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是一个纯粹的医药小白,近两年来,花费巨大学习精力,交了巨量学费之后的一点教训和感悟。本文为《投资生物医药,标的该怎么选?》的姐妹篇。

投资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的想法,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理由很单纯,第一,看K线,跌了2年了,很多公司,跌了7、80%;第二,生物医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毫无争议的常青树行业,牛股辈出。

在这之前,虽然投资搞了小二十年,但本人在医药行业的投资经验为零,更不要说生物医药这个新兴产业了。所以,开始的时候,就完全是两眼一摸黑。但作为传统价投,咱的强项是看报表呀。很快,有一类公司吸引了我的眼球。卧槽,有的公司,没啥负债(不是没有有息负债,是基本就没有负债),账上还有一堆现金(跟他的市值相比),再看看市值,比现金还低,这TM是市场送钱呀!当时看来这么一家公司,XXX药,买的时候是这么个情况,市值大概十几亿港币吧,公司账上有现金二十几亿,没负债,他的管线,治疗乙肝,艾滋病等等,看着数据还不错。拉了拉K线,发现这公司,股价从最高34.8跌到3块了,跌了90%,而且现在市值比账上现金都低,我琢磨着,这应该是风险大幅释放了,有足够安全边际了吧。再装模做样的看了看他的管线,这公司做乙肝和艾滋病药物的,恩,前景广阔。买!呵呵,这就是掉进去的第一个坑。事情后来是这样的,这公司后来报出来的临床数据非常一般,药能不能成,搞不清楚。而且,他们完全摆出了一副掏空公司的样子。临床基本不往前推进。然后,根据2023年报,这公司仅有员工128个人,但薪酬成本总额3.02亿RMB,这TM人均薪酬236万RMB呀!他们的老板,给自己发了接近1000万RMB现金薪酬+800多万RMB股权激励,合计1800多万,比2022年的1400多万上涨了27%。NM,这公司福利也太好了,每天基本不用干活,人均薪酬236万,老板躺赚1800万!我特么就想问,你们公司还招人吗?能不能算我一个?他的市值是多少呢?今天是6.9亿港币。妥妥的老千股。类似的公司,还买过一个,XX医药。这公司有一个国内上市产品,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是不错的,但他的问题是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药太多了,即好又便宜的也不少。XX的药,非常尴尬,卖的贵也不是,便宜也不是,总之,就是上市以来,放量及其缓慢,每次报表,销售都大幅低于预期。他上市的这个药,授权给拜耳了,就是说,卖药的活,他自己不用干,就收销售分成就好。看看他的管线,基本没有了。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公司未来没啥花钱的地方,或者说,没有未来了。再看看他的资产负债表,账上15亿RMB现金,1亿RMB有息负债,净现金14亿。当前公司市值不到13亿港币。按理说,既然这样,那我已经上市的药,就随拜耳去折腾,我自己收收分成,然后分红回购完了。但是,他不,他一分钱都不分,一股都不回购,老板2023年,给自己发800万现金+900万股票,合计1700多万,恩,比2022年的2200多万少了25%。我特么就不明白了,你TM屁事不干,领这么高的工资。总结一下,投资生物医药公司的第一个坑,也是最初级的坑,只看资产负债表。

然后再说高级一点的坑,赌临床。关键注册性三期临床,决定一个药能不能成。一个关键临床数据的读出,可以直接决定一家创业阶段biotech的生死。但我们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而且是非专业医药行业投资人,我们哪有赌临床的能力呀!6、7块港币,买了一家公司,康宁杰瑞,这公司股价高点28.7,从高位跌下来,接近80%了。而且,看起来不错呀,有一个已经上市PD-L1 KN035,和思路迪跟先声药业合作开发的,销售数据看着不错。一个已经卖给石药集团的Her2双抗KN026,二期数据优异,石药买去,直接在乳腺癌和胃癌两大癌种开了大三期临床。手里一个KN046,PD-L1/CTLA4双抗,自己在开发,肺癌和两个适应症的三期临床。肺癌大适应症,是癌症之王,这两个,哪个做成,都价值巨大。再往后看,公司是较早布局ADC的公司,Her2双表位ADC JSKN003,在澳洲的一期临床数据疗效和安全性都非常好,直接对标ADC界的药王DS8201。这公司看起来不错吧,我买的时候,市值60多亿港币,咋看都不贵呀。结果是啥呢?KN035,国内销售依然不错,但美国临床实验折戟。KN026,石药依然在按计划推进,看起来一切都好,前景乐观。但是,公司自己开发的KN046,临床做的稀烂。肺癌适应症,由于设计有问题,且推进效率极低,造成了极大的后线数据干扰,中期分析失败,一记暴击;末期分析也生死未卜。适应症,中期分析失败,第二记暴击;终期分析也失败,第三记暴击。合着康宁杰瑞的股东,在KN046一个药上赌临床,被三连暴击了!现在,公司市值20多亿港币,看得见的未来半年,也不会有啥正面催化,明年二月退出港股通已成定局。退出港股通,失去融资能力的小biotech,虽然手里还有几个不错的资产,但是想要逆风翻盘,也难了!

再说一个更高级的坑,100亿市值出头,买了一家公司,诺诚健华。这公司看起来啥都好呀!你要看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NB plus的施一公院士。你要看资产负债表,账上现金减去有息负债,6、70亿RMB,绝对算是港股18A公司里的豪门。你要看公司产品,有一个已经国内上市的大单品,BTK抑制剂奥布替尼,治疗血液肿瘤的, 2023年销售6.7亿RMB,今年销售持续放量,指引全年销售增长35%以上,就是达到9亿+RMB,后续,随着更多适应症获批,还将持续放量,合理预期的话,国内销售峰值去到20亿RMB甚至更高不成问题。你要看公司管线,奥布替尼除了在血液瘤,在自免领域也有几个三期临床在中国开展中;另外,血液瘤领域BCL2靶点的ICP-248,自免领域TYK2抑制剂ICP-332,ICP-488的早期临床数据也都很优秀。综合看下来,这公司咋都不止100亿市值呀。但问题是,他在港股,股价一直就是半死不活,一度跌到60亿市值出头。为啥呀?买了诺诚健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百思不得其解。看起来,妥妥的六边形战士,但市场就是不认?后来,我懂了。这公司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你仔细看,他所有的重点产品,都面向中国市场!看到了吗,这么多产品,这么多临床实验,只有奥布替尼在一个很小的适应症,复发难治性MCL在美国开了三期临床。我们从他的股价表现来分析市场对他的看法。2021、2022两年的下跌就不说了,所有的生物医药公司都跌,这是还上一轮爆炒的债。但2023年以来的下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奥布替尼在自免领域的适应症被渤健退货以来。前面说过,奥布替尼可以同时治疗血液瘤和自免领域疾病。2021年,诺诚健华把奥布替尼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的海外权益授权给了渤健,由渤健推动奥布替尼MS适应症在海外的临床开发。然而,2023年,渤健反悔了,1.25亿美金的首付款不要了,临床不继续推了,把奥布替尼退还给了诺诚健华。虽然,公司解释,这是渤健公司自己开发重点的改变,不是奥布替尼的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由于肝毒性的存在, FDA暂停了所有BTK抑制剂在MS的临床开发,所以,公司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公司一直宣称奥布替尼治疗血液瘤,是BTK中的BIC,但谁承认呀!国际上,只有头对头的临床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我们都知道,三大BTK抑制剂瓜分了全部的国际市场。艾伯维/强生的伊布替尼,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伊布替尼销售峰值达到97亿美金,但他是第一代药。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与伊布替尼头对头实验中,取得了疗效非劣,安全性更优的结果。而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头对头在疗效上直接击败了伊布替尼,成为公认的BIC。通常,同靶点同适应症,疗效类似的药物,全世界的格局都是老大吃肉,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老二喝汤,占据小部分市场份额,老三就更惨,占据更小的市场份额。至于老四老五老六,连研发的费用都无法收回。座次怎么排定的?疗效肯定是第一位,疗效类似,以上市时间排定。你看,奥布替尼,诺诚健华的人天天宣称自己是BIC,我都替他们脸红,你有信心,倒是去开全球三期临床呀,拿着一堆理论数据和非头对头数据,一直BB有意思吗?所以,这公司,根本上的问题就是没有魄力,一堆fast follow的产品,守着账上一堆现金发呆,不敢去开全球大三期临床。

药,在国内,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医保限价。受困于支付能力,即使是能救命的神药,不进医保,也很难放量;但选择医保,就受制于医保限价。不可否认,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是巨大的,仿制药集采,中药集采,收紧创新药准入,都是无比正确的决定,这是在有限的空间腾笼换鸟,给真正的高价值创新药发展留出空间。但不管怎么挪腾,空间就这么大。在我们这个体制下,救命的药卖天价,不仅支付不起,而且ZZ错误。说到底,开发一款好药,在国内销售,挣钱肯定没问题,但不太可能挣大钱。同样的药,海外定价,通常是国内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只有那些能出海的药,才是投资首选。只能窝里横,在国内无限内卷的公司,都没有大的投资价值。

生物医药,在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鲜事物。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开启了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内的资本市场,接触到纯正的生物医药公司,6年过去了,一共有66家公司在18A规则下上市。这些公司,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有天渊之别。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公司都会死去,这是这个行业的属性决定的,开发一个新药,十年研发,十亿美金,10%成功概率。创业,尤其是创业研发创新药,失败了很正常。失败了,体面的退出就好了,相信投资人都能理解,但是,我们看看这个行业的败类是怎么做的。

上文提到的XXX药,账上二十多亿现金,估计是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管线没啥前途,就不浪费钱开发了,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老板每年给自己开天量的薪酬,一年1000万现金+800万股权呀。当然,这公司的股权一钱不值,但他还是每年从公司拿走1000万现金。每年啥都不干,拿走1000万呀!也没人能管的了他,这些钱,够他霍霍很多年了。他账上的钱哪来的?不是自己挣的呀,这都是上轮资本市场的狂热期,从市场融的钱呀!恩,圈了投资人的钱,屁事不干,给自己开高工资,不怕报应吗?XX医药,这公司好一些,融了钱,但好歹把一个药做上了市,账上15亿现金,也不是圈来的,而是把药授权给拜耳,挣来的。但是,你后续没啥管线了,不管多少,未来可以持续躺赚了,你倒是给股东分钱回购呀!门都没有,人家一毛不拔,一年给自己开800万现金+900万股票。

他们为啥这样呀?想想也正常。18A公司,通常都是科学家创业,这些科学家,搞科研内行,但管理公司,可能就是外行了。上一轮资本狂热期,生物医药公司,上市融资太容易了,随便啥公司,都是百亿估值起步,轻松融个十几亿,这些科学家,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但他们,压根没有管这么多钱的能力呀!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就是一些大药企中部门经理的角色,这次摇身一变,搞了一家上市公司,挂上了各种CXO的头衔,可以放飞自我了,给自己开500万年薪只是起步,还要再加500万股权,这可比给人打工痛快多了。有的公司,明明就是一个研发型公司的底子,非要做不切实际的梦,想成为一家大药企,花钱建工厂,建商业化团队。喂,哥们你醒醒,你有药可卖吗?一切都是周期,资本狂热期过去了,紧跟着就是资本寒冬。几年霍霍下来,账上的钱见底了,药没搞出来是常态,该考虑公司的生存问题了。其实,说到底,大多数18A公司,天生就是有缺陷的,他们只是这个资本市场的匆匆过客。

另外,说个题外话,另一家亏钱的公司,微创医疗,类似的问题,公司做产品,那必须要挑大拇哥,但论管理,真就是弟弟中的弟弟。股价高点,不懂得增发,而是发了一个转股价巨高的可转债,拿了钱,飘了,一顿霍霍,买楼,买不相关的银行股权,真不知道他们老板脑子是啥构造。等需要还钱了,资本寒冬了,融资接不上了,差点直接翘了辫子。我特么服服的!

真的,这帮公司,我真的是高估了他们的下限,大意了。

前文提到的康宁杰瑞和诺诚健华,其实已经算是18A里面不错的了。康宁杰瑞,做成一款KN035,是不错的药,只不过国内PD1/PDL1内卷严重,商业价值不大。另一款KN026,有大成的潜力,卖给石药是最好的选择。自己开发的KN046,失败了,很正常。公司后续ADC管线还有看点,退出港股通以后,公司会很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我虽然亏了点钱,但这怨自己,不怨公司。还是衷心的祝徐老板和康宁杰瑞好运,后续能开发出几款好药来。康宁杰瑞最大的问题在哪?在我看来,是国内biotech公司的通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平心而论,康宁杰瑞的研发能力是很强的,从KN026就能看出来。但这公司的临床水平稀烂。KN035,思路迪负责临床,上市了。KN026,二期临床数据优异,石药集团买了去,花重金砸大三期临床,大概率,这个药是很好的。但KN046,康宁自己开临床,做一个败一个。从失败的临床数据看,在肺癌上,疗效是没问题的,对照化疗,完全能做出阳性结果,可是,他动作太慢了,各种PD1都上市了,临床后线干扰太严重了,这个适应症,给信达开发,大概率早就做完上市了。对公司最重要的一个适应症,二期临床数据看着不错呀,对公司这么重要的三期临床,扣扣嗖嗖,舍不得多入一些患者,虽然公司没有公布数据,但坊间猜测,数据卡边上,应该是做出了差异,但没达到统计学差异,这种情况,保不齐,多入200个患者,统计学差异就出来了。

诺诚健华,一把好牌,打得稀烂。抱着80亿RMB现金,愣是开不出国际大三期临床。奥布替尼这么好的药,生生被公司错过了全球开发的时机。现在可好,伊布替尼,泽布替你,阿卡替尼,占据了全部市场,后面还有礼来的变构抑制剂,国际市场,根本不可能有奥布替尼的份,只能在国内内卷了。ICP-248,公司寄予厚望的BCL2抑制剂,现在还在一期临床呢。公司又宣称,这是BIC,我擦,这公司咋这么爱打?正在一期临床,入了十几个病人,就看出来自己是BIC了?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现在前面已经有三个药了,已经上市,艾伯维的维奈克拉;今年四季度国内NDA,明年国内上市,FDA三期临床中,亚盛医药的APG-2575;FDA三期临床中,百济神州的BGB-11417。这三个,你能打得过谁?有开三期头对头的勇气吗?大概率,又一个只能国内吃点渣渣的me too产品。不光连喊两个BIC,公司还宣称自己是血液瘤领域的领导者,我都有点脸红了。这是真没认清现实呀!说实在的,血液瘤,你真不够格。如果指望这公司在血液瘤翻盘,大概率又要失望了。在我看来,诺诚健华翻盘的希望,在自免领域。ICP-332,二期数据确实非常优异,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不是二期数据放水,就应该砸公司所有的资源,去全球开ICP-332的大三期临床。另外,最近,FDA恢复了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的三期临床,这是大的机会,用你账上的80亿现金去砸吧,去砸出个未来!这不,随着FDA三期临床获批,公司股价出现了恢复性上涨,资本市场,一点都不傻!

都说创新药公司是吞金巨兽,一点不假。问题是,烧掉大量现金以后,药成了没有?说实在的,我们大多数的18A,搞得都是低价值创新。所谓的fast follow,me too,甚至是me worse。这种药,即使做成了,也只能在国内市场内卷,何况,现在CDE进化了,低价值的仿创,即使在国内,也很难上市了。交了这么多学费,我就悟出投资创新药的两条真理。

第一,去投全球BIC,FIC。只有这种药,是能出海的。

第二,去投跟欧美资本利益绑定的公司。

@flcq , 赵总的论述很精辟,创新药,在中国,是一个性价比的生意;在全球,是一个比质量,赢家通吃的生意。国内,同靶点,一大批疗效类似的药疯狂内卷,到最后,只有拼价格,PD1/PDL1不就是这样的故事吗,国内7、8个药,疯狂内卷,都不用医保砍价,就能把年费卷到3、4万?但我们看看全球,PD1/PDL1靶点,一共也没几个药。第一个,全球药王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K药),2023年销售250亿美金;第二个,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O药),2023年销售100亿美金;并列第三个,阿斯利康的度伐利尤单抗和罗氏制药的阿替利珠单抗,2023年销售都是42亿美金。再往后,基本没有了。老二是老大的40%,老三就只有老大的17%了。这就是全球竞争的格局,你看到任何一个国产PD1的名字了吗?另外,K药在美国的年治疗费用,是19.1万美元,在德国的年治疗费用,是8.9万美元。看到国内外的定价差异了吗?

重要的事情再重复一遍,同靶点,如果疗效不能拉出代差,就是拼效率,只有前三个上市的药才有市场份额,后面的,就不要看了。看也没用,想上市,就去跟前面的药去做头对头,欧美,肿瘤药,三期注册性临床,一个患者,几十万美金的支出,5、600人的小型三期临床,都需要2、3亿美金呀。国内的biotech,100亿港币市值以上的都不多,有能力去FDA开大三期吗?

只有真正的BIC,FIC,才有底气去FDA开大三期临床。很多时候,一家中国的中小型biotech,去FDA开一个大三期临床,就是赌上了自己的一切!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投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看有没有在FDA的大三期临床,这个标准,可以用来一票否决备选标的!但是,前面也说了,赌临床是一个大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难道要去国内赌的不过瘾,要去赌FDA的大三期临床吗?作为医药行业的外行,谁给我们的勇气?赌临床当然不好玩,但奇葩的港股市场,给了我们不用赌临床,也能投资BIC/FIC的机会。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国内都已经批准上市了,在很多患者身上用过证明过,疗效优异的药,为了在美国上市,在FDA开了三期,这样的临床,输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港股市场不认呀,今年很长的一段时间,亚盛医药的股价都被摁在地下摩擦。更不要说,这个小公司,一口气在美国开了两个药的两个大三期临床呀!你不识货没关系,6月份,看到识货的产业资本出手了吧?

第二,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伦塞,2022年FDA已经批准上市的药,治疗后线多发性骨髓瘤。2024年2月,FDA批准提线,治疗二线多发性骨髓瘤,市场共识,这个药的销售峰值,是50亿美金。这都是临床实验做完了,上市的药,但传奇生物的母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在港股是啥定价呢?今年6月,最低是20亿美金市值。你不识货没关系,1个月后,市场就传出了传奇生物收到邀约收购的传闻,起码是百亿美金级别的并购,又一次,被产业资本打脸了吧?

第三,康方生物的伊沃西单抗,5月份,公司宣布,在肺癌这个大适应症,头对头K药的三期临床,PFS取得决定性阳性结果,但由于具体数据要在接下来几个月,具体的学术会议公布,市场还是选择不信,公司市值还一直在3、400亿港币晃悠。关注康方的投资者都知道,这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严谨,从来都不乱说话,但是,当公司自己的公众号都挂出“史无前例”这样的用词了,港股市场,依然选择用脚投票。这不,上周,数据公布,完胜,绝对配得上“史无前例”这个词。但是,港股市场依然反响平平,康方生物一周仅仅上涨28%,而且,在涨幅1x%,呆了4天。看看美股市场是怎么反应的。之前,康方生物把伊沃西的海外权益授权给了美国Summit公司,5月康方生物宣布史无前例的当晚,Summit上涨270%,并且,后续没有回落。康方生物公布具体实验数据之后,Summit在本年已经上涨370%的基础上,本周大涨160%,达到230亿美金。我不知道Summit的股价是不在炒作,但我清楚的知道,在大适应症,三期临床,头对头击败全球年销售峰值300亿美金的药王,这个价值有多大,远不止当前康方生物港股68亿美金这点市值。说不定,港股市场,很快又要被产业资本打脸了。

全世界,只有港股这样极端变态的市场,能在底牌开出以后,依然给投资者足够的买入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我有投资创新药的第二个原则,和欧美资本利益绑定。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首先,MNC都是经验丰富的产业资本,这个行业的顶级玩家。世界生物医药的发展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部bigphama对biotech的并购史。这是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bigphama,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临床和商业化资源,他们常年累月的跟医生和医院打交道,彼此之间,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同时,他们都资金实力雄厚。拿到一款不错的新药,他们可以迅速砸钱,调动资源高效推动临床实验。这些都不是中小型biotech能轻易做到的。临床成功,药物上市,凭借成熟的销售网络,可以让药物低成本迅速放量,同样,这也不在中小型biotech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个行业,最有效率的模式,就是中小型biotech负责研发,bigphama负责后期临床和商业化。通过BD或者直接并购,大家利益绑定。前面讲过,这个行业,效率就是生命,同样一个药,早上市一年,会跟晚上市一年,判若云泥。把对的药,交付给对的人,才不会辜负之前付出的所有艰辛。

其次,作为投资者,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内外部环境。创新药这个行业,不是能关起门内循环的行业。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港股羸弱不堪,生物医药这个行业连续四年大幅下跌,市场已经失去对应有的判断能力。国内,掌握二级市场资金话语权的基金,保险,早就是惊弓之鸟,只会抱着一点股息瑟瑟发抖,而一级市场的资本,一直在为他们的上一轮狂热买单,被伤的遍体鳞伤。国内资本,表现出对这个行业深深的厌恶。海外,众所周知的原因,欧美资本对中国资产是排斥和敌视的态度,整个中国资产都是大幅折价。现在的现实环境就是,作为全球化资产的生物医药资产,如果打上纯粹中国资产的标签,就会失去价值发现的能力。只有跟欧美资本利益绑定,才能改变这个现实。你看,和强生利益绑定的传奇生物是什么定价?你再看,伊沃西单抗,拿在Summit手里是什么定价?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定价问题,更现实的问题是,为什么,欧美要把一个高利润的市场让给一个纯粹的中国资本?难道,你说,我的药好,去救你的命,我们双赢吗?在当前这种地缘ZZ环境之下,这未免太单纯了吧?但是,如果商业上,我们合作了,我借助你的能力,让渡一部分利益,去治你的病,救你的命,顺便在你的市场赚钱,这个逻辑就理顺了。

投资生物医药的两个原则,互为因果。只有BIC/FIC,才有跟欧美资本利益绑定的机会;只有跟欧美资本绑定,才能实现BIC/FIC的商业价值。

用这两个原则去挑选投资标的吧,港股屈指可数。他们的估值,现在依然便宜的不可思议。

有投资人曾经跟我说,18A,最好的未来是石药。言外之意,这些玩意,啥时候能有利润,等有利润了,能到10PE吗?开什么玩笑?他们是一个物种吗?biotech,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价值实现的方式就是跟MNC合作,利用MNC的资源去开拓海外市场。他的价值实现根本不是线性的。可能,突然某天,你会发现,卧槽,这公司只有1、2PE,而且还在增长。这是只能在国内市场无限内卷,时刻都要担心哪个大单品又要被集采了的石药之流,可以比拟的吗?最好的创新药,在海外,是每年涨价的;但在国内,一旦销售金额过大,就需要考虑医保的承受能力,要考虑,是不是又要降价了。这两种商业模式,是同样的估值水平吗?确定性,不给溢价吗?这里,我澄清一下,我不是说石药没有投资价值,我只是说,跟顶级的创新药公司相比,石药的商业模式较差,估值上,需要折价。

另外,回应几个经常被问道的问题,百济神州好不好,信达生物好不好,和黄医药好不好,荣昌生物怎么样,再鼎医药怎么样。在我看来,都有硬伤。

百济神州,最值得尊敬的国内生物医药公司,靠一己之力生生撕开了欧美市场一个口子。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是在那个资本狂热,同时欧美资本对中国友善的时代实现的,百济神州,前前后后,三个资本市场,融资千亿资金,砸下去,砸出个泽布替尼这个毫无争议的全球BIC,民族之光。百济未来,会在泽布替尼上挣很多钱,但是,时代变了,不会有第二个百济了。百济的硬伤,在欧美市场吃独食。很多人说,百济神州在美国成立,老板是美国人,在美国上市,就是美国资产。我不太确定,仅此而已。

信达生物,国内卷王。在国内的临床能力,商业化能力都毋庸置疑。但是,我需要他证明,他有出海的能力。700多亿港币的市值,比康方生物都高,必须要证明自己在海外也很能打。早说过了,我是纯外行,让我赌临床,我没能力,你把海外三期的临床数据给我看。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借助武田制药出海,顺利美国上市,销售放量迅速,干的漂亮。但是,怎么看,这款药也就10亿美金销售峰值,和黄医药已经30亿美金市值了。但他其他的管线,看起来都不太能打。这应该是已经成功价值实现的公司,跟现在基本面明牌,但估值依然低贱的几家比,没有性价比。

荣昌生物,公司两个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被DS8201压制的死死的,不太可能翻身了,虽然这个药授权给了Seagan/Pfizer, 但大概率,对家不太会继续砸资源推进了。泰他西普,看起来非常好,FIC,FDA批准了两个大三期临床,正在进行中。但荣昌的核心问题,前期花钱太奔放了,而且,是把钱砸在商业价值不高的国内商业化上,反而导致,在自己最核心的资产,泰他西普,需要砸钱做全球大三期的时候,没钱了。我们都知道,在MNC眼里,只有中国临床数据,说服力根本不够,必须要有过硬的欧美临床数据背书才行。荣昌生物也在积极寻求泰他西普的BD,但是,没有过硬的临床数据背书,这太难了,除非,贱卖。这跟今年亚盛医药年报出来,大家质疑他没钱了完全不一样。当时,亚盛的奥雷巴替尼,已经用真实世界的疗效证明了自己,确定性完全不一样。所以,对我来说,荣昌生物现在70亿港币市值,肯定是有值博率的,但是,考虑到他历史管理粗放,当前又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我求稳,有更好的选择,就不赌了。

再鼎医药,我不太确定,他的反向license in模式,能挣多少钱。理论上,把海外药企的药引进中国卖,这个逻辑不太能成立。当然,很多人一个管线一个管线的分析,结论是,再鼎医药眼光独到,花很少的钱,买到了很好的药。我不太确定。我总觉得,在国内卖药,这个商业模式,本身就很拧巴。我不太想让自己天天琢磨,怎么跟医保局斗智斗勇,我选择战略性放弃。何况,再鼎的高管配置,太过豪华,我确定如果只有国内的商业化机会,养不起这群高管,2023年,公司CEO杜博士,给自己发了1200万RMB现金薪酬,外加1200万美金的股票。当然,也许,杜博士眼光独到,带领公司狠狠的了欧美药企的羊毛,配得上这个薪酬。我只是不懂,仅此而已。

这两年来,每天的主要精力,都在看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看得多了,总会有一点感觉。外资普遍不相信中国的临床数据,认为注水严重,这不是偏见,很多公司,我搞不清楚,他们融资,是为了做药;还是反过来,做药,是为了融资。明明看着很好的I/II期临床数据,一上大三期,就严重退坡;天天宣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不敢去FDA申报大三期临床。真正埋头做事的公司是啥样呢?亚盛医药,一个小公司,成立以来,一共融资7亿美金,再银行借10亿RMB,就搞出两个重磅药来,一个事实上的BIC,一个潜在BIC,都起码是20亿美金分子,这是啥研发效率呀!这公司,从一开始,大多数的药,都是中美双报,锁定全球市场的,真真正正,把每一分钱都砸在了研发上。而且老板杨博士头脑非常清晰,知道自己短板在哪,勇于跟MNC分享利益,把奥雷巴替尼的商业化,交给了最懂他的武田制药。我们再看看,杨博士是怎么对待自己的,2023年,杨博士现金薪酬478万RMB,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2022年,杨博士现金薪酬402万RMB,也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我觉得,一个把公司经营的这么好的公司创始人,CEO,绝对对得起这份工资了吧!而且,2024年4月,公司股价被砸至低位,公司所有的钱,都砸临床了,真的没钱回购。杨博士自掏腰包300多万增持自家股票,顺便还拉上公司另一个联合创始人王博士一起增持。同样,2022年10月,在那个风声鹤唳的时期,杨博士也增持自家股票48万港币。我总觉着,这样的老板,不用太担心他后期挣钱以后利益分配的问题。康方生物,这公司也看了很久,他市场关注度比较高,一直没有特别便宜的长时间窗口。但是,这公司真的是厉害,做一个药,成一个药,而且,都是大成,临床数据的一致性一直非常好。我想,这也是杜根敢于在伊沃西单抗,只有中国区二期临床数据的时候,就出重金(相对于伊沃西当时的价值)买下海外权益的一个重要理由。同样,再看看这公司老板的薪酬,联合创始人,CEO夏博士,2023年现金薪酬652万RMB,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2022年现金薪酬527万RMB,也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联合创始人,CTO李博士,2023年现金薪酬502万RMB,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2022年现金薪酬432万RMB,也没给自己发一分钱股票;卧槽,这是做出潜在新一代药王的公司呀,两个联合创始人,才领这点工资!我确定,他们是来做药的,不是来融钱的。无独有偶,金斯瑞的创始人章博士,也就领50万美金的现金薪酬,没给自己发股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说前面那两个不干活,给自己发天量工资的骗子公司了,就说诺诚健华这个还算靠谱的公司,公司联合创始人崔博士,2023年给自己发853万现金,外加1400万股票,更搞笑的是,公司股价低迷,但公司有钱呀,宣布了个2亿RMB的回购计划,这很好吗?对不起,人家回购,是为了做股权激励,给自己发工资的,不是注销。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公司,他是以给股东挣钱为终极目的吗?我总觉得,这帮优秀的科学家,来资本市场融了钱,一边领着高工资,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完全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至于小股东,对不起,人家不知道是啥。

好了,就这么多吧,两年来,对这个行业所有的认知,基本都在这里了。最后说一句,这行业,骗子公司太多了,整体被砸到现在这个位置,也说不上有多冤枉。在这个行业,投ETF,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张行业鱼龙混杂,差别太大了。但是,一大片沙子里,埋着几颗珍珠,看懂了,别错过………

作者:LTLyra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