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中国舆论环境和互联网上,最为困难,但是也同样至关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经济和金融数据的观察和解读了,更难的是,进行讨论和分析。

为什么会这么说?

很简单,因为数据表现和对应的一些信号,不好拿到台面上,说的太直白。

一般来说,主流能看到的经济和金融数据解读,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发布会的形式进行现场解读,按照中国这个国家对于经济管理长期谋求稳健和谐的风格,这样的解读,如果不是专业对口,或者对国家管理颇有造诣,基本上看到的都是好好好。

这里截取一段最新的官方表态,满屏都是增长,“稳中向好”的氛围:

第二种,就是券商和金融机构的解读和分析内容了,这种内容基本上千篇一律的艰涩难懂,各种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主打一个“自己弄不明白,也要把看的人弄糊涂”的套路。

别说普通老百姓看不到什么有意义的内容和观点,就连专业对口的人,恐怕也是云里雾里。

第三种,就比较微妙了,主要是民间非官方的一些自媒体,经济学爱好群体,以及普通人的观点和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但不是没有流量,就是非常容易404。


回到2024年9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和央行最新公布的8月份相关数据这件事来看,有一说一,想要敞开了分析和讨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这篇文章,另辟蹊径,将基于对最新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客观的详细梳理,结合当下国内经济环境的几个当下现实,从敬畏常识和规则环境,尊重规律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数据对应的信号,并对后续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的几个可能走向和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

外行看热闹,主打一个情绪价值;

内行看门道,主打一个策略价值。

而在有管理环境的约束和要求的背景下,情绪,是最没有意义的东西了。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1

先看8月金融数据:4个关键数据的表现和变化,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9月13日,央行发布8月金融数据。

央行公布的月度金融统计数据,每个月的框架和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关键数据:

社融,贷款,存款,还有一个货币流动情况(M1,M2)。

有一说一,8月份的金融数据情况,其实并不乐观。

分数据来看一看情况:

首先就是社融:


2024年8月,社融新增30298亿元,环比多增22574亿元,7月的低迷表现以后,8月又雄起了,但是同比还是少增981亿元。

社融8月单月增加了3.03万亿,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但还是没有太多民企参与,增量中官方直接负债超过了一半,另一半以国企居多。

社融同比少增幅度低于信贷,主要由于政府债券同比多增4371亿元。其中,8月地方专项债净融资约7000亿元,创今年单月新高,高于去年同期的6500亿元。

国家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加杠杆的特征明显。但是企业和居民部门依然保持“去杠杆态势”。

其次看存贷情况:

用两张中金的图,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

1,百姓贷款在8月几乎没有增加,提前还贷依然如潮水。

“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31万亿元”,可惜,那只是前八个月的,8月只有0.12万亿的增加额。

居民部门贷款需求低于去杠杆需求。

2,分银行类型看,8月大型银行贷款同比少增2325亿元,中小银行同比少增1933亿元,均较为疲弱。大型银行短期贷款同比少增2888亿元,降幅高于中小银行的625亿元,主要由于手工补息清理影响;大型银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2055亿元,而中小银行同比少增140亿元,显示国有大行可能是票据冲量的主体。

国有大行票据冲量做数据,金融空转的表现非常明显清晰。

3,企业部门贷款积极性不足:

8月信贷数据延续二季度以来的弱势,主要项目中仅票据贴现同比多增,其他均为同比少增,其中居民贷款同比少增2022亿元,与8月住房销售和消费的低迷相互印证;

企业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1499亿元和1544亿元,分别由于清理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贷款的持续影响,以及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需求偏弱。

企业融资继续走弱。

4,居民存款的月度变化情况,值得重视。

2024年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总额依然实现了10.66万亿元的显著增长,其中居民存款新增8.94万亿元,显示出中国民众储蓄意愿的强劲,但若将这一数据与今年上半年(前6个月)的9.27万亿元新增居民存款相对比,不难发现,一个月内存款就减少了3300亿元。

那么,这“消失”的3300亿元存款,它们究竟流向了何方?是悄然进入了股市、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还是化作了消费市场的涓涓细流?

换个角度来思考,M1同步降低的情况下,着3300亿元,是不是根本没有到过居民部门的手上?


A股和楼市不好,直接融资和人民币贷款就很差,全靠政府债撑着,不知道能撑起多大的牌面。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货币流动情况统计了:

最大的看点,是第5次见证历史,2024年8月底,M1余额63.02万亿,同比增长下降7.3%,降幅比6月扩大0.7个百分点,连续第5个月为负;

有数据以来,历史只有6次M1下降的情况,第一次是2022年1月,第二次便是2024年4月,第三次2024年5月,第四次是2024年6月,第五次是2024年7月,这是第六次,同时也是历史最大降幅。

M1继续下降,不仅同比下降,环比也下降,总量已经跌到63.02万亿。

这是一个当下国内金融数据中,最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数据表现和变化动向。

M1对应的经济现实意义不用多解释了吧?以前的文章已经写过很多次了。

当下M1的数据表现和变化动向,其实是非常贴近国内经济现实和很多人的经济体感的,那就是钱紧。

对应的经济信号,也非常清晰,而且没有争议:纵观全球有M1或者类似数据统计的国家和经济体的经验和历史,从来没有M1增量为负,以及下行态势的情况,能够有经济繁荣,资产上行,金融膨胀的表现。

这完全是规律和经验说话,不多不空,不吹不黑。

M1收缩下行,对应的就是经济活跃度,市场信心和预期的低迷。


数据对应的信号,一目了然。


2

再看8月经济数据:几项核心数据的背后,折怎样的国内经济现实?


9月14日,统计局发布8月经济数据。

8月份的经济数据发布了,核心的数据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环比增长0.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环比下降0.01%;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9385亿元,同比增长3.4%;

货物进出口总额37523亿元,同比增长4.8%。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数据都在上面了,大家感受怎么样?

客观来说,对于8月份的经济数据,其实无论是环境还是市场,都没有多少期待,结合国内的实际经济体感来看,唯一的期待是不要太差。

先看消费:

8月社零消费同比增速放缓至2.1%,汽车消费仍是社零的负向拉动加大。

今年以来,车市“降价潮”不断,销量表现不及预期。经历过去连续两年促消费政策,居民汽车消费增速已有透支,8月汽车社零消费继续回落。


后续需继续关注地方层面在8月末至9月初相关消费补贴政策的落实效果。


再看数据特征:

>消费端:再度回落;家电、服装、通讯器材消费增速反弹,家具、建材、饮料消费增速回落较多;

>投资端:地产量稳价跌,制造业高位放缓,基建再度回落;

>供给端:工业生产连续4个月放缓,服务业生产也小幅回落;

>就业端:失业率小幅走高,主因毕业季,也应与经济压力加大有关。

总体来说8月份经济数据和现实,都依然处于一个边际向下的态势,这没有多少争议。


最后就是8月经济最大的亮点,进出口了:

8月各项数据中,仅出口偏强,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均不同程度放缓,PMI、PPI、M1、高频等其他口径数据也普遍走弱。


总的来看,不论是出口、物价还是经济数据,抑或金融数据,均显示8月基本面尚未出现拐点。

当下市场对内需方向共识较高,经济环境中信心和预期不足的情况明显。

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收缩的态势延续,经济环境中缺乏明确具备赚钱效应的主线和渠道,信心和预期共识偏向低迷,保守,防御。

值得重视的是,外贸增量并没有带给国内明显的经济拉动效应,这一点非常重要。

结合美联储9月降息的市场预期和共识,以及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有理由可以把这个情况看作是国家保持克制,手上捏着子弹,在为一些潜在的冲击和波动,未雨绸缪。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里面的经济逻辑:国家赚钱,但是国内紧缩,主导国家财富的部门和领导,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或者正在为什么的到来做准备?

3

基于数据的趋势研判:接下来,对于国内经济的走向和变化,该怎么看?


数据的情况,以及对应的现实逻辑,上面该说的也说清楚了,没有什么情绪,也不需要有什么态度,实事求是面对就是。

但是,经济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就能说清楚的,与其被数据裹挟情绪,不如从尊重规律和逻辑的角度出发,去看看后续的一些可能变化。

当前中国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小、需求不足是核心约束,全年“保5%”亟待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具体到货币端,宽松还是大方向,大概率会再降准降息,也很可能会调降存量房贷利率。

这就是因果逻辑,逻辑是确定的,那么关键,就在于这个时机上面了。

理性研判的几个观点:

第一,短期内国家意志和政策维度,对于国内紧缩的局面进行调整和扭转的空间和想象力,是不足的,主要是受到美联储降息和美国处于政治目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策略共同制约。

第二,美联储9月的降息,具有太多不确定性,究竟是虚晃一枪,还是虚与委蛇,还是正式启动宽松,仅仅从一次两次的政策调整中,是无法把握确定性的。

这种级别的豪赌,中国不能输,也输不起,谋求稳定安全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

核心关注点,还是要看中美国债收益率差距的倒挂,什么时候能够实现逆转,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后续中国宽信用,货币宽松拉动和刺激经济,基建和房地产依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这没有什么争议,只有基建和房地产起来了,才能说钱进入了经济环境,国内紧缩的态势才能说发生了扭转。

至于股市,因为占据权重的银行股在宽松周期没有多少正向利好的刺激,只会有短线轮动和投机炒作的机会。

第四,在当下这一轮中美博弈没有一些关键的确定性出现以前,不要对中国国家层面出台经济层面增量政策和做出重大调整,有太多的期待。

反而是这个过程,外松内紧,对内拆雷和保持防御态势,是大概率事件。


总的来说,要对现状的紧缩和压力的持续,形成一个主动适应,并且有打“持续战”的心态和理解。


写在最后:

透过对金融和经济最新数据的梳理和分析讨论,能够得出哪些启发和结论?


数据和逻辑就是以上这么些内容了,有时坏的数据未必是坏的结果,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显证。


后续自然是希望有进一步举措出台,经济也有相应的回升。

或者,从持续下行紧缩的趋势表现,转向一个相对稳健运行的情况也不错。

一个很重要的经济规律,给大家分享一下:经济环境中的紧缩和压力阶段,往往是资产领域,金融市场快速出清的必然前奏。

1862年,法国人克莱门特·朱格拉发表了关于经济波动的研究成果。

经济周期研究大师朱格拉完全不同于以往有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他率先认识到经常性的经济危机不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事件,而是周期性重复发作的体现。

他在书里写道: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他认为没有发生萧条正是由于某些方面出错了,而萧条则说明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轨迹。

这样的观点,用在当下国内的经济环境中,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毕竟,对于当下所有中国人来说,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

所以,很多观点,情绪,还有态度的出现,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从普通个体的角度,看清现实和周期,迎合趋势选择最佳策略,最终实现顺利穿越周期和波动,是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

文章最后,基于以上对于最新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观点和建议,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无论从现实和数据,都一定要看准国内经济环境正在处于一个风险出清的特殊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防御态势和谨慎态度,是最基本的生存认知之一。

其次,在周期和趋势面前,不要被一些悲观和消极的观点和情绪所影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周期洪流和趋势浪潮,是不会因为个体,甚至是群体的情绪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的。

适应,顺应,接受,才是实现生存,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最后,短期谨慎保守,但是对中长期一定需要乐观积极,这并不矛盾。

很多时候,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行业,都是“活一口气”。

简单来说,就是人总是需要一个盼头来支撑和鼓舞,才能顺利渡过特殊阶段和困难挑战的。

悲观消极的人,即使再正确,未来永远都是被时代浪潮淘汰和洗刷的命运;

而乐观积极的人,有盼头,当下再苦再难,往往都能成为穿越周期的幸运儿。

被当下打垮,最为不值得,而且,下行周期,也不要指望有什么短期翻身的好机会。

这样的观点,或许需要有点人生经历的朋友,才有共鸣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