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内燃机行业,75年意味着什么?对于全柴动力,这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匠心的传承与创新的积淀。从最初的大米加工厂到今天的中小功率内燃机行业领军者,全柴动力始终以卓越的技术研发、深厚的制造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市场战略,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9月9日,“匠心75载 成就全球 1000万用户”2024全柴动力合作伙伴大会在南昌举行。期间,全柴动力 工业车辆业务部部长谢欣先生接受了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6300.net) 和叉车网(微信公众号:ForkTruck)的独家专访。

  从县属企业到行业先锋

  1949年,全柴动力诞生,和新中国一同成长。最初的全柴以加工大米和发电为主,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才在1970年进入单缸小柴行业。作为一家县属企业,早期的全柴动力艰难起步,直到1985年年销量才突破1万台。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6年。据谢欣介绍,当年,全柴动力自主研发的R175柴油机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热销产品,使得公司在1991年销量突破30万台,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技术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进入90年代,全柴动力瞄准了更高功率、更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开始进军多缸发动机市场。1998年,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多资本支持和信心。这一切不仅彰显了全柴动力强大的创新能力,也证明了它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方面的持续投入。

  如今,全柴动力不仅在传统内燃机领域保持领先,还在积极拥抱新能源。公司在未来两到三年计划开发甲醇、氢气燃气机及气体机的新能源产品,并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开发电驱桥和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逐步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

  平衡传统与新能源,布局未来

  在新能源浪潮中,全柴动力并没有一味追求快速转型,而是通过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确保企业的稳健成长。谢欣表示,公司持续优化传统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标准,在车用发动机领域开发四阶段油耗和国机产品,在非道路领域推动国五产品的应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也帮助全柴动力在燃油车销量下滑的背景下,保持竞争优势。

  谢欣强调,全柴动力的创新并不仅局限于产品端,公司还通过技术合作、资本运作和国际化布局,拓展全球市场,并不断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传统能源的优化还是新能源的研发,全柴动力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行业评论

  全柴动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精益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为行业的中坚力量。面对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浪潮,全柴动力通过有效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路径,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定力与技术优势。在内燃机行业向新能源变革的过程中,全柴动力不仅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还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和前瞻性布局,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不仅关注产能规模,更强调生产效率、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柴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手段,逐步形成了“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了产品与服务的全面优化升级。无论是传统能源产品的优化,还是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全柴动力都以不断提升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持续推动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未来,全柴动力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推动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站在75周年的新起点,全柴动力不仅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风貌,更通过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引领,向着“国际品质,百年全柴”的愿景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全球经济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全柴动力的每一步前行都将在新的历史机遇中留下深远印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