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的题目是“损益表中的非经常性损失和其他特殊项目”。

在这一章里,作者讨论了“非经常性项目”对利润表的影响。这些非经常性项目包括:存货减值准备、应收账款减值准备、亏损准备金、闲置资产费用、递延费用等。

读完本章的内容可以体会到,本书的那个年代的会计规则与今天是不同的。一是科目名称不同。比如,“应收账款减值准备”,实际就是今天的“坏账准备”;“递延费用”类似今天的“长期待摊费用”。二是核算方法不同。比如,书中提到,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将各类费用计入利润,或者计入盈余。而今天的会计准则对这些费用的处理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企业不能再随心所欲的操纵这些费用了。

表面上看,当代的会计规则更加严格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更小了。但是,如今企业在报表上的各种“小动作”依然比比皆是。与书中的企业的做法相比,这些“小动作”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背后的思路却出奇的一致。通过分析报表,我们依然可以识别出企业操纵利润的意图,并加以利用,从中找到良好的投资机会。

本章里,作者阐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减值问题值得注意

本章开篇,作者就指出,许多企业在存货、应收账款等科目的减值处理上很随意,有时将其计入利润,有时将其绕过利润直接在盈余中减记。企业总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当需要粉饰利润时,就将这些减值准备计入盈余,从而做高利润;当需要隐藏利润时,就将这些减值准备在利润中扣除,把利润做低。

比如,作者提到:1932年,美国企业的业绩普遍不好,所以都不把这些损失计入损益中。但是,1937-1938年,虽然也是经济萧条期,但是美国企业的经营形势稍好,很多企业对较为轻微的存货减值损失计入到了损益中。

总之,企业对于这些账目的处理是非常随意的,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

2.利用准备金来虚构利润

作者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企业是如何通过对各类准备金的会计处理来操控利润的。

例1:美国机械和金属公司的例子

表31-3是该公司1931-1933年的财务报告。从中可以看到,公司在1932年提取了大额的亏损准备金,总计6,479,297美元。这笔准备金包括4项:(1)可疑债券、利息和索偿权,(2)存货,(3)投资,(4)子公司清算。

显然,公司这样做的意图是做低当年的利润,从而拉高随后几年的利润。

在516页,作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演算:将1932年的利润做低400,000美元,从而使1933年的利润增加400,000美元。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最恶意的会计操纵方式”,其实质就是将损失计入到盈余中,再将相应的金额加入到利润当中。而且,公众很难从报表中发现这种问题,甚至专业分析师也很难察觉。

3.利用存货减值损失准备来调整利润的例子

作者认为,存货价格下跌的损失是不利于公司经营的,应当在净利润中体现,而不是被提前提取后,抵消随后年份的利润下跌。

作者用固特异公司和美国橡胶公司的例子来说明这种问题。

例2:固特异轮胎公司在1926-1928年的三年间,从利润中计提了11,500,000美元的存货减值准备。其中的一半金额用来平滑原材料跌价带来的损失。另外一半却一直没有使用,直到1930年才使用到。(这样的做法就使得1926-1928年的利润偏低,而之后的几年利润偏高。)

例3:美国橡胶公司在计提20,446,000美元的存货减值准备时,将其一部分核减了利润,另一部分核减了盈余。(由于减值准备不全在利润中计提,所以使得当年的利润值偏高)

演算:表32-1至表32-3是作者对两家公司利润情况的演算。

作者首先阐明,两家公司的业务相近,但是在标普手册上展示的业绩却很不相同。这是因为,美国橡胶公司的会计方法是将存货跌价从利润中扣除(不一定在跌价发生的当年扣除,而是在利润高的年份提前扣除,在利润低的年份少扣)。固特异公司是将原材料低价年份的高收益提取为准备金,来吸收随后年份的跌价损失。

由于会计政策不同,两家企业的业绩很难用来直接比较。所以,作者提出了三种方法来客观的比较两个公司的经营业绩。

(1)将两家企业的利润都使用美国橡胶公司的政策来处理。

(2)将两家企业的利润都使用固特异公司的政策来处理。

(3)不做特别处理,直接将跌价损失抵减当年的利润。

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如书中表32-2所示。可以看出,使用最为客观的第三种方法时,两家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使用两家企业自选的方法时,均没有出现亏损。这就说明,企业之所以选择各不相同的会计政策,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报表上出现亏损,从而美化自己的业绩。

表32-3进一步说明,由于两家公司都将业绩“维护”的很好,所以股价都比较稳定。其中,美国橡胶公司的股价更高一些。

例4: 威尔逊公司在1934年初提取了750,000美元的存货减值准备,从而使1934年末的利润增加了750,000。(其实质就是削减前一年度的利润,用来增加后一年度的利润)。

例5: 斯威夫特公司在1933-1935年计提了16,767,000美元的存货跌价准备。1938年,当存货的确发生跌价时,却不动用这些准备金,而是进一步在利润中抵扣。可以推测出,斯威夫特公司的目的是隐藏利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出于自己的需要,可以灵活利用存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手段,既可以增加利润,又可以隐藏利润。作为投资者,如果能看出企业的这些“小伎俩”,就有可能挖掘出不错的投资机会。比如,一个故意隐藏利润的企业,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目标。

4.存货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这一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后进先出法和正常库存量法、基本库存量法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当前的会计规则中,已经不允许使用这类方法了。

5.闲置资产费用

书中提到的闲置资产费用是指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资产所需投入的费用。比如,扬斯敦钢板和钢管公司的“设备、矿区及其他闲置资金的维修费、保险费和税费”;斯图尔特-沃纳公司的“未用于当年生产的厂房设备折旧”;博坦尼精纺毛织物厂的“闲置资产费用”。

企业对这类费用的分类很随意,有时抵扣利润,有时抵扣盈余。作者认为应该将其“划分为不同于能直接计入损益的普通费用的其他分类”。也就是说,应该不计入到利润中,但是要作为特殊费用单列。

作者还提到,通过分析这类费用,有利于找到较好的投资目标。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例6:纽约运输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经营石油管道运输。1926年以后,公司的一部分资产闲置,不能再带来收益。但是这部分资产依然产生了大量的折旧、税收和税费,拖累了公司的利润,造成了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1928年,公司将这部分资产出售,一方面通过出售获取了直接收益,另一方面,公司的利润也不再受这些资产的折旧费用的拖累,所以公司的业绩明显提升,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

类似这样的企业,蕴含着潜在的投资机会。如果投资者能够识别出这样的机会,将能带来比较好的收益。

6.递延费用

书中所说的递延费用是指“应该在多个年度内摊销”的费用。比如:开办费(法律费用等)、搬迁费、开发费用、折价发行债券的折价部分。这类费用类似于当代报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

作者认为,由于这类费用的数额一般不大,所以不用花大力气来分析。只有遇到比较特殊、金额比较大的情况,才值得认真分析。

作者举出了以下几个例子。

例7:卡夫奶酪公司对广告费用的会计处理非常随意。1927年前,公司将绝大部分的广告费用在多个年度里摊销。但是在1926年,对一笔1,000,000美元的巨额广告费进行了特殊处理。将其一半抵扣当年的利润,一半冲减盈余,使得当年的利润被做高。

例8: 1932年,国际电话点报公司将35,817,000美元的递延费用直接冲减盈余,从而做高利润。

例9:哈德逊汽车公司将多项费用冲减盈余,从而做高利润。

例10: 赫克公司在1933年提前从盈余中提出准备金,用于随后3年的递延费用。

例11: 联合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在1932年将债券折价发行的费用冲减盈余,没有算到利润中去,从而拉高了当年的利润额。

以上就是第32章的内容。在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企业利用“存货减值”、“准备金”、“递延费用”等科目来调节利润的手法。并且提到了通过分析“闲置资产费用”可以识别出一类较好的投资机会。

虽然今天的会计准则已经和格雷厄姆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书中的例子也不能直接用来指导今天的财务报表分析,但是其背后的分析思想依然有效,因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法虽然变了,但其思路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A股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中,也能够找到不少通过调节“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商誉减值”等科目来改变利润的做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