亿,同比增长51.3%。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在财报会中将其归功于「轻资产模式的优越性和稳步提升经营质量的成果」。 所以,同时拥有了行业上升的Beta和自身发展的Alpha,嘀嗒出行是否如其本身主营业务一样,迎来了「顺风」局?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从财报原文给出的说法来分析,嘀嗒出行经调整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得益于补贴的减少和费率的提高,其中营销开支同比大幅缩减 48.9%。 图据嘀嗒出行半年报 某种程度上,这建立在过去几年顺风车市场竞争环境趋缓的前提下,一旦涌入新的强实力对手,作为撮合型的低门槛商业模式,很难不陷入烧钱抢市场的怪圈,能否保持净利润增速,要画个问号。 何况,即便在财报发布后迎来了股价拉升,嘀嗒出行目前仍未能回归到其发行价格。 而跳出财报来看,行业的复苏像是发令的号角,曾经的对手卷土重来,而对顺风车业务的专注更是一把双刃剑,轻资产的背面是低壁垒,而嘀嗒出行尚未找到可靠的第二增长曲线。

02 平衡被打破,外患卷土重来

截止目前,中国的顺风车仍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 年,市场前三名占据了 96.1% 的总搭乘次数,他们依次是占47.1% 的哈啰出行,31.0% 的嘀嗒出行,以及 17.2% 的滴滴。

而现在,经过五年阵痛调整期的顺风车市场逐步复苏,而网约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这份平衡将被打破。 8 月底开始,高德、T3相继进入顺风车市场。前者是 2018 年就曾试水过顺风车的老兵,而后者则是 2018 年成立,迅速成长为独角兽的后起之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嘀嗒出行无法安枕的第一重原因来自外部。其中,高德被行业认为是当前顺风车市场的最大变数。 相较于刚性运力的网约车,顺风车被称为弹性运力。平台不需要保有自有车队,而是聚拢私家车主,进行撮合,换句话说,顺风车比网约车更接近互联网双边经济的本质。 因此,相较于重资产的运营和投入,掌握决胜的关键在于获客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体量越大的互联网平台,越有优势。 在过去几年的网约车混战中,高德地图拿下了仅次于滴滴的市场份额,是聚合类打车平台的头部。根据晚点 LatePost 数据,高德在网约车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20% 左右,而除了滴滴的其他网约车平台如曹操出行、T3 出行,很大一部分单量都来自高德。此外,2024 年,高德地图的月活用户达到 8 亿。而这些,都意味着高德的顺风车业务可能快速形成飞轮效应,后来居上。

从高德角度来说,伴随网约车增长见顶和对于掘金本地生活、快速变现的渴望,他们对顺风车业务展现了不同以往的「野心」。 2018 年,高德试水顺风车 5 个月即下线,开城不过成都、武汉寥寥数城;而这次,在 8 月 29 日开城,截止发稿前不过半月,已经迅速在全国65 个城市上线。 更「可怕」的是,高德开始采用互联网的惯用打法,补贴抢市场。不但推出了「新开城 100 天免信息服务费」活动,还鼓励邀请好友成为车主,可以各得 30 块钱的奖励。 正如前文所说,嘀嗒出行的经调整净利润大幅增长,离不开补贴的降低和营销支出的缩减,但现如今对手兵临城下,单纯「守城」恐难持久。 2019 年,哈啰顺风车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上线运营,背靠阿里系资源,仅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把嘀嗒挤下了行业第一的宝座。而高德地图,同样是阿里系,时至今日,会否成为嘀嗒出行的「梦魇」重现?

03 营收模式单一,内忧仍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比外患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内忧。 从半年报来看,嘀嗒出行的收入 96.3% 来自顺风车业务,余下的是 0.8% 的智慧出租车服务和 2.9% 的广告及其他服务。其中,智慧出租车的营收同比减少了 56.9%,广告及其他的收入同比减少了 21.5%,均为下降趋势。

图据嘀嗒出行财报 换句话说,顺风车业务仍是嘀嗒出行最大的一条大动脉,生死所系。 对顺风车的高度依赖,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轻资产带来的高灵活性、稳定的收入流,以及多年深耕带来的稳定用户心智,这让嘀嗒出行成为顺风车市场少有的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企业; 另一面却是业务过度集中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成长型,这也被认为是嘀嗒五次递表终于上市的背景,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单一的顺风车故事缺乏想象力,也充满了风险。 退一步讲,虽然顺风车市场迎来复苏,但整体天花板较低,根据 2023 年的交易总额来看,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顺风车的市场份额只占 4.4%。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分析,2024 年中国网约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864 亿元,与之相对,顺风车的市场规模预计为 371 亿元。 从目前的主要玩家来看,哈啰出行有共享单车,滴滴主营业务为网约车,高德地图锚定的是整个本地生活大市场,他们都有其他关键业务托底。 实际上,嘀嗒出行也从未停止寻找业务的第二曲线,但收效平平。 2018 年,嘀嗒拼车升级为嘀嗒出行,从品牌的升级可以看出平台的野心,从只做顺路拼车的出行平台,升级为更完善的移动出行平台。理想很丰满,但六年过去了,进展却很骨感。 最典型的尝试就是 2019 年开始的智慧出租车业务,即通过出租车智慧码、出租车智慧出行小程序等,向使用平台的司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宋中杰认为:商业出行的终局是扬招、网约的融合并存。因此,嘀嗒出行通过数字化来打通整个服务链条,来打造商业出行的终极模式。

但经过五年的发展,从半年报来看,营收不升反降。 2021 年,急于造血的嘀嗒出行上线了「嘀嗒白条」服务,通过与京东金融的合作,让用户可以使用京东白条付款,并享受一定的优惠折扣。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支付牌照,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与支付相关的潜在风险。 目前来看,嘀嗒出行在金融方面的尝试仍在持续,除了京东白条外,还与支付宝有相关的合作。这同样引发了风险。 日前,自媒体人崔小北发文称:自己打开嘀嗒出行约车,结果就被支付宝莫名其妙扣费。他分析,应该是因为自己给嘀嗒出行开通了免密支付。

大家赶紧看下支付宝,仔细查看支付宝里、签约自动续费的功能,仔细看看每个月都从支付宝扣钱的项目。

但是有些扣费项目你甚至都不知道。一定要认真查看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的项目,能关掉的全关掉。

比如:我实在没想到只是打开嘀嗒出行约个车,结果就被支付宝莫名其妙扣费,还在支付宝上签约了每个月都扣款68元。

幸亏我还知道主动去解约。要是老人用嘀嗒出行约车,对解约流程不熟悉,那岂不是每个月被扣钱都不知道。我把支付宝里的免密支付项目,除了坐地铁付钱和保险的每月扣款,其它的免密支付全都关掉了。

如果这个嘀嗒出行我没有开通免密支付,今早上支付宝大概也不能自动给我扣款签约。

崔小北,公众号:小北读财报嘀嗒出行和支付宝联合收割,我还以为这是新型诈骗

9 月 12 日,嘀嗒出行官宣以 750 万美元投资优信二手车,进军汽车后市场,内部人士表示,其目的在于「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各自用户生态价值,去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方法,创新优化车后服务体验,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增量。」

遥想当年,宋中杰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嘀嗒出行会专注在顺风车市场,不会做专车和快车。而这样自断一臂的做法和当下的诸多尝试相对照,不由让人扼腕。 跳出来看,嘀嗒出行的内忧不止自身的造血,对于顺风车来说,存在着一把始终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合规问题。 在日前新熵发表的《高德放手一搏!转战顺风车,能否逆天翻盘》文中,作者提到,从 2020 年起,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57 宗行政罚款,其中 36 宗后续已经取消。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顺风车的运营环境仍待改善。 而据时代周报日前的报道,有乘客反映,自己搭乘顺风车经常会遇到不同网约车平台拼凑乘客的情况,哪怕是购买了比普通订单贵几十元的「独享」服务,依旧如此。「明明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三个小时到」。 而这样「违规载客」的乱象难以杜绝,成为随时可能点燃顺风车「司乘矛盾」的引线。 结语: 中国网约车市场走过了 12 年,从最初的蛮荒时代,到 2015 年前后的大合并,再到 2018 年开始的合规整顿,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流涌动。 顺风车作为相对「小而美」的赛道,嘀嗒出行多年来的稳扎稳打,靠的是差异化竞争路线和对擅长领域的持续深耕。然而,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网约车增长趋缓,各怀心思的竞争对手强势入局,曾经的坚持,已经成了一把不容忽视的「回旋镖」。 刚刚迎来自己十岁生日的嘀嗒拼车,必须做好准备,迎接一场「中场战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